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语文趣味课堂
2017-04-15郑晓芳
郑晓芳
(长乐市洞江小学,福建长乐350200)
构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语文趣味课堂
郑晓芳
(长乐市洞江小学,福建长乐35020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对语文课堂趣味性的探究成了时代话题,文章主要从小学中高段语文课堂现状分析入手,针对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从课堂儿童剧创设、富有美感的情境营造、理蕴知识的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如何构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语文趣味课堂。
小学语文;中高段课堂;教学模式;趣味性
孔子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这位教育的先祖,始终强调快乐学习,从学习与行为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不仅古者有此论述,时至近现代,乃至中国地域之外的许多国家都在呼喊着“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诉求。乐学问题被更多教育家重视,并且不断地被倡导。法国教育家卢俊说:“学生绝不喜欢练习那使他受苦的工具,假设把这些工具改变成为愉快的事体,你将不能使他离开。”[2]只有在富有趣味性的课堂中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热爱学习、快乐学习。因此,探究构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语文趣味课堂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曾在1962年的春节座谈会上郑重指示:“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3]情境教学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方式,突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协同大脑两半球的互补作用,让学生在经过人为优化的特定情境中以及教师情感的带动下,感受到学习的“趣”“美”“易”。进而诱发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创设符合中高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要想创设符合中高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贴合文本的课堂儿童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游戏似的。”[4]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游戏的渗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同学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相对应的,中高段学生在心理上较低段学生来得成熟,可以采用儿童剧排演方式来创设课堂情境。当文本中有出现知识性很强的历史故事时,可以将其排演成儿童剧,弥补小学课文选材编辑时内容的不完整性,让学生融入其中,理解人物的心理以及作者的写作心理。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时,就可以以排演儿童剧形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提醒他们确立好两个主要角色:晏子和楚王。抓住文中人物晏子机智勇敢、能言善变、勇于维护齐国尊严和楚王贪婪、言而无信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进行表演,运用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体会人物心理,还能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通过这种排演儿童剧方式能够给学生“形真”的感觉,使教学内容现实化,具有亲切感,无形中让学生从“被动角色”转换成“主动角色”带着对表演的人物的体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与角色同一,浑然一体。以情感为纽带,配合中高段学生移情的心理特点,加深学生对教学相关对象的体会,从而达到“趣”与“易”的教学效果。
二、转化幼稚的情境创设为美的享受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5]而这种“亲”要想实现于课堂,必将需要意境渲染,让学生在“直接的印象”,“需要的推动”下形成想象。现行的语文教材力求通过形象,通过美,让儿童去学习祖国语言,认识世界,从而促进儿童发展。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力图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由此获得乐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会说:“让我们和青蛙宝宝一起去旅游,游览生字王国,和生字王国里的成员做朋友吧。”或者教师会在班级里贴上许多风景图片,让学生以旅游的方式感受美。这些情境的创设成功激起了低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这种“美”的情境创设亦可用于中高段语文课堂。而这种“美”的情境的创设则可以依托于教师语言的强调和客观物质条件的渲染。在进行许多文体的教学时,如诗歌、散文、记叙文等都可以采用教师朗读,学生朗读,和其他物质条件的渲染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中高年级学生是爱美的,他们渴望审美感受的愉悦,在音乐美、形式美的意境中形成审美体验,这种“诉诸感觉的东西”必然“引起强烈的感动”。这种“美的”情境塑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首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资源,播放视频和图片,并结合展示实物,让学生在感受真实事物的美;其次,教师为学生配乐指导朗读,感受文章描写实物的意境美;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支配儿童的注意,在教学时倾注纯真的感情。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用深情的语言、真诚的眼神让学生主动接受课文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或满意,或愉悦,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恨,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再结合恰当的音乐和图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由自主的发出感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此时,再加入教师适时的配乐朗诵,更会让学生不禁闭上眼睛,进入想象的天地,遨游于知识意境中,体会到作者的创作心境或者文章的情感。不仅如此,教师的情感倾注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效应”,更好地融入课堂。这种美的情境是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丰富形象的感染和真切情感的体验中,激发学生潜在智慧,引发无限想象。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美的感悟中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深刻记忆,更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爱上学习。
三、以“理蕴”为基础,明确知识主体性并实践于生活
在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常常会在采用多种形式辅助教学,或游戏,或唱歌,或图片,或视频,然而万变只为一中心,就是辅助教学内容的传授,让学生爱上学习。中高段语文课堂也是如此。在课堂设计时要牢牢抓住课文中心,围绕教学重点设计适宜的情境,富有内涵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不会让中高段学生感觉过于空泛、花哨,而无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主体相融合,感同身受。没有理蕴唯有形式的教学情境会让中高段学生感到厌烦且无所得。因此,唯有把握“理蕴”特点,伴随形象与情感的教学情境才能明确知识主体性,让学生有所感触,所学有所得,并最终学以致用,实践于生活。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大树与小鸟的故事》一课时,就很好地把握了情境教学的特点——在情感的熏陶中,传递给学生理蕴。她采用的是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抒情式教学,在课堂中,她借助多媒体并结合自己的情感性讲解创造情境。她将与课文重点内容有关的图片作为背景,并在背景上写有一两句与内容有关的课文句子,通过对这个句子的解读,回旋往复地强调“大树和小鸟是好朋友”这一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以充满情感的语调,或提问,或配乐朗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情感,培养语感,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学生既陶醉于丰富的抒情形式中,也始终把握着“树与鸟的真情”这一中心,在享受的过程中领会树与鸟的友谊之深。
[1]论语[M].杨伯峻,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4.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赵颖.寒江.自主·愉快·创造性地学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10.
[4]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7.
[5]吕晓斌.有一种责任叫教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8.
G712
A
1673-9884(2017)06-0040-02
2017-04-22
郑晓芳,女,长乐市洞江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