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展纵横谈

2017-04-15

奋斗 2017年18期
关键词:龙江人才

高校发展纵横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推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的作用,8月,黑龙江省举办了“全省高校2017年暑期书记校长研讨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研讨班上作专题报告。这次研讨,引发了强烈反响,众多高校负责同志就如何加强学校建设,主动融入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表看法。

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打造龙江创新发展引擎

韩杰才

张庆伟同志强调,“高校要发挥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加强科研攻关、建好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打造创新引擎,切实担当起引领龙江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这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回答,也是哈工大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打造龙江创新发展引擎的行动指南。

一是大力弘扬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传统,助力黑龙江优势产业和产品延伸升级。哈工大将始终坚持在“融入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百年强校建设,传承建国初期“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的历史传统,坚持与黑龙江发展同甘共苦、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深刻把握学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等学科优势特色与龙江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的历史机遇,在牵头建好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化与哈电集团、黑龙江森工集团等大企大所战略合作、融入哈尔滨等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格局,引领广大师生员工自觉把视线投向黑土地兴旺发达的航程、把汗水洒在扎根东北艰苦创业的舞台、把论文写在全面振兴发展的龙江大地上,以对龙江人民的满腔赤诚,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

二是组织化推进技术、市场、资本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新技术成果落地黑龙江。哈工大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当代科技成果转化规律,强化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特色优势,超前谋划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科研方向和重大项目,突破更多关系全局和长远的核心技术,聚力打造全球工科领域学术重镇,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全面整合技术、市场、资本优势,培育形成更多引领型、接地气的新字号、新产业、新业态,将“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更多高新技术成果在龙江大地生根。

三是坚持稳、引、培、用并举,打造东北人才新高地。哈工大将始终站在战略全局高度,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的原则,充分发挥哈工大“红色工程师摇篮”的历史传统,大力弘扬“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大师+团队”“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的人才工作特色,坚持“稳、引、培、用”并举,以机制创新选育人才、以优势学科吸引人才、以专家团队聚拢人才,持续深化“选苗子、拔尖子、搭梯子、压担子、摘桃子”的青年教师培育典型做法,培育搭建更多像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大数据集团、大科学工程等“拴心留人”“筑巢引凤”的黑龙江事业平台,持续打造东北人才高地,让更多优秀人才来到黑龙江、留在黑龙江、贡献黑龙江。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

推进实施“树人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李 斌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东北林业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进实施“树人工程”,统领学校德育工作,旨在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大学精神;打造政治坚定、情操高尚、业务过硬的思政队伍,努力开创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全过程,创立《东林师说》《成栋讲坛》栏目,开展“四进四信”、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课堂、党员先锋计划、双新教育计划、启航计划等教育品牌实践活动。推行德育学分制度,将考核成绩计入学生学业成绩,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倍增,“行政命令式”“摊派制”成为历史。通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建立大学生道德模范榜样库、打造精品文化讲坛等,培育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学生高尚品德。其中,学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学生家国情怀日益深厚,应征入伍人数实现“三连增”。

丰富校园生活,打造校园生态文化。“向大自然学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教授每年为全校新生作报告的主题。学校充分发挥林业学科优势,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搭建由课堂教学、生态讲坛、实践教育、网络传播等构成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三维教育体系,注重“学参天地,德合自然”校训的文化浸润,不断凝练东林生态文化精神内核。强化涉林学科和林业基地的涵育功能,突出“林中育人”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哈尔滨林业示范基地、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凉水实验林场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将绿色生态主题融入到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去,打造“主旋绿”校园文化品牌。由我校创办开展的“爱鸟周”活动已经举办36届,成为全省参与的大型生态公益活动,“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荣获第七届“母亲河奖”。

建强思政队伍,提高思想教育实效。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汇报会,提高党建队伍工作水平。辅导员是日常育人的主力,校党委关心重视思政队伍建设,坚持面向全国高水平大学公开选拔,设立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沙龙等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实施各类工作项目、比赛,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工作补贴、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在职读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学校连续7年获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各学院党委书记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通过课程讲授、课题研究、担任研究生导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等工作加强思政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同向同行、协作育人。

(作者系中共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王沫wangmo@fendouzazhi.cn

构筑人才高地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

包 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激励保障、评价使用等机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层次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引育并举、引培并重”,扎实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积极构筑龙江人才高地。

