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探究

2017-11-22陈艺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微时代培育价值观

陈艺勇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探究

陈艺勇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等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它对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理念、习惯、行为、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也对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更高要求,对培育践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只有深入研究微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与联系,全面把握“微时代”“微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现状、作用方式和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培育践行的路径方法,才能“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一、微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关系

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简短、精练、快速、便捷、零碎等作为信息传播特征的新时代,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培育践行工作的理念、内容、途径、手段、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净化微环境、促进微传播、推动微时代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微时代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第一,增强了培育践行的针对性,拓宽了培育践行的路径。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微时代更加关注教育客体的思想基础、理解水平、接收能力、个性特征、主体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大学生可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新媒体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课程讲授、专题讲座、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大大提高了培育践行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了培育践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学习相比,微时代新媒体的利用为教育主客体创造了线上互动交流的机会,提供了共享平台,而且随着网络语言、网络表情包的不断推陈出新,增添了师生间的交流色彩,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同时,随着新媒体语音、图画、色彩、动画等功能的不断强大,大学生不再只是对着白纸黑字、枯燥乏味的书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增强了培育践行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1]由此可见,手机上网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通过手机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提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要实施有效的宣传,就应当运用新媒体把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材料传送到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中去,确保大学生随时接收、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方可真正增强培育践行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微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多元思潮借助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包围弱化态势,严重影响了培育践行工作。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实用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的快速、即时、隐秘等特点不断在高校和网络中利用大学生社会阅历简单、思维方式单一和喜欢关注热点的特点,企图影响和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系统教育争夺阵地,无中心特征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微时代的新媒体本身就是一种“无中心”的交流共享平台,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供每个人在平台上自由交流,观点各异,缺乏管制,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曲解误读,极易让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最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产生巨大矛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信息时代,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微时代新媒体的绝对优势,但由于微时代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化、无中心等特性,这就决定了它要想充分发挥达到社会主义主流教育价值的效果,就需要坚守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新媒体充分发挥正功能。“在每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中,都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之分。”[2]要想让新媒体向大众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信息,发挥其正功能,就要在全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发布者、引导传播者、规范传播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净化微环境。从微时代新媒体的自身特点来看,虚拟、隐秘、自由、快速等特点已使微环境出现信息泄露、造假欺诈、黄色污染、网络安全等问题,严重污染了微环境。对此,除了运用行政、法律等硬手段进行规范控制之外,还需要运用软手段进行引领、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诚信缺失、匡正道德滑坡,才能帮助大学生在健康的微环境中顺利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现状

根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立项项目《“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探究》的设计要求,笔者设计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调查问卷》,调查范围为福建省大学城的部分本科院校。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52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4份。

(一)对新媒体基本情况的了解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是很广的,有87.6%的学生知道新媒体的存在(图1),而且对新媒体形态有较好的认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网络媒体和触摸媒体(图2)。但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深层次认识有待加强,其中,72.71%的学生只是略有了解,12.4%的学生对新媒体完全不了解(图1)。同时,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情况较为一般,只有54.2%的学生经常使用(图2)。由此可见,高校运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任重道远,要加大宣传引导,努力推进全覆盖。

图1

图2

图三

(二)关于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培育践行工作情况

高校运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仍有36.83%的学校偶尔运用新媒体开展培育践行工作,有6.3%的学校尚未运用新媒体开展培育践行工作(图4)。这说明了有些高校尚未形成新媒体意识,尚未顺应时代潮流,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提高工作成效,占领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文化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趣味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大学生,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新媒体舆论环境,实现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三)关于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培育践行工作情况

根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均有较高的认识,认识程度较高,其中国家层面达到91.41%以上,社会层面达到80%以上,个人层面达到77%以上(图5)。这既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强大影响力,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又说明了新媒体以它独有的方式和特点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和践行。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表层内容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方式、基本原则等深层次内容是否了解掌握是有待研究的。

图4

图5

(四)关于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作用方式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对新媒体作用方式的认识较为到位,“作为信息载体”有85.5%,“作为政治表达工具”有51.53%,“作为舆论生成平台”有47.71%,“作为网络社会组织”有50.19%(图6)。但是,从调查数据中仍可发现,选择“其它”项只有0.3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受调查学生对新媒体作用方式的认识存在偏差,存在只从问卷所提供的正确选项里勾选答案的嫌疑,没有充分发挥思考,深入研究。

