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弘扬余杭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余杭区区域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017-04-15王祖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余杭弘扬文化遗产

王祖龙

(余杭区文广新局非遗办 浙江杭州 311000)

文化是历史的积沉,文化也是历史发展的指向。余杭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人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是长江流域原始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公元前222年建县。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余杭为京畿之地。数千年来,余杭可谓人文鼎盛,文脉绵延,文化底蕴深厚。

余杭历来有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传统。近些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加强余杭历史文化保护,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余杭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程试点县”,2011年被浙江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试点县”。

一、充分认知余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有人说,余杭是一个深邃渊博的地方,数千年文明成就了她的平和内敛、满腹经纶。大气精致的良渚文化、细腻柔和的运河文化、清静和寂的禅茶文化,共同构筑了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充分认知余杭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是构建县域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也是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余杭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余杭山水如画,钟灵毓秀,自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余杭有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的超山、临济宗祖庭之径山、神秘莫测的东明山;有列入世界遗产的上塘河、中贯余杭的东苕溪、千年大运河余杭段;有良渚古城遗址、江南十大名镇的塘栖古镇、仓前章太炎故居,等等。这些历史人文景观,赋予了我们建设美丽幸福新余杭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是余杭书香传世,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三国名将凌统在这里叱咤风云;唐代“茶圣”陆羽在这里著述《茶经》;五代高僧文益在这里顿悟,成为临济宗之祖;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这里用传世巨著《梦溪笔谈》树起了“中国科学史的坐标”;“一代儒宗、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这里著书立说;金石书法大师吴昌硕在这里挥毫泼墨、谱写华章……余杭众多文化名人及其文化成果,是发展余杭现实文化的深厚基础。

三是余杭地形多样,特产丰富,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特色鲜明。余杭东濒钱塘江,西依天目山,境内河网交错,既有沿海地区,又有水乡平原,也有丘陵地带。多样的地形,形成了蚕桑、茶叶、竹子资源等多样的特产,丝绸、酿造、纸伞等多种传统手工业。在余杭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聪慧朴实的余杭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以强大的群体人格和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形成和传承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从良渚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表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具有了江南特征的稻作文化。

四是余杭吴越文化的交融地,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余杭受吴越文化影响颇重。“吴郡余杭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南宋《乾道临安志》卷二)杭俗为其主要习俗,尤其是城镇和近郊城市色彩更浓。然因余杭东西部生活环境不同,水乡与山区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差异,并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民俗,像赛龙舟、轧蚕花、吃咸茶等,其中不乏人们改造自然的智慧,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勤劳俭朴、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

二、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实践举措

(一)加强余杭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机制建设

我们在充分认知余杭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必要机制。

第一,加强领导协调机制建设。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以及由区长任组长的“文化名区”建设领导小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第二,加强政策措施机制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文化名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区先后出台《余杭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余杭区文物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等规范性文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余杭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16—2030年)》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促进保护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资金保障机制建设。从2006年开始,区政府设立了文体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达2000万元,并逐年增加,有力支持了历史文化保护等各项活动。2010年开始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各镇(街道)也都安排有相应资金,用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除此以外,余杭还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西溪湿地、超山、运河等综合保护利用工程中的重大文化项目。

(二)加强余杭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

摸清历史文化家底,才能有效保护与弘扬。近些年来,我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充分掌握了全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在普查的基础上,加强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我区有了广济桥、杭州塘和上塘河3处世界遗产。良渚文化遗址确定了201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区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49处,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3处。我区还全面启动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五年计划,将累计投入1亿元用来保护修缮不可移动文物900余处。

根据非遗普查掌握的线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总数达5774项。2009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区现已拥有余杭滚灯、五常龙舟胜会、径山茶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十八般武艺5个国家级名录项目,22个省级名录项目,48个杭州市级名录项目,112个余杭区级名录项目。我区对非遗重点名录项目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分类保护措施,实现保护有活力,传承有生气,弘扬有特色。

(三)加强余杭历史文化整理研究工作

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余杭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作为保护弘扬余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大工程来抓。自2009年3月起,我区按照打造“传世精品”的要求,投入1000万元,启动了《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的研究编纂出版工作。通过两年的研究、编纂,此丛书于2011年3月正式出版。全套丛书共包括《历史文献》《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西溪文化》《南湖文化》《民间文化》《历代诗词》《文化名人》9卷,800余万字,56册,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全面、权威反映余杭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外,其他专项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余杭古籍再造工程整理影印出版《嘉庆仁和县志》《径山志》等11部余杭古籍(旧志);地方文化丛书编撰和整理出版了《老余杭文化丛书》《文化塘栖丛书》《径山文化丛书》《崇贤文化丛书》等;《余杭镇志》《良渚镇志》等镇志、村志陆续编纂出版。2015年6月,包括学术专著、文集、信函、演讲、眉批、译文等在内的章太炎全部著述的《章太炎全集(第一辑)》8卷正式出版。