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引进高端人才

学校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承接高端人才智力转移。一方面,突破年龄限制,引进了1名国家科技奖和院士提名获得者来校担任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突破身份编制限制,引进了全国首届百篇优博获得者、全国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各1名来校担任相关学院院长。同时,坚持“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继2016年成功引进第一位在乳品科学领域具有很高声誉的“千人计划”获得者之后,2017年又引进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很高成就的第二位“千人计划”获得者。

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留住优秀人才

学校出台了引进和稳定优秀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待遇、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优秀青年学科(术)骨干选拔培养等规定办法,建立了校领导联系领军人才制度,使各级各类人才“成长有扶持、待遇有保障、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900余万元。此外,学校还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出台了科技成果产权经营管理办法,落实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政策。近年来,我校的入股合作企业11家,校企研发中心27个,特别是与某上市公司联合申请注册的米尔贝肟等3个原料药和3个制剂,已实现利润1.77亿元人民币,创外汇0.48亿美元;脂糖素项目技术转让费达5000万元。

三、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培育创新人才

学校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依托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平台,按照“一个领军人才凝聚一个学术团队”建设思路,建成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依托东农学者计划,按照东农学者计划中“首席教授、杰出学者、学术骨干和青年才俊”4个层次,先后聘任首席教授两名,杰出学者6名,学术骨干51名,青年才俊93名,累计资助科研基金2377万元;依托农业生产实践,培育了一批能够将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一线农业专家队伍。“十二五”时期以来,承担各类重大农业科技生产示范项目74个,选派优秀中青年专家挂职科技副县长和乡镇长145人次、科技特派员303人次,组织专家深入农业一线开展科技服务5 000余人次。

新时期,东北农业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张庆伟书记在全省高校2017年暑期书记校长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积极性,为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黑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甄真zhenzhen@fendouzazhi.cn

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大局

赵国刚

哈尔滨理工大学是一所以机、电为特色,与龙江老工业基地相依而生、相伴而长的理工科大学。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新战略、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按照张庆伟同志在全省高校2017年暑期书记校长研讨班上的讲话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助力工业强省建设,为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做出哈理工人应有的贡献。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学生思政、教师思政、学校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是以龙江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为牵引,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产学研结合,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与产业互联互通、联动发展的新机制。组建微电子与软件工程学院,服务“大智移云”;以机、电类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加大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建设,做强工科,服务工业强省和五大基地建设;以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增材制造等为主攻方向,加快新兴学科建设,服务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三篇大文章”。

三是以龙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建立人才特区,打造石墨烯高端应用技术、3D新型陶瓷材料技术、量子调控技术等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国内外包括新加坡、俄罗斯、白俄罗斯、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专家,建设大团队,培育大人才,攻坚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服务龙江创新发展。

四是以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搭建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平台,融入哈尔滨创新城和新区建设,融入龙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为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做出哈理工人的贡献。

总之,我校将以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张庆伟同志大庆研讨班讲话精神为引领,弘扬龙江“四大精神”,坚持强化思想武装,提高政治站位,自强不息、求实创新,聚焦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勇闯办学之新路,为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赵嘉宾zhaojiabin@fendouzazhi.cn

“四位一体”双创模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兰景力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服务龙江、建设龙江、发展龙江中有所作为的青年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龙江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

作为我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始终以服务黑龙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五大规划”需要构建学校育人特色,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完善双创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各部门合作的联动工作体系,落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出台了《齐齐哈尔大学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

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与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连续8年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体系完整、资源丰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完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以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创业灵感,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依托不同学科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家、省、学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面向有创新意愿及创业意向的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生物酶高效生化色素萃取、传统技艺现代仿真为创新点,组建“草木染”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深圳文博会获得2.8亿元融资;筹建3万余平方米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学校首批聘任了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优秀企业家等在内的20名专家为创新创业导师,对创新活动及创业团队进行定期辅导和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优惠政策申领、无息贷款等服务;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并积极争取各方资金用于扶持和奖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作者系中共齐齐哈尔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隋安辉suianhui@fendouzazhi.cn

