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走就走的采访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采访手记
2017-04-15
一次说走就走的采访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采访手记
编者按 5月 31日,正义网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系列采访活动启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采访线路从泉州出发,经过厦门、广州、北海、防城港;陆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采访线路将经过西安、银川、兰州、海西、乌鲁木齐等地。此次采访活动旨在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生动展示沿线检察机关在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刊发三位正义网记者的采访手记,分享他们参加此次活动的最鲜活感受。
向着“海丝起点”进发
■牛旭东
就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参加完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系列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之后,我们出发首站的两位记者便踏上前往福建泉州的征程。
说征程一点都不为过,出差采访向来都不那么轻松,况且作为打前站的我们,肩负着更重的任务,开一个好头、打一场漂亮仗、出几篇好稿子,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赶往机场、登机……夜晚,顺利抵达泉州。
驱车不久便进入泉州老城。弥散着潮湿空气的泉州,像极了北京的二环,两三层小楼街边林立,各种小店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秩序井然。此时,泉州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没来泉州之前,对这个城市是陌生的。这次邂逅发现,这是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沿途都是风景,老城区房顶上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是闽南大厝的特色,千年技艺,流传不息。红瓦建筑中夹杂着多国风情,这是泉州经贸往来形成的融合文化的充分体现。北方少有的墙壁上的苔藓,生命也可以如此生动。街角中偶尔出现的卖货惠安女,服饰上艳丽的颜色不正是闽南文化的象征?
打开泉州的正确模式应该是这样的: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马可波罗笔下的 “光明之城”,古时被誉为 “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呈现出 “市井十洲人” “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泉州,曾以 “光明之城”和 “刺桐城”享誉整个西方世界。
这个盛世之地,孕育出了不一样的检察机关,总会流露出一些历史的气息。泉州市检察院大厅内电子屏幕上的郑成功塑像引人注目,原来,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塑像是郑成功骑在马上,寓意 “马到成功”。鲤城区检察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古城文物的保护,因泉州千百年来海内外商贾云集,许多文物珍宝至今犹存于古城的千家万户。
从古老街头和我了解不多的泉州历史穿越回当下,泉州被赋予了更多头衔。如今,泉州被列为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是 “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被誉为 “品牌之都”。
泉州辖区晋江聚集国内众多知名企业,拥有驰名商标42件,现有 “国字号”企业品牌13枚,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等14项区域品牌。
泉州检察也因泉州之地的特殊,拥有众多 “首创”:全国首创掌上线下一体化检察监督指导中心,开辟检察服务 “绿色通道”;全省首个专门的金融检察办案机构——金融检察处,依法保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研究中心,为非公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动知名企业建立全省首家跨区域品牌保护联盟,构建 “企业、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全省首个非公企业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基地——晋江非公经济领域法治教育基地,为非公企业及企业员工提供针对性的警示教育服务。
两天日程,采访四个检察院,以点带面呈现了检察人为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付出的实质性努力,凝聚了振奋人心的成果。首站泉州的采访结束后,我想,后续9站采访的完结,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圆满结束。然而,检察人追求公平正义不会停歇,未来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报道形式与时俱进
■宿广田
无人机 (遥控器+四块电池)、VR全景相机 (读卡器+三脚架)、手持云台 (电池+话筒)……这是我在正义网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系列报道活动首站——泉州之行所带的部分设备。除了这些 “新媒体装备”,笔记本电脑、无线网卡、移动硬盘等常规设备也在我做的备注之中。如何用最新的报道形式展现检察机关服务 “一带一路”的工作是我作为新媒体编辑最先考虑的事情。
2017年儿童节这天,我们来到了泉州。虽然都是二十几岁的人了,但是做新媒体的我们对新事物可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这点倒是和孩子的天性不谋而合。只不过,6月1日一大早,我们不是去学校参加文艺表演,而是来到晋江大桥进行无人机航拍。
泉州的气温貌似比其他地区上升得都要快,我和另外两位参与拍摄的检察官刚登上晋江大桥,就已汗流浃背。挑位置、选角度、走场地……一忙起来,我们也顾不上躲避闷热了。无人机盘旋而过,卷起的气流让我们感到一丝清凉。
之后,我们又到了后渚港码头、鲤城区检察院趣味普法活动现场、晋江市非公经济法治教育基地等地进行了拍摄。直播云台、全景相机也都派上用场。拍摄过程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这设备,没见过……
