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字之师

2017-04-15文牛锐

发明与创新 2017年18期
关键词:臧克家数枝骨气

文牛锐

一字之师

文牛锐

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有一些“半字师”“一字师”的故事,读来给人以启示。

伟大领导毛泽东一生有两个“半字师”。1957年,毛泽东与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认为《沁园春·雪》一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改为“蜡”更贴切,“蜡象”与“银蛇”相对互衬,诗意更浓。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称赞臧克家这“半个字”改得好。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写了《到韶山》一诗,并虚心地向有“荆楚才子”之称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的“哭”字改为“咒”字意义更深刻,感情更强烈。毛泽东欣然接受,称梅白是他的“半字师”。

除了“半字师”,“一字师”的故事也较多。唐代末年,有一位叫齐己的诗人写了一首早梅诗,原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此诗去找著名诗人郑谷品评。郑谷称赞说写得不错,但若再改一个字就更生动了。齐己十分高兴地请郑谷修改。于是,郑谷把“数枝”改为“一枝”。这一改,“一”字就不再是单纯的数词,而是用来形容动词“开”字了,它生动地描绘出梅花初开乍放的意境,成了整句的“诗眼”。齐己读后,欣喜不已,急忙叩地下拜,称郑谷为“一字师”。

1942年夏,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在山城重庆上演了。为了检查演出效果,郭沫若也坐在台下观戏。当他看到第五幕第一场屈原的侍女婵娟痛斥宋玉所说的“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时,总觉得骂的力度还不够,思来想去,便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了“无耻的”三个字,但仍觉得分量不够重。

正当陷入沉思时,化装师张逸生凑过来说:把“你是”改成“你这”不就够味了吗!郭沫若一听,心里一亮,马上试念起来:“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他高兴地拍着张逸生的肩膀说:“你这一改,比原来的够味多了,你真是我的一字师呀!”为此,郭沫若还特意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倾吐他对这位“一字师”的赞赏之情。

“一字之师”“半字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怀有一颗谦虚的心,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学问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臧克家数枝骨气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臧克家致刘征书信
默静在晚林中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老马
朽木颂
拓展延伸
惟有骨气映青松
墙角数枝梅
墙角数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