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命题导向和应对思路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题为例
2017-04-15郭志贤
郭志贤
(南安市教育局,福建 南安 362300)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命题导向和应对思路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题为例
郭志贤
(南安市教育局,福建 南安 362300)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研究与实践热点。文章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为背景,结合2016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题,深入探究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形式,并力求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思路。
核心素养;高考语文命题;应对思路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
2014年 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五次提到“核心素养”,并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首次置身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同年,由近百位国内高校专家组成的国家课题组,开始了长达近3年的课题研究。2016年9月13日,课题组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成果不仅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定义,还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这里所阐释的是一般核心素养,是一个上位概念。具体实践中,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首次明确: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发展层面。[3]这四种素养既是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当前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重点,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和考试评价中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考查
高考语文试题对四种核心素养的考查往往不是单一的考查某种素养,而是综合考查或侧重其中某一两种。下面,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试题为例试作分析。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重点考查在学生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如第10题“名篇名句默写”,所有考查内容都在《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经典美文之内。采用理解性默写,除了考查名句的积累情况,同时,也包含了对句子意思理解的考查,要求考生在题目所设计的言语情境中,准确无误的默写诗句。再如第15题“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考查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筛选归纳、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等类型的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如第6题C选项错在“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原文“使谕以指意”,意思是“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并无体现“调解”之说。这道题重点考查的是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要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再如第16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句语意完整连贯……”这道题不但考查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而且考查能否从“酸性环境”“碱性环境”“中性环境”等表述中归纳出“PH值发生变化”的结论;从“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化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得出“花青素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结论。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分析语言艺术、思想感情、人生哲理等类型的题目重点考查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如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再如第11题(3)小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是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及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想人格。如第5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了考生对“首相”“契丹”“建储”“有司”等古代文化常识熟悉程度。
三、应对语文核心素养考查的思路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日益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引领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当前高中语文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要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方法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读”出来、进而“写”出来、“悟”出来。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强化学生生活语言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采取科学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二)要更加重视读写能力培养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探究和自我体验,也需要依靠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要教会学生多读书,掌握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人文与审美素养。鼓励多样化阅读,读文学类文本培养审美能力,读实用类文本培养应用能力,读论述类文本培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积极创设载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和独特感受。
(三)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一方面,要积累常见的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天文地理、伦理纲常,也包括经济社会、风俗习惯,如人教版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中的系统介绍,以及散布于各古代名篇名著之中的文化常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历代名家名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情感和道德精神,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如《论语》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等等。
(四)要更加重视教师素养提升
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能力的关键素养。一是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类知识,而且要掌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凝结在学科知识中的能力、品格和方法。二是出色的教学能力。一堂课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个人教学体验和实践智慧,影响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较强的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三是精深的科研能力。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站在前沿理论的高度反思与校准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1]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
G633.3
:A
:1673-9884(2017)03-0123-02
2017-01-02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FJJK14-453)
郭志贤,男,南安市教育局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