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企业增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7-04-15史彦泽
■史彦泽
依托企业增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史彦泽
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企稳回升迹象,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黑龙江经济彻底走出困境仍然任重道远。国家发改委2016年8月份印发的《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点工程,成为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引领黑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纲领。纵观此次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虽然各个重点任务与重要项目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是按照统筹推进、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滚动实施的原则,其最终目标都落脚于振兴实体经济,构建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做出相关强调,2017年我国经济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所以,无论是从东北振兴角度来看,还是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整体布局来看,振兴实体经济、构建内生动力都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一、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匮乏是黑龙江经济的一个“痛点”
黑龙江省经济历来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而这些产业的布局并不是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由于上世纪我国以计划经济投资方式强力推进工业化的结果。这种强推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产业结构偏重的结构特点。从本质上来说,黑龙江省经济的初始状态起源于外部力量的推动与植入,并非由内部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积累形成,加上长时间国家力量支撑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东北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上的欠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匮乏,也因此导致黑龙江省在产业循环、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善方面,需要长期依靠外部力量,自我循环不足。所以,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匮乏是黑龙江经济的一个“痛点”。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无法长期依靠外部因素驱动,外部资源、扶持政策永远只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过度依靠外部因素催动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难以长时间维系,这样的经济非常容易陷入低端锁定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逐步失去了因计划模式而产生的外部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动力逐步丧失,即使是在中国走向重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因为忽视挖掘自身实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导致无法发挥出禀赋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低端锁定让黑龙江经济已经变得举步维艰。所以,振兴黑龙江经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部加大投入问题,关键要构建实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寻找到黑龙江振兴发展的真正出路。
增强内生动力的主要路径是体制重构、结构重组、创新。从《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来看,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都是直指实体经济内生动力问题,民生则成为对其他三项重点任务的有力保障。对于黑龙江省而言,就是要通过构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三条路径——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结构改革、鼓励创新创业,打通黑龙江经济的“痛点”。只有这样,黑龙江经济才能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二、黑龙江企业是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点”
要改变黑龙江经济过度依赖外部因素驱动的弊病,除了政府需要做出必要的改变之外,黑龙江企业应该成为未来经济改革和转变的重点。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不仅仅可以成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的关键。企业在完善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创新创业这三条构建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路径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首先,企业可以催生新的有效运作机制。依据国际上的发展经验,往往重大的经济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都是来自于企业。优秀的企业可以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明显的知识外溢效应、人力资本外溢效应,对于一个区域的知识创造机制、技术创新机制都会形成重要的影响。因企业产生的产业集群内的竞合博弈,在良好的运作机制和平台的共同作用下,将改善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催生城市化,以此促进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建构。一旦大规模地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政府就可以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改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其次,企业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平滑”结构调整。企业的逐利本性决定了企业会以最符合需求的方式来进行产品的生产,也就意味着企业能主动对市场变化做出最符合其利益的产能和结构调整。这不仅仅可以保证衰退行业的产能平稳退出,也有利于产业结构单一的地区有方向性地进行转型,避免因为信息不完备而造成产业转型的失败。第三,企业是现代经济创新的主体。政府能为创新提供平台,但真正的创新需要企业来进行,利用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创新可以在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产学研转换。
黑龙江的振兴发展,需要企业主动积极求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力量。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实现黑龙江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提升,才能持久地实现黑龙江振兴发展,才能在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占得先机。毫不夸张地说,黑龙江省企业的每一个进步与发展,都会对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改善起到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黑龙江企业成为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主力军的几个“要点”
一是要积极进行思维转换。在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中,我们一定要打破传统经验和传统发展思维束缚,将发展思维由依赖外部注入转为依靠自身整合,由传统的强行推进转为自发演进,树立一种相信企业能力、相信企业家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打破对企业地位、品牌和企业家的传统认识,政府要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各项工作。
二是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能不能振兴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能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黑龙江省在东北振兴中体制机制完善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绝对不能将国有企业搞坏了,搞弱了”,积极探索通过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发展的内部动能。争取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为提升地方实体经济内生动力注入“强心针”。同时,黑龙江也要做好央企与地方的良好配合,通过共建产业园区等办法,逐步实现央企与地方经济的良好互动。
三是要重视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一定要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在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中,企业要更多地担任主角,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政府有步骤地从创新领域中退出来,将更多的政府科研经费投入转为企业进行投入,特别是要促进最活跃的民营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同时要注意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地位。企业家具有发现市场不均衡和创造市场不均衡的特点,发现不均衡的特点决定了他的套利行为,创造不均衡的特点决定了他的创新动力。正是这样两个特点才支持企业家不断地挖掘所在企业的发展潜力,一个地区也正是通过众多企业的发展才实现了区域内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不断迸发。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充分体现出我国对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黑龙江省也应该注重此方面的转变,更多地树立优秀企业家创新的典型榜样。
四是要着力注重民生保障。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稳定之基。依靠企业实现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的过程一定需要付出成本,这种改革成本往往都是由企业中的转移安置人员来承担。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在这个环节提高重视,绝对不能忽视对民生的保障工作,它是构建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政治保证。政府需要汇集各方智慧、协调各方行动,全面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对民生具有较为稳定的良好预期,以此来为黑龙江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构建减少阻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