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练笔策略探究
2017-04-15陈淑华
陈淑华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练笔策略探究
陈淑华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5)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文章,这些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材料,还应该是学生的“学材”。如一个例子,一个凭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恰当利用课文这个“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巧妙练笔,落实言语训练,让学生得益于阅读教学,成就言语能力,促成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言语训练;写作水平
一、习得语言,仿用训练
教材是学生学习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习得作文语言的最好例子,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运用,实现语言的增值,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模仿训练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语言,能够精准而生动地表达人物、景物、事物,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教材中有许多经典,优美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
例如《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课文,有大量描写景色的优美语言;《白鹅》《猫》等课文,有丰富生动的状物词汇;《四季》《匆匆》等课文,有许多节奏美和韵律美的叠词运用……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增值点”“个性之处”“精妙之处”,进而设计仿写训练。例如在《全神贯注》一文中对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神,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描写是学生模仿借鉴的好范本。笔者在教学本段时设计了这样的仿写练习:仿造文中的描写,选择某人作画、写字、看球赛或制作小制作时专注的情形。
(二)创造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让学生创造语言训练的练笔。让学生学会把学到的语言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发展创新,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所需的语言情境中。
如《桥》一课,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简短的句、段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增加了故事的悲壮色彩,增强了人物的表现力。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积累并运用。在学完本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假如老汉获得感动中国人物,请用上文中的语言为老汉写一段颁奖辞。有学生写到:当雨像泼、像倒,当山洪像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当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像疯了似的……他——山村里的党支书,一个清瘦的老汉,一个全村人拥戴的老汉,在乱哄哄的人群中,他不说话,像一座山。他镇定从容,临危不乱,组织全村人有序过桥;他先人后己,号召党员排在后边;他不徇私情,揪出自己儿子命令其排到最后。他舍小家,为大家,最后洪水吞没了他和儿子。他,一座不朽的桥梁;他,一座让人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一座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段话中的许多语言来源于课文,但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经过精心选择、组合和创造,真正以训练为支点,以运用为归宿,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二、习得写法,扎实训练
小学语文的课文中采用了许多种写作方法。如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崔峦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因此我们要树立“意文兼得”的意识,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紧扣文本,扎实笔练。
(一)典型句式笔练
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句式,教师可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作用,进行扎实的训练。这样不但能促进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白杨》中爸爸夸白杨树的句子,就是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学了此句,让学生仿照句式做夸夸其他劳动者的小练笔;《祖父的园子》的第十七自然段以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对各种动植物自由自在的活动描写,句式真是与众不同,可让学生模仿句式写写同学们在课外自由活动时的情景;特别是《桂林山水》一课中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排比加比喻的句式,活泼清新,节奏明快,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美感。教学时,可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之后模仿句式进行说活练习,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句式模仿拓展训练,写写家乡的美景、花博会的花、学校的景物等。这不仅有句式上的模仿,更有内容上的要求,如此层递式的训练、运用、巩固、内化,有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表达方法练笔
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材料,更是学生“学材”的源头活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挖掘文本中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掌握写法上的特点,然后设计恰当的说写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如《草原》一文,作者用静态描写展现了草原的景色美,也用动态描写突出了草原羊群动态美,有静有动,这就是动静结合法。教学时可明确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可运用在写景类的作文中。然后设计练习:公园、校园……是多么美丽,请仿照课文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又如《人物描写一组》由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经典的人物组成,每个人物,作家描写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三篇文章向学生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诸如动作、语言、肖像、心理、虚实以及细节描写等,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整合和提升,加强读写结合,落实言语训练,对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总结运用。如在小嘎子片断中,主要学习作者运用集中法对人物的行动进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细腻的动作描写。学习后,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写写自己参加的拔河、溜溜球、陀螺、赛车比赛等。
三、习得结构,迁移训练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在结构上的构思都是独具匠心的,比如前后照应法、镜头串联法、总分总结构法、插叙法、彩珠串线法等。只有把学到的方法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习经典文结构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经典的构段、构篇方式并加以学习。比如《赵州桥》一课运用过渡句提领下文,《秋天的雨》一课每段皆有总起句领文,《童年的发现》的倒叙悬念法开头,《麦哨》中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都是习得构段构篇的好范文。特别是《桥》一文在构思上新颖别致,运用意外法,到故事结尾才让读者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意外法就是让故事的发展或结局出乎人们的料想,是写作中构建故事情节的重要技法之一,并让学生以《真想不到》或《不该发生的故事》为题模仿写作。
(二)学儿童诗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诗歌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文学体裁,特别是儿童诗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意蕴深远,富于音乐性和韵律感。学生很乐于想象模仿表达,教师若抓住这一特点,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为学生拓展想象,训练语言,学习结构,增添一双自由的翅膀。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例如学习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四次追问后,引导学生想象:战争除了破坏文中所叙述以外,还会破坏什么呢?引导学生将想像的内容运用“____本来是____
可是____,____”这样的格式写话。又如《我想》这首诗极富韵律美,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学习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总结: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学了本诗,让学生试着写写,学习诗歌的结构并进一步重新构建想象。
四、习得内容,想象训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教材中,有一些插图、空白点是作者没有言尽或情感表达最为强烈、含蓄、深沉的地方。这些插图、空白点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让学生基于文本自由驰骋,充分想象,既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又在想象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插图处巧练笔
课文的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以绘画的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潜能,根据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学习了《秋天的雨》之后,可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笔:选一幅秋天的画,认真观察,先用自己的话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这幅秋天的画;《触摸春天》一文,可让学生在插图处主人公安静的旁边写写想对她说的话;《普罗米修斯》一文,可在插图旁写写对英雄的赞美!
(二)空白点善补白
文本中作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地方,要善于激发学生走进文本,参与文本,展开想象,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例如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紧扣四次典型动作,设计严监生听到不合自己意思的回答,以及合自己意思的回答后内心想法的补白,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也可设计补白:当嘎羧再见久别的象鞍时久久摩挲、泪光闪闪,它在摩挲中、在泪光中想到些什么;当嘎羧凭吊战场久久凝望江面时,它似乎又在凝望中看到什么;当嘎羧在礁石上亲了又亲,此时此刻,它又想到什么……如此抓住嘎羧“悲壮的心路历程”,在潜移默化中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育专家吴忠豪说:“语文课不仅仅是欣赏,更主要是运用和实践。”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策略,落实言语训练,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得智,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1]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陈宝铝.本色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黄碧玉.就文取材小练笔让阅读教学焕发迷人光彩[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4]杨慧.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G623.2
A
1673-9884(2017)08-0055-03
2017-06-11
陈淑华,女,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