有了素材相当于做菜有了食材,但要想加工出美味的佳肴则需要猛火爆油的煸炒或是文火慢炖的烹制,制作新媒体作品同样如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出报道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作品进行尽量精细的打磨,这样一来,时间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
即使我特意压缩了采访与拍摄的时间,并在快速果腹之后马上开始了视频剪辑,但从整理素材到剪辑节奏再到做特效、挑背景音乐,还是让我忙乎到了凌晨三点多钟。要知道,按照之前已经确定的行程,我们要7点出发开始我们当天的采访。
6月2日凌晨三点,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部分剪辑视频。陪同我们进行此次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采访活动的泉州市检察院吴王君莹处长评论道: “做新媒体的都是不要命的。”但只有我知道,新媒体外出采访就是这节奏,对此我早已习惯。
道观、佛塔、清真寺、教堂……漫步在泉州街头,你会被不时出现的各种宗教建筑吸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实现了和谐共处。文化的多元融合甚至让这座港口城市包容了来自东南亚的 “红配绿”的建筑审美,这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许根本无法想象。
泉州,和很多古城一样,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泉州那编年体式的古建筑,从可追溯到唐朝的寺庙石碑,到民国时期带有时钟的红绿灯,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华侨街……在泉州,从不缺少惊喜。
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也让泉州市检察机关的工作多了些特殊的地方,从文物保护的普法宣传到服务文化产业的举措文件,检察工作早已融入到泉州那独特的古韵气质之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泉州检察机关正以服务 “一带一路”为契机扬帆起航。
丈量厦门检察的深度
■单 鸽
6月19日, “一带一路检察瞬间”第二站——厦门站的活动正式启动,带着兴奋和探索的心,我们踏上了征程,试图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厦门这座城市检察机关的深度,体会他们的温度。
一路顺利地到达厦门,走出机场时,天气微雨,有些闷热,司机说这是因为台风刚刚离境。乘车赶往市里,沿线的椰子树和芒果树郁郁葱葱,见惯了北方城市的粗犷,发现南方最普通的绿化也如此迷人。厦门这座城市,连表达欢迎的方式都带着南方清新的味道。
下午三点多,我们来到了厦门市检察院。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意外的发生,让第二天的直播过程更加连贯,我们迅速敲定分工,马不停蹄地赶往了第二天需要直播的场地。那天下午,我们往返于两个直播地点之间,反复测试直播需要的时间,规划路线。厦门市院的宣传人员和区院的检察官们一点一点抠细节,不放过能想到的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他们认真的样子感染了我,那一刻我明白了,正是他们这种对待每一细微之处的认真,才让他们在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交出了让各方都满意的答卷。
而厦门这颗明珠,在厦门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的打磨和呵护下,愈加璀璨。
1980年,厦门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2015年,中国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挂牌成立;2015年,厦门市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城市……特区、自贸片区、 “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各种区位优势叠加的厦门被冠以了太多的荣耀。
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港口是其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行走在东渡海关的沿岸,高耸的塔吊在轰鸣声中作业,飞机在低空飞过,集装箱在等着被装卸,一切都在繁忙而有序地进行着……
为了护航港口发展,维护贸易秩序,厦门市检察机关一直不遗余力。走访联络、开座谈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到处是检察官们忙碌的身影,沿岸仿佛还留有他们走访的印记。
在港口城市,逃不开 “走私”两个字带来的困扰,而厦门市检察机关像一个卫士,持法律的利剑,为经济特区架起了一道防护盾,他们从案件侦查的初始环节就查找问题症结,寻求对策,力争从源头上把好案件事实关和证据关。
乘车经过自贸片区的时候,看着硕大的牌子矗立在那里,一方区域像是辟出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企业,主要的活动就是经济往来。
为了守护好这个 “世界”,更好地服务 “自贸区”的建设,厦门市检察机关在湖里区设立了自贸试验区检察室,联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等五家单位共同建立了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
在这里,厦门市检察机关扮演的不再是 “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为、全才全能”的 “奶妈型守护者”,而变成了 “根据企业需求、根据区域内较常发生的犯罪类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检察工作”的 “需求型服务者”。
作为国家确定的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厦门在 “一带一路”战略中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厦门检察人常说,在融入 “海丝”发展上,他们致力于服务厦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构建。
同步介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厦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法律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办理的案件连续四年入选 “全国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一件件,一桩桩,是记录,也是厦门市检察机关护航 “海丝”发展的证明。
回顾整段行程,有过钦佩,有过感动,有过震撼,有过骄傲。我用两天的时间,亲身感受了厦门市检察机关和厦门市检察人的执着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