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师的职责
2017-04-15李翠林
李翠林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师的职责
李翠林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专业学习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引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理性辨别和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的侵袭,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团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个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生;高校教师;思想教育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正处于思想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各种思潮和社会文化的反应比较敏锐,接受能力超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量很大,因此,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依靠辅导员是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的渗透和引导作用。高等学校的核心目标是教书育人,如果说“教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那么,“育人”则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体现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努力践行。无论是何种专业的任课教师,都应该在扎实有效地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关注和重视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立足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作为重要工作来做。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占据着知识高地和思想的制高点,自己也必须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言传身教和有说服力的思想渗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精神教育,从优秀传统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历史是我们的价值依托和精神源泉,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广大仁人志士和革命者,为国为民忘我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觉接受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崇尚英雄人物的伟大气质和高尚品格。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组人民艰苦奋斗、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表现为一系列完整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大庆精神、愚公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瑰宝。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使这些精神潜移默化地产生巨大作用,让精神之花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奋斗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不懈探索、呕心沥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他们有的年过半百,还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懈地踏在革命的征途上;有的一生戎马生涯,奋斗在炮火连天的战场;有的身陷囹圄,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甘愿把牢底坐穿的精神;有的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屠刀,迎着死神昂然走向死神的考验。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1]那些已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献身的先烈们,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拼搏,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而抛洒热血,还有建国初期的创业者们,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吃苦耐劳,把一穷二白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他们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这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也是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
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抵御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挑战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是基于生活反思基础上的理性判断。它是一个人的内心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国家、社会、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民、国家、社会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险高度警惕并为此而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正所谓“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古代先哲们早就发现了事物兴衰变易的现象和规律,以此为基础告诫世人引导人生,因此形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对任何人来说,忧患意识都是一种清醒的预见和防范意识,更是一种胸怀天下,济世安民的情怀。没有忧患意识,个人就会使人骄傲自满、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思进取,就有可能陷入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在颓废享乐中丧失斗志和前进的力量。在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中,也不同程度地弥漫着某种奢侈享乐的风气,他们羡慕吃喝玩乐购的生活方式,放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医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良药就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因此,对我们来说忧患意识不啻是一枚清醒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历史硕果。在这样巨大的成绩面前,一些人开始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了,他们把“忧患意识”的优良美德置于脑后。在他们看来,我们似乎已经是“太平盛世”了,甚至有了某种无敌于天下的想法。众所周知,“太平盛世”是有一定标准的,一是国家要统一,二是世界无对手,三是周边无敌国,四是国内民众安居乐业。试想我们有资格自誉为太平盛世吗?从当前的国际局势看,我们所面临的外部处境比共和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凶险。美国实行重返亚洲战略,其目标就是围堵和遏制中国。不难发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中国周边的某些国家,一刻也没放弃对中国的敌视政策。纵观历史,不得不说这些人的想法有些过于天真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在不断面对各种挑战、经受千难万险后,才赢得发展和前进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提高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作为高校教师,更有必要使学生强化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使之一要保持头脑清醒,二要正视困难和挑战,三要学会主动超前谋划,防范和应对风险。
三、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评判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我国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有所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虚化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污蔑党的领袖人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抹杀(抹黑、丑化)乃至颠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广大高校教师要明确这种思潮的严重危害,大胆澄清并还原历史的真相,敢于纠正这些错误观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对党和民族的历史有深刻了解,才能心胸广、境界高、眼界宽。高校教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尊重历史、认识历史、铭记历史,尤其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地探索民族自强、振兴和发展的正确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其次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得与失,按照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则,科学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不是仅凭一厢情愿或某种道德义愤看问题。
必须明确,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历史进程,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暂时的曲折和过时是第二位的;这是最基本的价值标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秉持“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撒播了革命的火种,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埋葬了蒋家王朝,建立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中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将党建设成为一个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无不胜的坚强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使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鼓舞人心的巨大成就。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征途上,党领导人民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我们评价党的历史人物、伟大领袖和实践过程,都必须正视历史、直面现实的功过是非,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自觉性
创新是指现实生活中一切有创造性意义的研究和发明、见解和活动。在当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需要胆识,敢于打破陈规,突破框框,以不同以往任何形式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形势下,创新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就缺乏竞争力,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也不会有价值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基础,把创新作为国家强大的动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无疑是创新和创业的主要群体。我们社会所要倡导的创新精神,也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新能力的有无和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能否赢得先机,决定着我们的民族能否在科技竞争中胜出,能否在世界市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反观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氛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他看来,大学生作为未来充满希望的一代,必须培养他们观念的创新、思维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一句话就是善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我们要坚持以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这“五大思维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作为高校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引领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把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把思想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提升与创新素质提升的协调发展。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8/c1001-196 12670.html.
G412
A
1673-9884(2017)10-0016-03
2017-08-05
李翠林,女,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