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情画意”之美
2017-04-15孙境泽
孙境泽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国的“诗情画意”之美
孙境泽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绘画与诗歌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歌是语言和时间的艺术,绘画是造型和空间的艺术,他们都要求精炼的描述技巧与深刻的抒情意义,并通过意境的创作抒发作者的感悟,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与联想。苏轼曾言: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中国诗画的结合可以说并非有意创造,而是经过数代人的体会磨合被辨识和体验出来的。本文将追寻诗画融合的历史脉络,分析对比诗、画的同异之处,从而一窥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传承之精华。
诗词;绘画;诗画一律;诗情画意
一、中国,诗、画融合历程
我们接受事物的形象用感官,领会事物的条理关系用理智。感官所得的是具体事物,理智所运用的是抽象概念。中国诗画作为观念和实践的融合体,它的形成到发展可分三阶段:以画为题材的诗、以诗为题材的画、以诗的形式来作画。
最早在汉魏六朝时期,此时诗、画是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关系。建安诗人曹植的31篇画赞,是现存最早的题画诗作品。这一时期的题画诗,与后世题画诗句法论的形式大致相同,但此时的题画诗,并没有题于画面之上是中国诗画作品之萌芽阶段。盛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各类艺术形式接踵出现,开放的社会氛围与活泼的人文气质促使中国诗画融合的形式正式出现。《全唐诗》中收录题画诗作一百多篇,其中更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著名的诗人都有作品流传于世。其中更以杜甫为首屈一指,后世清代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有写:“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其法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虽中国诗画体并非真创始于杜甫,但要以因为有杜甫而题画诗始显。也充分肯定了杜甫在此诗画体形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宋朝,宋太宗雍熙所立画院至徽宗时改革制度“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即以诗为试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试题作画。由此可见中国画与诗的融合已经确认为公认的程度,由此中国诗画形式进入以诗作画的阶段。此时宋朝对艺术家的要求偏重于对创作其“诗”意的体会与表现是否真切,于体悟之中的意境是否达到此境界。进一步反映了此时中国艺术家对“诗、画异名而同体”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认为诗画同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真正以诗的形式来作画,并把诗句题在画面之上是由宋徽宗首开先河《腊梅山禽图》左边空白处所提“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这首诗在画面原有基础之上借景抒情,表达这位皇帝想长命不绝衰的愿望,并题诗在画面之上进一步加强。由此诗画渊源带着前人赋予的蓬勃生机进入元代,画风大兴,始胜。因以诗如画更加强了诗、画寓意,使得“元四家”及赵孟頫等文人志士尤为青睐,这种艺术创作形式逐渐成为文人画的常用格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二、诗、画的相通之处
1.诗画同源:诗、画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因“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而构成区别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上可以分为外在的形式结合与内在的意境结合两种。
(1)外在的形式结合:诗画融合,二者共处一幅画面之中,使诗之美、画之美与书之美融会贯通,交相辉映,可以令人产生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追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注重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呼应协调,强调整体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辅助。其间无论诗、画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作画时构图讲究的“主次虚实”、线条讲究的“刚柔并济”、墨色讲究的“浓淡干湿”,与作诗时章法讲究的“虚实顺逆”、音调讲究的“抑扬顿挫”、用字讲究的“虚实转换”。不论诗、画皆注重内部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辅助,又基于本身艺术形式的“时空”束缚而外求统一和谐,即构成了中国诗画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2)内在的意境结合:以文入画,主张表现方法不受单一形式的束缚,注重画外之意,缘物寄情。苏轼强调:“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一体”的审美理想与创作追求已经成为品评绘画作品的一种固定模式。而“一律”所表达的是,诗人与画家都具有共通的形象思维特征。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中国绘画亦讲究“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抒情寓意”,这与诗歌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皆主张艺术创作的一切方面始终具有浓烈的主体意识即作者一己的个体精神。
三、诗、画的局限与区别
虽然中国诗画一体的艺术构成已经趋近完美,但诗、画毕竟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形式,虽有共通之处但不能互相替代,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诗歌是时间语言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传递出来,且不受时间的束缚,既可以表达某一时间点又可以表达某一时间段。亦不受表述空间的束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随着情感和艺术形象而灵活变化。绘画讲究的虽然不是摄影的情景再现,但亦受“时空”所束缚,它是基于自然的艺术创作。所以并不是所有语言可以表达的意境都可以用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我们熟悉的李白作品《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前三句皆可入画,但后一句的“思故乡”却难以独用绘画形式来诠释,此时的意境便只可“言传”。就其性质而言,绘画更偏重于自然客观,诗歌更偏重于意志主观。
总结
诗歌与绘画是中国艺术的两大门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亦有其各自独特之处。但无论是差异亦或联系,都能体现二者的艺术特性。它们所构成的诗画同体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画面更加充实而富有意境,亦使诗句的“缘物”情怀传达更鲜活清新。北宋郭熙在《临泉高致》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以言志与画以传情一脉相通。“诗画一体”艺术形式的产生使中国画坛不再是画匠的一门手艺,而是文人展现才华的一种表现,使大量文人涉足绘画领域,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分。
[1]徐复观著 《论艺术》 九州出版社 2014年第一版
[2]朱光潜著 《谈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3]易闻晓著 《中国诗句法论》 齐鲁书社出版 2006年第一版
[4]高居翰著 《诗之旅》 三联书店 2012年第一版
[5]叔本华著 刘大悲译 《作为意志和表相的世界》 哈尔滨出版社 2016年第一版
[6]钱穆著 《中国文化精神》 九州出版社 2016年第一版
[7]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 三联书店出版 2017年第二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