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领导干部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与实现路径
2017-04-15王蕊
王 蕊
构建领导干部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与实现路径
王 蕊
家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多维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维。在中国特有的家庭历史、家庭文化的大背景下,要理解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对家和家风有深度的认知。而领导干部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家风则更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风、民风。深入挖掘家庭美德,揭示其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以领导干部良好家风引领新时期的时代风潮有着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针对领导干部家风做出重要论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在2015年2月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2016年12月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可见,领导干部家风绝不仅仅是一家之风,而是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缩影;党中央惩治腐败的视线也绝不仅仅是在八小时之内,而是要通过整肃家风,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经成为了管党、治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一、家风的文化解读
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出现的产物。其中家风当中的“家”是指家庭或家族。家风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独特的血缘关系沉淀出的深厚的家庭美德文化,使中国的家风建设成为了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家风”起源于《易经》,其中《家人卦》认为“治家应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立下规矩,防患于未然”。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家风与家规,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这也成为了中国人的社会生存法则和规律,作为整个民族的集体认同被写进了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新编汉语《辞海》中,家风是这样被释义的:“家风,又称门风,是家庭成员共同的价值准则,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其中包含了家风的两个核心理念——典范与传承。一个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气,首先都必须得到所有家庭成员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就要求家风必须有典范作用,必须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够遵守的价值准则,这也是家风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其次,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这种传承不同于简单的传递,因为它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更替和取舍,今天的家风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那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自由、平等、理性、法治的大背景下,家风教育更注重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所以说家风虽小,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里,从良好的家风当中汲取精神力量,以一家之力托养社会生态,以一家之风涵养时代风尚,两两相对,两两融合,就会激发出最强劲的正能量。
二、领导干部良好家风的重要作用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自身端正的品行,使领导干部的家风在讲人伦之道,守一家之规的同时,成为党风、政风的良好楷模,这不仅成为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精神力量,还会成为其为官从政的“护身符”。良好的领导干部家风具有引领目标的作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构建家风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去延续荣华富贵,而是教育子女要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只有用崇高的目标作为指引,领导干部的家风才能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才能为社会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良好的领导干部家风具有引导干部廉洁奉公的作用,领导干部由于地位特殊,家人容易产生优越感,养成骄纵的毛病,领导干部的家风就是要不谋私利,不用私权,杜绝特权思想和享乐思想,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保持家风的清正廉洁。良好的领导干部家风对民风、社风具有榜样作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干部”,老百姓看干部,看的是干部的能力,也看干部的品德,看的是干部的作风,也看干部的家风,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和干部个人从来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很多时候干部的家风摆在那里,对于群众来说就是榜样,就是力量。良好的领导干部家风对党风、政风具有代表作用,党员的作风即是党风,干部的作风即是政风,往往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家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对领导干部来说,孝敬的家风容易涵养出忠诚和责任,节俭的家风涵养出勤劳和廉政,律己的家风涵养出敬畏和担当,好学的家风涵养出明理和上进。只有干部具备了这样的作风,我们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才有保障,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家风虽小,却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强大的“蝴蝶效应”。领导干部的家风更是“决定着国风,影响着民风”。
三、领导干部家风培育的路径选择
要构建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绝非一日之功,需是持之以恒、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领导干部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更是家风的旗帜,领导干部应以修身为本,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一)树立以民为本的权力观。领导干部作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群体意志的体现者和协调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领导干部家风的作用也更加重大。
他们手中掌管着行政权、管理权、人事权、财政权、司法权等诸多权力,这些权力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领导的私人财产,而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职责。因而行使权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以民为本的权力观。一旦这种权力蜕变成为某位领导追求私利和奢华生活的工具,那么从权力的本质上而言,他就失去了行使权力的权利。树立以民为本的权力观就是领导干部“修身”之本,要时刻牢记心中有民,身上有责,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要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言行为家人树立榜样。
(二)树立公私分明的亲情观。共产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儿女情长。换句话说,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恰恰离不开家人的奉献和支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应该更加懂得亲情的珍贵,对家人的感情应该更加珍惜和呵护。但是讲情不能悖理,公私必须分明。当私情与党性发生矛盾的时候,就需要领导干部坚守原则,整肃家风,不能对家人一味纵容和溺爱,违背党纪国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的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公私分明的亲情观,不仅是自己守住了廉政的底线,也避免了家人因过度放纵而酿成祸端。把个人的感情与人民利益联系起来,胸怀家国天下,这才是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有的情怀。
(三)树立清廉淡泊的名利观。国以法为本,家以廉为安。近年来,一些腐败案件经常是“一抓抓一窝,一端端一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严肃地指出:“能不能过好亲情关,特别是家属子女关,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现实的考验”。纵观这些落马的官员,普遍存在着家风不正、治家无规等问题,究其根源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一己私欲,盲目攀比、盲目追求个人名利,最终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对领导干部来说,扭曲的名利观就会让人失去底线,背离道德,面对一些违法乱纪的现象也失去拒腐防变的能力,而此时拉领导干部的家人下水就成了突破干部道德底线的最佳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教育干部说:“当官就别想发财,发财就别想当官”。领导干部如果能以清白朴素的生活锤炼性情,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还可以给家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当干部树立清廉淡泊的名利观,彻底抛开私念,不求攀比,才能使自己获得襟怀坦荡、精神愉悦的快乐,才能是对家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家风的建设,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文明的传承,也是新时期破解腐败难题、树立领导干部作风的一剂良药。家事连着国事,家风连着党风。以家倡廉、以家助廉、以家促廉,方可树立廉政和谐、风清气正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