图6

(五)借助新媒体培育和践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选项中的原则较为认可,“显性传播与隐形传播”达到59.54%,“建设与管理”达到78.44%,“严肃与通俗”达到63.36%,“引导与过滤”达到70.42%(图7)。然而,任何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在大部分认可的背后,仍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每一选项的认可度均处于中等偏上,并未达到普遍认可程度;二是仍有3.63%的学生认为选项是错误的;三是没有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原则问题,“其他”选项竟是0%。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关系的把握甚为不够,高校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

图7

(六)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路径问题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课题组专门对学生是否参与以及参与过何种核心价值观活动进行了摸底调查,从中发现仍有26.72%的学生没有参与过活动(图8),有参与过活动的学生主要是以参加讲座为主,达到64.5%;学生社团次之,达到59.16%;有关视频达到47.9%;义务劳动达到46.76%;评选先进达到30.92%,其他有11.83%(图9)。可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路径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尚未与新媒体时代有效高度融合,这也是本课题的研究所在。

图8

图9

三、“微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作用方式

第一,作为信息载体的介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践行总是需要运用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培育践行载体是教育主体为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而采取的各种形式,它关系着教育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新颖性,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中介。随着互联网络、移动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微信、微博、微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高姿态嵌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大学生各方面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为此,高校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融入、践行工作更应当自觉运用微时代新媒体这一信息载体的最新成果,创造出具体的、丰富的载体和方式,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趣味性、实效性。

第二,作为政治表达工具的介入。微时代新媒体能够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工程的政治表达工具,发挥其政治功能,是离不开一个前提的,即各国在全球化浪潮和网络信息技术中培养出了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庞大网络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政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通过新媒体随时关注基础工程热点、了解基础工程进度、传播基础工程信息、监督培育践行、参与问卷调查、反映学生心声,大大提高了高校开展培育践行工作的成效。同时,微时代新媒体的广泛持久使用会在无形中帮助大学生养成时时关心时事政治、关心社会动态、关心基础工程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作为舆论生成平台的介入。微时代新媒体在几年间就已风靡全球,成为人们共享信息、传播交流的平台,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微变革”,使得新媒体成为舆论滋生的“黑土地”。随着信息时代的向前发展,新媒体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集中信息、传播信息、分析信息,而是越来越成为舆论生成平台,越来越具有原创性。著名舆论学者陈力丹认为个人意见转化为舆论必须经过三个过程,即“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各种意见在社会群体内相互影响而趋同——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3]。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核心机构,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践行活动时若能引导学生围绕培育践行热点问题或事件进行深入研讨、相互影响,并促使学生形成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共同认识,就有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生成正确的舆论观点。

第四,作为网络社会组织的介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氏族制—集权制—科层制”三次社会组织变革,而第四次变革也已发生,以信缘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新形态正在形成,网络社会组织——如虚拟社区、虚拟企业、QQ群、微信群等等——业已存在。微时代新媒体作为网络社会组织,由各式各样的具体组织群体、组织名称等构成,吸收了众多社会精英、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舆论影响力。在高校,要做到将“三育人”与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就必须搭建相应的网络空间,吸引学生参与空间活动;就必须关注学生自发组成的各种组织,参与他们的组织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地渗透给组织成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原则

第一,坚持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并行。当前,全社会都在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良好环境,期间充分运用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其它宣传载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传播效果远高于预期。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显性传播的影响,因为科学的理论不会在大学生的大脑里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正如马克思曾把灌输过程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射向人民的园地。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显性传播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甚至已经产生了反感、抵触,影响了培育践行效果。对此,高校需要发挥微时代新媒体的隐性传播功能,方可弥补显性传播的短板。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主要是建立平台、维护平台、美化平台、升级平台,增强平台的新颖性和吸引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主题,增进互动;关注学生热点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促进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信仰。

第二,坚持建设与管理并举。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借助现代媒体的优越性,牢牢抓好网络阵地,就要有阵地意识,要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拓宽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组织业务精、专业强的专家开展理论研究,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抓准大学生心理动态,真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新媒体阵地制高点,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同时,要组建新媒体技术队伍,加强新媒体阵地优化升级,不断开发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相关联的教育软件,促进大学生在做中学,确保培育践行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设与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取得培育践行实效。高校各部门间,高校与政府、社会、产业部门只有加强融合,健全新媒体平台,出台相关管理条例,才能形成整体合力,才能确保培育践行阵地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坚持严肃与通俗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观念上层建筑建设的本质体现,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严肃性。微时代新媒体一方面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思想阵地。对此,高校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保证核心价值观的严肃性,帮助大学生认清其他社会思潮所存在的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本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话语权、主动权。同时,“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4]。新媒体本身具有全民性、草根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在网络时代,教育当代大学生需要用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必须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使培育践行工作深入人心。

