APP下载

成都特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探析

2017-04-15黄泽敏蒋家胜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成都特色

黄泽敏,蒋家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四川成都 610041)

成都特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探析

黄泽敏,蒋家胜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四川成都 610041)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成都具有悠久丰富的特色文化,铸就了该城市的文化特质,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性教育优势,发挥现场教学体验优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力和课程吸引力。

成都特色文化 教学空间 课程品位 教学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哲学思想等宝贵资源。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借鉴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优势,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空间,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 “接地气”,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成都特色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核心资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区长期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具有地方厚重历史沉淀和巨大社会影响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参与的具有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它具有历史继承性、地方特色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征,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震撼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品格,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助推器。

成都特色文化是指在成都地区长期形成的具有本地特色,具有成都厚重历史沉淀和巨大社会影响的,为成都人所接受、认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征的文化。成都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和多元性、包容性的文化特质。古蜀文化源远流长,李冰父子开拓创新,留下世界水利奇观——都江堰水利文化,泽被后世,造就天府之国悠久的农耕文化。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遗址,将成都建城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向后人展示了神秘而久远的金沙遗址文化。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成都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国都,三国文化积淀在这里特别丰厚,现今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故三国文化、蜀汉英雄在成都人心目中的分量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已经浸润到成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了城乡文化内涵,在成都的文化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唐朝时期成都文化繁荣,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薛涛、李商隐等文学家云集成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都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6月在成都发起的保路运动,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抗战时期的川军浴血杀敌共赴国难,“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形成了不胜不休的红色抗战文化。2008年5.12灾后重建中,我们能够很快从悲壮走向豪迈,成都特色文化中的开朗、豁达、乐观、坚毅的文化特质,给灾后重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文化。天府新区建设和“北改”工程的启动,国家创新城市建设的规划,铸就了创新驱动的新的文化特质,该文化特质与成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2009年1月,中央文明办授予成都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及后来的成都“北改”工程、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和天府新区建设,展现了成都人创新奋进、奋力拼搏的精神,见证了成都人建设家乡的足迹。2013年6月,成都成功举办第12届世界财富论坛,为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成都人民的创新实践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成都特色文化的内涵宝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

纵观成都的过往,无论是神秘而久远的传统历史文化、敢为人先共赴国难的红色革命文化、抗震救灾的感恩奋进文化还是和谐包容务实的城市休闲文化以及创新驱动的现代创业文化(府南河整治、天府新区建设、成都北改工程、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等),它们延续着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脉,传承着成都人民自古以来的创新精神,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理想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价值取向,它凝聚了成都人具有的勤劳、朴实、勇敢、善良的品格,彰显了成都鲜明的特色文化,高度契合了大学生价值引领的内在需求,也提供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

2 成都特色文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通过课堂主渠道,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下去,可以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涵养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该课程的文化品位,增加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1 成都特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

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进入教学,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文化滋养作用。当前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各种调查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爱国热情,对于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大学生有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但缺乏理性有效的为国家分忧和敢于担当的实际行动。尽管对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尤其是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传承意识。尽管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但缺乏将个人努力置身于民族复兴和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吃苦耐劳的坚持。面对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成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成都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课堂,必定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成都本土文化的内涵,并让其有效地进入教学体系,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让空洞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生动可感可触,进一步彰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同时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本土特色文化,并将其内化于心灵深处,充分发挥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