凝炼发展特色推进产教融合

梁中贤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借助地缘优势,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为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献计献策。我省高校如何结合发展实际,落实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全省高校领导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狠抓学科龙头建设,凝炼学校发展特色。作为一所传统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狠抓学科龙头建设,要坚持教师教育品牌,统筹协调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的关系,要进一步突显学科建设的应用水平,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优势特色上抓落实、找亮点、打品牌。强化功能材料、啮齿动物生态学、北大荒文学、教师教育研究、渤海国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语言保护、抗联历史文化研究等特色与优势,积极扩大影响力。借助地缘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推动食用菌与北药研发、造型艺术与艺术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翻译、金融数学、旅游规划与管理等应用学科领域建设。立足边疆地区,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凸显对俄贸易优势,推进以对俄办学为主要方向的新兴交叉学科和人才培育建设。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服务牡丹江行动计划,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功能,重点在对外商贸人才培养、生物和化工制药、食用菌开发等方面,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继续深化牡丹江区域 “高校联盟”,实现了学生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实验室资源共享。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与应用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举办了创新创业实验班,成为“牡丹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基地”,建成“中国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发挥人文学科研究优势,打造地方发展“智库”。充分发挥传统师范院校学科专业优势,全面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开展的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爱心课堂、心理辅导等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充分发挥渤海文化研究中心、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功能,“渤海文化艺术团”“三下乡”“四进社区”以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活跃了牡丹江地区的文化艺术氛围。推动国字号研究机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作用,积极申请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基地,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把抗联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优质教学资源,用生动的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师生创编的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彰显文化辐射与服务社会功能。开展东北抗联遗址旅游文化规划,建设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制定区域红色旅游规划路线图,继续推进穆棱下城子镇红色旅游规划线路合作;推进与绥棱、虎林地方政府的合作,服务地方红色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研究中心智库作用。

(作者系中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

构筑人才高地 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提供高校担当

邱洪斌

加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更好发挥高校在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佳木斯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第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全过程,全面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落实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提升“两课”育人效果。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课堂,大力加强国史、国情、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二,以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稳定四个环节,完善人才政策,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留住人才。全面加强学生党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建设,加强教育、培训、管理,打造高素质学生骨干队伍。

第三,以校训“明德砺学、崇尚实践”所蕴含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扎实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文化、体育、艺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明礼守信、热心公益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和岗位胜任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第四,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大类培养+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实施“卓越计划”项目,实现人才特色化、差异化培养。发挥综合性优势,促进专业间相互交叉融合,开设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并不断完善专业预警、淘汰等动态管理机制,实现校内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常态化。

第五,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以能力为本、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构建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机制,强化课堂授课质量的日常监控与反馈。

第六,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组织开展各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开展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和本科生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竞赛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佳木斯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和责任,力争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提供高校担当。

(作者系中共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

推动成果快速转化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

李佐同

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通过完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做好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校企协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政策保障引导科技人员“双转移”。科技服务的政策和环境建设是重要的保障。学校不断优化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内外部环境,2010年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并给予奖励。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学校对《办法》进行了修订,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所取得的净收入可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和报酬,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实现关注重心的双转移:由科学研究向社会服务的转移,成果形成向成果转化的转移。近五年,以成果入股形式转化企业2家、持成果创业成立企业5家、转化项目200余项。

科技创新激发科技成果“原动力”。按照社会需求,结合学科优势、条件状况等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在胜利农场开展的水田智能化监控系统、在依安县开展的农业生产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及太空育种技术、棚室智能化控制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将“互联网+”与农业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更标准、更规范,实现了农业智慧生产;充分利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开展杂粮优质种质资源筛选、高效栽培技术、杂粮专用肥、生物种衣剂等项目的研究,示范杂粮品种30个,更好的发挥在推进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示范基地搭建科学技术“展示台”。通过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使科研工作者更加接地气,逐步加快技术和成果由大专院校院内的“试验田”到“生产田”间的搬迁。根据大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市校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在大庆市大同区建设了集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设施农业研究院,促进大庆城市转型建设和发展。通过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高效栽培模式在八五九等农场和“玉鹅种养”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安达牧场等农场的示范与推广,充分发挥了科研基地创新技术的示范功能、技术推广的辐射功能和展示带动功能,为“地方-高校”之间优势资源互惠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校企协同促进科技合作“双结合”。通过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性和连贯性。以“交钥匙”工程模式向企业实施转化,派遣科研人员担任企业生产主管,全程参与指导转化过程;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前期出资,我校主攻研发,先后将研发成功的“垦粳5号”和“垦粳6号”水稻的原种、良种一次性转化给该公司;与黑龙江省华育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协同创新,采用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共同开发玉米新品种,加快良种选育进程;吸纳北大荒粮食集团、富德康集团等5家企业入驻国家杂粮中心,共同开发新产品,使成果直接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仅能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更是发挥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张庆伟书记讲话要求,以服务龙江经济发展为己任,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龙江全面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龙江人才
龙江林草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剧《弘治私勘》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