(四)加强余杭历史文化的展示弘扬

一是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余杭历史文化弘扬展示。余杭区先后建成多个区级文化遗产弘扬展示大型文化设施,这些设施正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于2003年底对外开放,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5467件(组),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648件(组),内设余杭历史文化展、良渚文化器物精品陈列、江南水乡文化陈列、临时展厅4个单元,年均接待观众20万人次以上。良渚博物院于2009年建成开放,总投资近8个亿,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室内布展,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称号。余杭方志馆位于塘栖镇水北街西端,2013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286.64平方米,场馆里收藏有余杭历代古籍旧志图书等地情资料,地情展示中心分为源流、舆地、人文、山水、物产、志书6个展厅,展示弘扬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除了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性场馆,余杭的民办博物馆和非遗展示馆也迅猛发展。如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江南民俗糕版馆、杨毕冤案陈列馆、塘栖书场、径山禅茶文化步行街等都初具规模,别具特色。

二是注重传播载体建设,多渠道展示弘扬余杭优秀历史文化。我区以优秀历史文化传播载体建设为推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节庆及民俗活动品牌。我区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塘栖枇杷节,推出了枇杷采摘、水北街深度体验、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风情游等系列活动,推动了枇杷产业、休闲农业、古镇旅游的和谐发展,弘扬并迸发了运河文化活力。超山梅花节充分挖掘梅文化、金石文化、名人文化等历史资源,对大明堂、摩崖石刻等丰富的文物遗迹进行修缮和开发,创办文化创意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让“十里梅花香雪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交相辉映,产生了良好成效。

此外,连续举办14届的径山茶圣节,充分展示和弘扬了径山禅茶文化;一年一度的西溪龙舟节,成为展示弘扬湿地龙文化的盛会。仓前的羊锅民俗美食节、中泰竹笛艺术节、南苑元帅庙会、普宁牡丹花会等传统节会,均成为展示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取得了成效。

三是着力文艺精品培育,提升余杭历史文化影响力。近年来,我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创作,积极培育,形成了一批精品力作。民间舞蹈《余杭滚灯》、小戏《燕归来》、曲艺杭摊《西湖春秋》《青凤收徒》等节目先后获得全国“曹禺戏剧奖”“全国群星奖”“中国牡丹奖”等国家级奖项。张长工《古歌悠扬》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舞蹈《高头竹马》获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金奖。越剧大戏《洪昇》荣获全国第二届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银奖、浙江省第十一届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奖。越剧《陆羽问茶》获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我区与浙江京剧团合作打造了大型非遗京剧《滚灯王》,传播了余杭文化的影响力,这些精品力作的打造,有效阐释和提炼了余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

四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余杭优秀传统文化。余杭滚灯多次在国内国际文化舞台上表演,2008年代表浙江省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演出;2010年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参加新西兰元宵灯会展演活动。2008年,五常十八般武艺代表中国参加巴西第十届国际民间艺术节。2010年,“璀璨——良渚文化特展”在中华台北举行,增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2014年5月,我区书法、绘画、殿堂壁画、玉雕、竹笛、线塑等文化艺术项目赴荷兰韦尔特市开展了为期8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8月,我区传统民间舞蹈“崇贤花篮”表演队赴韩国首尔参加“韩国·亚洲音乐舞蹈艺术节”演出,宣传展示了余杭优秀历史文化。

(五)加强余杭历史文化综合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我区群众对保存、保护、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各界也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1年,区委提出深入实施“十大文化工程”战略,合力打造文化环境优良、文化名人集聚、文化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兴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余杭特色的“文化名区”。近年来,我区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加快径山禅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升径山禅茶文化的内涵,不断推进径山寺和双溪禅茶体验区更新工程;切实推进塘栖运河综保工程,还原塘栖古镇历史风貌;扎实推进超山综合保护和利用,弘扬梅文化、金石文化、名人文化;加大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结合仓前农耕文化,使之成为江南稻作文化的展示区;开展西溪湿地建设,着力打造洪氏文化和龙舟文化。结合余杭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村落的综合保护和利用。

三、努力构建更具时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余杭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既给我们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区文化底蕴深厚,但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挖掘提炼还有待深入;余杭区域文化形象还不够鲜明,传统文化的现代潜质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传播;历史文化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强大。

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提高余杭文化整体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实施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加强规划引领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有效保护历史文化的生存环境和文化风貌,按照城镇化建设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推动实施与城镇化建设相衔接的余杭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政策。进一步细化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遗迹,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余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二)继续推进文化工程实施,提升保护利用水准

继续推进良渚大遗址保护工程,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良渚遗址申遗为抓手,做好最后申遗冲刺工作,加快建设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继续推进历史文化综合利用工程,促进文化与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超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工程,努力建成以梅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休闲旅游综合体;大径山文化休闲旅游综合体工程,进一步打响径山禅茶文化品牌;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打响“国学古镇”品牌。扎实推进临平新城大型文化综合休——余杭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形成保护合力

以充分彰显余杭文化软实力为出发点,从文化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保护利用工程、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余杭文化经济政策。创新政府采购、社会捐赠等保护机制,成立理事会,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弘扬事业,形成全社会保护弘扬历史文化的合力。

猜你喜欢

余杭弘扬文化遗产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电子商务网上法庭运行的实践与思考——以余杭法院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