2.2 成都特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成都神秘而久远的传统历史文化、敢为人先共赴国难的红色革命文化、抗震救灾的感恩奋进文化、和谐包容务实的城市休闲文化以及创新驱动的现代创业文化,他们都与成都高校的大学生共处一地,看得见、摸得着、受得到,具有地缘和情感的先天优势,让学生在了解学习成都传统历史文化、敢为人先红色革命文化、感恩奋进文化、和谐包容务实的城市休闲文化以及创新驱动的现代创业文化的过程中,透过成都特色文化逐步领悟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璀璨,几千年来凝聚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是什么,成都人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包容创新务实的时代精神是如何凝聚而成等等,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发自内心的去相信它、接受它、认可它;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和影响,有利于成都本土文化在大学生身上的传承和发扬,引起共鸣,在情感上更易于接受,内化于心,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有组织地指导大学生亲身参与,直接体验,“走出去、走进去”获取最直接的感受,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灌输、注重说教、注重理论所达不到的入脑入心的效果,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发挥了它独特的德育影响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思想品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极大的作用,达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3 将成都特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运用,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前者解决“是否懂”的问题,后者解决“是否信”的问题。成都的各大高校比邻成都各种特色文化资源——例如金沙遗址文化、都江堰水利文化、三国文化、保路运动以及川军抗战文化、5.12抗震救灾文化以及城市休闲文化和现代创业文化等大部分坐落在成都市区及周边,文化资源与学生身处一地,倍感亲切,容易驻进心里。在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恰当选择上述成都特色文化资源,如安排学生实地参观金沙遗址文化、武侯祠、保路运动纪念碑以及川军抗战纪念碑等地,拓宽教学空间,在特色文化资源所在地授课,让思政课教学与本地文化资源有效接轨,增强了教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部分时,特意安排学生参观成都未来规划展,邀请成都高新产业园区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向学生讲授艰苦创业成功的奋斗历程,激励大学生坚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本地经济的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拉近了外地学生与成都本地文化的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宽,解决了思政课理论“是否懂”到“是否信”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过去的民族精神是今天求真务实、努力创新的时代精神的源头,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 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路径

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成都特色文化内涵和特色,创新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将其成都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3.1 贴近课堂主阵地,将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塑造学生出彩人生的主要阵地。组织教学运行过程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当前多元文化给大学生带来诸多困惑的现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将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例如布置学生寻找什么是“三国蜀文化”和“金沙遗址文化”;“三国蜀文化”和“金沙遗址文化”反映了成都地区什么样的文化特点?透过“三国蜀文化”、“金沙遗址文化”对今天成都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的系列调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对本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主动找到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结合点。经过教师的指导,书本理论知识变得灵动、有生气,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升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认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了情操,充实了大学生精神世界,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3.2 贴近学生主体,将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教育优势

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要发挥主体性教育的优势,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学生主体的体验能力,也就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例如将成都特色文化中抗震救灾感恩文化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对经历5.12地震的身边人和身边事进行地震前后的对比调查,主动发现灾区的变化,寻找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调查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是什么?找到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去实现中国梦的方法等,通过学生融入其中,触目可见、切身可感,更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努力学习,将来积极参与祖国建设,置身中国梦实现的行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任何传统说教式教育无法达到的教学和教育效果。

3.3 贴近现场体验,将成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现场教学体验优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过去单纯的以讲授上课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深入实践,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寻找更为优化的教育路径是当务之急。成都本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例如拥有川人抗战史料最为丰富的建川博物馆,记录和还原历史,为了纪念,也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地处市中心人民公园内的保路运动纪念碑,纪念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保路运动,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地处琴台路的十二桥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成都解放前夕36位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烈士陵墓等主题教育场所,教师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主题情景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思考、评判,通过主题场景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坚定信念,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迪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发奋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学生了解四川人民勤劳朴实、乐于奉献和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人、鼓励人和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

挖掘成都的传统历史文化、敢为人先的红色革命文化、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文化、和谐包容务实的城市文化以及创新驱动的现代创业文化的内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正能量,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指导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将成都特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1] 陈艳,徐海斌.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J].教育探索,2011(11).

[2] 李洁.成都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综合学术论坛,2012(19).

[3] 刘茂才,谭继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 路阳.用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9).

[5] 桑雷.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

2016-08-30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5JDSZK042),四川省2013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XBYJC132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SKL13y06)。

黄泽敏(1968-),女,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G642

A

1008-5580(2017)01-0261-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成都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成都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