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社区体医结合的可行性探讨

2017-04-15王刚军李晓红张叶红

关键词:体医医疗保健供给

王刚军,李晓红,张叶红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佛山528000;2.梅州中学体育组,广东梅州514000)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社区体医结合的可行性探讨

王刚军1,李晓红1,张叶红2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佛山528000;2.梅州中学体育组,广东梅州514000)

以供给侧改革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与医疗保健结合的内涵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社区体育健身与医疗保健结合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对健康中国建设、加快转变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供给侧改革;体医结合;社区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居民在满足了日常生活之后,关注的重心转向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而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两者的协同配合以致融合发展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以供给侧改革视角对社区体医结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科学地将全民健身计划与正在逐步建立中的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对城市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有效促进国民健康,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区体医结合的内涵

针对城市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而言,体医结合实际上就是体育健身与医疗保健的结合,是指养生保健、医学营养、保健体育、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体育健身与医疗保健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1]。社区体医结合,针对社区所有大众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都可以结合医务监督手段和评价方法,致使全体社区居民更科学地获得健康收益。

目前,从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健康服务体系来看,社区体医结合就是指社区体育在具体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的过程中,与正在逐步建立的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布局相结合,借助社区医院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条件,致使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在进行医学体检、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相互协作,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在科学、系统、专业的监督环境下达到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科学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通过体医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医疗保健、健康管理与全民健身科学化、高效益地在社区推进,从而使得全体社区居民获得长期健康的收益保障,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大众健康基础。

2 供给侧改革对社区体医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当今,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必须看到,我国现阶段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突出问题。针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紧接着的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着力“培养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上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供给侧改革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识,为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具有三个特点:1)需求管理政策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供给侧改革则着力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2)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而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3)需求管理政策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而供给侧改革则着力于制度的变革与完善[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大众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需求市场日益扩大并且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方向发展,而出现目前供需失衡的状况。有关资料指出,在当前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医疗保健资源的供给过程中,贵族化高收费供给过剩与大众化低价需求供给不足并存,突出表现在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和社区优质医疗保健资源、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制约着大众的体育消费,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也就是说,社区公共健康服务供给不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社区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供给不足,这两方面的供给服务水平不仅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健康,而且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

体育健身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具有健身、益智、娱乐、审美、激励等作用,而且对提升人们大众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向前发展,体育健身的娱乐性和健身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而医疗保健则是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调理身体机能平衡,促进身体机能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4]。

医疗保健与体育健身同属于健康服务的范畴,其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针对大众健康需求提供专门服务。医疗保健依据人类自然生长的环境条件,以自身的措施方法调节生理机能并消除致病因素,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趋于完善,达到身体各机能平衡、协调并进入良性环境状态,从而使机体少生病、延缓衰老退化速度、促使疾病患者尽快康复。而体育健身则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方法,对机体的器官系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使其在身体形态、结构、机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医疗保健在预防疾病、消除疾病的同时,也需要借助身体练习的基本方法,比如体育健身的功能性训练康复手段、营养调理方法,以使个体的身心健康在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下逐渐提高。体育健身不仅能够提高个体的运动技能,而且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体育健身锻炼也同样需要医疗保健手段的支撑和帮助,以获得必要的安全保障。比如目前风靡全国的大众马拉松运动,主办方必须对参赛人员实施医务监督措施,并要求参赛者在赛前提供心电图检测报告,用于危险因素的医学筛查,从而尽可能避免发生因跑步运动诱发心肌硬塞的猝死现象,使得体育健身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体育健身和医疗保健结合,共同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健康服务,从而满足了广大居民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因此,社区体医结合的发展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3 社区体医结合的应用前景

社区体医结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理念下的公共健康发展模式创新,转变卫生发展模式,以疾病治疗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关口前移”,构建与居民健康供需对接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们群众的健康需求。目前我国着力在社区推进全科医生签约和医联体协同建设的举措,其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升社区公共健康服务的整体水平。然而,必须清楚地看到,当今我国公共健康建设中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疾病谱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运动不足相关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急剧上升。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写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介绍: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5];二是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三是由于运动不足产生的相关疾病的医疗负担使国家医疗投入逐年快速上升,1978年100亿、2003年800亿、2014年10 000亿;四是投入大、效果差,我国在慢性病控制方面尽管投入巨大,但发展势头却得不到有效控制,呈现爆炸式增长、蔓延流行的趋势。

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目前的大众健康问题呢?大量研究证明,健康促进最有效的途径是走体医结合之路,通过体育健身的运动干预,患者可以获得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健康收益。而这些健身运动的健康促进是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营养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被医疗界普遍认可的“Exercise is medicinc,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即运动是一种“良药”的共同认识。

而体医结合在社区开展还是近几年的事情,2013年,武汉市江城健身开创了社区体医结合“五位一体”健身服务模式,即依托原有场馆结合健康检测服务,建立面向全体居民科学健身为目的,在有针对性的医学评估基础之上的全程体医结合服务模式。近两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院长李国平主持下搭建了“体医结合”的平台,其“体医结合”健身模式通过在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北京广安医院以及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应用实践证明,“体医结合”模式不仅对大多数类型的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还大幅度降低了医药费用[5]。通过“体医结合”模式的应用实践,表明了通过社区健身俱乐部、大医院及社区医院和社区,在指导大众科学健身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社区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中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仍需继续深入实践和研究。

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健康服务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体医结合要从三甲医院高水平专科医生开始。目前正在着力推进的“医联体”服务新模式,建立医生和运动营养指导师共同诊治模式,使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家庭三方合作,三甲医院负责高风险运动,社区医院则负责低风险运动,而在家庭内则鼓励其多运动,减少静坐时间,医师与运动营养指导师联合上门指导。如福建厦门推广城市社区的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师共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6]。

4 结语

目前,我国对体医结合方面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率先开设了“慢性病运动治疗门诊”;尔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体医结合与运动健康协同创新平台”;接着广州体育学院于2017年4月举办了华南地区第一次体医结合研讨会,并成立了“体医结合研究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获得3项国家二级人文社科纵向科研项目、并取得1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7年9月成立了“体医结合与运动健康研究所”。总的来说,在健康中国建设引领下,体医结合成为近年来我国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是受众面,社区体医结合必将成为新时代我国公共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健康导向型”社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1]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4):58-63.

[2]李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N].广州日报,2016-05-07(A4).

[3]谭敏.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N].广州日报,2015-12-21(A14).

[4]刘一平.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60-62.

[5]毕若旭,梁璇.体医结合,“健康中国”需要一张运动处方[EB/OL].(2016-03-25)[2016-05-0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25/00/31778012_545025403.shtml.

[6]郭建军.健康中国建设中体育与医疗对接的研究与建议[J].慢性病学杂志,2016(10):1067-1073.

Discuss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ation of physicaleducation andmedical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supp ly side reform

WANGGang-jun,LIXiao-hong,ZHANGYe-hong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2.PhysicalEducation Section,Meizhou Middle School,Meizhou 5140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refor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andmedical carewith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andmedical care is notonly feasible,but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public health service developmentmode.

sports fitness;health care;supply-side reform;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education;community

G80-051

A

1008-0171(2017)06-0076-04

2017-1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批准号17YJA89002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批准号2177SS15064)

王刚军(1962-),男,广东兴宁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周绍缨 410154121@qq.com】

猜你喜欢

体医医疗保健供给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
谷歌探寻将人工智能用于医疗保健的方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