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2017-04-15欧阳火木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美的语文教师

欧阳火木

(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福建 龙海 363112)

例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欧阳火木

(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福建 龙海 363112)

小学语文课堂之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体策略有:巧设导语和结束语,感悟生命之美;创设各种意境,领略大自然状观之美;拓展想象空间,勾画古诗文意境之美;运用角色表演,理解人性真善之美;加强朗读指导,体味语言表达之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情趣;培养

小学语文渗透美育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师生共同挖掘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是新课程改革的一朵理念奇葩。教师要力求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地进行美的感受、美的体验、美的表述,自主活泼地进行美的再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要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1]如果语文教学经常剥离出审美素质,摒弃了灵魂与精髓,就与语文教育相悖。

一、巧设导语和结束语,感悟生命之美

枯燥乏味的导语,不但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内在的美学内核与人文情感也不能受到感染和教育。一堂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就应注重悬念迭出的开头和荡气回肠的结尾,才能构筑文章的和谐之美。[1]

例如,在教学《父亲和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与课文有关的短小精悍的故事作为开场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刚出生不久的我,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站在梧桐树上的鸟巢里,突然,“呼呼呼”,一阵无情的风猛烈地摇撼着梧桐树。“啪”的一声我掉下来,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这时,一个庞大的东西慢慢地靠近我,怎么办?怎么办?谁来救我。这开场白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之急欲了解课文内容,想知道文中的“我”命运结局如何……笔者最后又用解谜式的结尾来总结升华,诱发学生兴趣。在“如果父亲是一个猎人,小鸟的命运会怎样”的问题思考下,学生深刻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保护动物靠的是一个强大的力量——“爱”。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这样,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水到渠成,就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创设各种意境,领略自然之美

有的放矢的审美诱导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当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审美对象时,内心愉悦的体验离不开感知美的形象。只有创设充满爱意,充满情意,充满诗意,充满创意的各种意境,才能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状观之美,破茧成蝶。[2]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师先播放文章插图课件,穿插轻音乐创设情境,由“画面”先入为主再到“文字”心旷神怡,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也走进了文本,唤起了已有的生活感受,激起了迫切的情感需要,铺设了尽善尽“美”的基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状观之美。当教师再现图画美、音乐美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异口同声:“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秋天的图画”中有蓝色的天空、雪白的云朵、金黄的稻子、清澈的湖水……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秋色。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诗情画意的场景,再加上梨与灯笼,苹果与脸颊,稻子与大海,高粱与火把的对比,让人赏心悦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秋天到了,果园里正在轰轰烈烈地举行一场水果比美大赛……同时播放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让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充分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创造。

三、拓展想象空间,勾画诗词之美

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画面感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如果无视审美意识的灌输与培养,摒弃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就会极大地减损语言文化的切实魅力。

例如,教学《山行》这首古诗时,在学生通读诗句,理解诗意后,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想象,在音乐声中描述:“唐代诗人杜牧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乘车游山……”全诗展示的是深秋的美景,但是四个诗句中都没有一个“秋”字。“谁能够说说这枫叶像什么?”教师一“问”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一片片枫叶仿佛同学们一双双红扑扑的小手;有的学生说,一片片枫叶好像一团团红色的火苗;有的说,一片片飘落的枫叶如同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还有的说,一片片枫叶恰似一条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游来游去呢……教师又引导学生边感悟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动笔画起来:一座小山,几株小草,一湖红绿相间的湖水,一抹夕阳,几座斜坡,几朵小花等等。学生通过想象直接把自己心中美的意境画出来,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把美景画入脑海中,自然产生了如临其景的感觉。通过这样拓宽学生的思维渠道,既可以使学生较牢固地理解“美”的意思,又能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

四、运用角色表演,理解人性之美

语文是文化的浓缩,是文明的积淀,是道德的承载,因此语文课堂就应当是真善美的课堂。[2]由于小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还不高,往往容易被五花八门的事物的外表迷惑,还不能从本质上去区别人性的真善美。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安排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美的特质。

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同桌关系分角色扮演“汪伦送李白”的情景,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由文入境,感悟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实感。扮演汪伦的同学读出了热情、伤感的语气;而扮演李白的同学则读出了感激、眷恋的语气。全班同学浸润在情感膨胀的氛围中。通过表演,古诗中的情节变成一幅幅画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成了热情的演员和观众,全部进入了文本描绘的情境之中。这样表演价值不菲,既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能力,又整合了百感交集的体验,把人性之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张扬个性和健全人格等同起来,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看似简单或稚嫩的表演也许只是举手投足或挤眉弄眼,但是教师必须找准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的相关点,找准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做到让学生敢于表演,善于表演,且有生活的活水可引。

五、加强朗读指导,体味语言之美

“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诸如此类。”就是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3]读者如果无法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就不可能接近作者的志趣。为了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注重于涵泳、意会、体悟,表达出文章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例如,教学《自己去吧》这篇内容以小见大的童话故事,课文内容运用对话的结构特点,讲述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求人不如求己。只要相信“我能行”,大胆去实践,努力去锻练,就可以学到真正的本领。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积极创设了情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直观形象感受,身临其境于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参与投入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播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种子,在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下,学生充满了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明白了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需要付诸行动和坚持不懈。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通过平面和立体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认识美、懂得美、欣赏美、表达美,从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感,揭示语文学科的审美价值。

[1]许洋槐.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J].教育界,2012(23).

[2]盛新凤.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周理刚.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6).

G623.2

:A

:1673-9884(2017)03-0028-02

2016-11-25

欧阳火木,男,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美的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圆我教师梦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