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小企业劳动力

陈 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陈 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景区失地农民是因为旅游业发展而失去原有土地,失地之前农业收入为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强行切断,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家庭生活和生存保障。本文就目前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就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提出建议。

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

景区失地农民是因为旅游业发展而失去原有土地,失地之前农业收入为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强行切断,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家庭生活和生存保障。

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发展。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000多美元,按世界旅游组织的划分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正在从一个旅游大国逐渐向世界旅游强国转变。中国旅游正呈现出一幅万花齐放、繁荣兴盛的面貌。随着旅游景区的扩建,景区土地已转变原有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景区发展规划中失去土地,他们不得不转变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维系生活。此转变过程对于景区农民来说,景区发展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现状

目前,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转移情况:

1.懒散休闲退休型。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绝大部分已由外事接待的公益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盈利性经营单位的企业性质,景区身份、社会功能和经营目标的转换,也会带来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多方博弈的结果中,农民出让自己的土地资源,也换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面对这样一笔数目不少的土地出让金,部分农民也不愿再辛苦的劳作,就利用这笔出让金维持其家庭的生活。

2.农民自主创业型。部分农民在职业转变过程中,选择了自主创业。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景区内因旅游服务的需要,发展起来了众多服务型旅游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大中型旅游企业以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质的服务给游客留下了良好的形象,成为了团队游客食宿、购物的首选。

3.景区内部就业。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可以消化部分土地流转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所以旅游景区征地拆迁后的重新规划建设,添置了许多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这些场所的岗位需求优先面向拆迁后的当地居民,缓解农民的就业。

4.劳动力异地转移。在景区失地农民中,也有部分选择异地转移,他们不愿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甚至搬离原居住地。他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景区在开发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污水、噪音、生活建筑垃圾等,这类问题有时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很严重的破坏,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

1.就业创业缺乏规范性。中国自古就有的物权思想,让景区原著居民认为景区是我的,且现在是其家庭赖以生存的资源,其整个家庭就应当依附于景区发家致富。一些精明的居民很快就发现其中的商机,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自主创收。虽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且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老百姓致富。但往往这类型的小企业,因为缺乏规范性管理,经常出现违背市场规律或让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例如坐地起价、服务怠慢等现象时有发生。

2.就业质量偏低。旅游业发展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吸纳性强、带动性强、灵活性大、门槛低。这样的特征既促进了景区失地农民的劳动力转移,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就地转移后,这些农民所从事的就是些拍照、打扫、租衣服等基层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工作的薪酬待遇普遍不高。特别是对于年轻劳动力来说,这样的工作不利于其职业发展的前景和职业技能的养成。

3.就业不稳定。据统计,70%以上的农民工都有过调换工作的经验,景区失地农民也不例外。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作性质不稳定,工作保障不完善,雇佣关系不规范,收入水平过低,导致农民工心理安全感不高,倾向于通过不断调换工作来企图提高就业质量,而这些频繁更换工作的农民工又将形成摩擦性失业等问题,或者说其属于失业与半失业状态。

三、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建议

1.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把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安置作为重要课题。旅游开发者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统筹规划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改变之前的一次性补偿的方式,对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进行劳动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分层安置。可以用意愿、年龄、技能等劳动力测评指标,把景区劳动力进行测评,根据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安置政策。

2.把景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和景区特色规划相结合。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中,除了欣赏自然风光之外,还要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而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进行旅游景区规划时,仅仅追求现代化的、与过去切断式的景区规划模式是非理性的,应该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的规划模式,毕竟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

3.政府对旅游小企业的支持和管理。旅游小企业主大部分是由当地居民构成,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对景区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经营模式相对大企业来说机动灵活。这些小企业的存在不仅仅解决了景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也能够解决景区接待能力不足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它是旅游景区接待的有力补充。就目前旅游小企业存在的缺乏规范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并给予这些小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这些旅游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助力。

4.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提高景区失地农民的就业素质。景区失地农民就业不稳定和就业质量低主要是因为景区失地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比较低,政府、企业和相关利益部门,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景区失地农民提供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需要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自信心。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也对其就业稳定性影响极大,有学者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意愿研究中发现,部分失地农民不愿意接受再就业安置或闲赋怠工,持有坐吃山空的心态,所以在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中,还要关注景区失地农民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而积极的就业观。

[1]张怀鹏,张晶,郑阳.乡村旅游景区就业措施探析——以山东省海阳市乡村旅游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2):140-141.

[2]范练练,沈苏彦.旅游景区征地补偿及其对农民的影响分析——基于江苏溱湖风景区的调研[J].中国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6-70.

[3]蔡碧凡,陶卓民,郎富平.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三个村落为例[J].商业研究,2013(10):191-196.

[4]卢娟.旅游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凤凰县的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13(5).

[5]曾嘉懿,董晓英,王雅楠,许素青.长安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273-273.

[6]周梅,崔峰,江文娟,刘蓉蓉.乡村旅游就业效应的社区居民感知研究——以南京市江心洲为例[J].旅游论坛,2011,04(1):87-92.

[7]付洪利.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对景区形象影响研究——基于峨眉山景区游客的问卷调查[J].中国商贸,2010(14):150-15.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ZX330

陈隽(1982-),云南石林人,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小企业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电镀厂涨价搬迁 卫浴小企业举步维艰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