第四,坚持引导与过滤结合。如今,教育界在研究和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遵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培育践行上花心思、下力气,而实际效果却显得尴尬。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源,还是因为高校尚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甚至出现重堵轻疏,没有花时间、下心思去研究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见解。可见,在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微时代,高校只有“戒堵宜疏”,研究而不逃避,引导而不压制,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缓和乃至化解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排斥。此外,高校虽有引导,但尚不是最后一步。每个大学生额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不同的,谈都是鲜活的个体,具有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既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的。正如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5]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建立一套过滤机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慢慢化解大学生思想中的不良成分,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洁的合格建设者。

五、“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与实践路径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全党全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深厚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对此,要实现培育的效果,就必须从平台建设、制度保障、理念方法、践行自觉入手,构建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六重路径。

第一,提高“微时代”主流价值观培育能力,练好“微功夫”

微时代的到来,构建了一种以开放性、多样化、零碎化、信缘主导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容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宪政思潮、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思潮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意在控制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大高校,要发动各部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形成合力,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践行水平。首先,各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政治学习和专业研究,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推动主流价值观培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深入掌握微时代各种新媒体的状况和基本技能,这是增进师生互动,提升主流价值观培育能力的 “微关键”。最后,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中去,并与新媒体的强大功能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生动形象的核心价值观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促进大学生自觉关心和参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类活动,真正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力。

第二,净化“微媒体”信息传播和服务平台,建好培育践行“微阵地”

近年来,微时代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谣言四起、恶性刷信誉、诱导转发、发布反社会言论等负面现象,误导许多尚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失去判断,热衷于追求新奇、个性,殊不知已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轨道。对此,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教育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微平台”的净化,抢占“微阵地”。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校网网络的管理,加大对微信息的监测,合理设置微平台板块和权限,及时过滤、屏蔽、删除负面信息,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信息植入其中,在微平台上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广大师生党员、学生干部、共青团员是广大师生中政治素养较高、组织纪律较强、执行速度较快的可靠群体,是净化“微媒体”平台的中坚力量,高校要与他们加强联系,进行线上沟通、线下交流,以点带面、以一带多,让他们在净化信息传播和服务平台上展现正能量,努力打造一套全方位、无死角、全天候的净化系统。

第三,健全“微传播”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微监管”

微时代环境下,各种信息处于自由传播状态,良莠不齐,已引起舆论生态污染、人际紧张、社会担忧等“雾霾”现象。为确保“微信息”的真、精、优,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协同合力之势,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法规条例保障“微传播”的健康态势。国家有关部门要发挥信息监控和行政管理优势,从源头上过滤错误、负面、反动的信息,同时,要坚持和丰富“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相关法律规定,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新媒体技术人员、使用人员的行为,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高校而言,除了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外,还应组织相关部门、广大师生进行条例学习和普法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进行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实行“微平台”责任制。此外,高校尚可尝试将师生“微传播”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分绩点、综合测评等结合起来,调动广大师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力的热情与激情,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推动利用“微文化”创新宣传教育平台,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全社会的思想旗帜,是必须坚持而不可动摇的。然而,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和重大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自然需要在微时代背景下自觉创新,打造出“微文化”。在教育理念上,高校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在学习与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学习力度的科学研究力度,不断深入掌握微时代新媒体的知识技能,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媒体的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即时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养成终生学习、时刻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觉践行。在方式方法上,高校要恰当转变以往自上而下单向灌输、强制命令等传统教育方式,要关注大学生主体需要,与大学生在“微平台”上进行平等、双向交流,潜移默化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疑难困惑。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潮里运用核心价值观分辨真伪的技能,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

第五,丰富核心价值观践行“微途径”,抢占“微时代”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只能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科学理论内化于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一面思想旗帜,自然要与具体实践、具体科技手段相结合,才能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能取得实效。对于高校而言,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学科竞赛、以实习实训为代表的生产实践、各种素质拓展、社会调研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所喜欢参与的。高校应当发挥社会实践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发挥微时代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把已经具有核心价值观因素的实践活动迁移到新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些新的活动形式,便于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随时关注、随时参与、随时咨询、随时获取,增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5.

[3]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92.

[4]习近平.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EB/OL].[2014-05-26]http://sh.wen ming.cn/TT/201405/t20140526_1966007.htm.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G641

A

1673-9884(2017)10-0005-07

2017-08-05

2016年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般项目(D06)

陈艺勇,男,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辅导员,助教。

猜你喜欢

微时代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