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依托 让想象助力小学古诗教学
2017-04-15朱淑静
朱淑静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1)
多方依托 让想象助力小学古诗教学
朱淑静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1)
古诗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其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想象,能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思接千载、神通万里,走进诗中世界,领悟诗人情意。古诗教学可多方依托,如依托关键词句、教学媒介、诗中留白和教师的语言等,让想象助力小学古诗教学。
古诗;想象;依托
古诗是凝练的语言艺术,诗中蕴含着朦胧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解读小学诗歌学段目标,也明确指出“展开想象”是古诗教学的主要手段。可见,古诗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让诗中凝固的语言文字活起来,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中意境,感受诗歌经典魅力。
一、依托关键字词句,化无形为有形
纵观入选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几乎很多诗歌都含有关键词句:或是生动传神的一个字即诗眼;或是诗中一个关键句即主旨句。这些关键词句可以作为依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初步感悟古诗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特色。
如教学吕岩的《牧童》时,教师抓住“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的“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听——随风而来的笛声如何与清风应和,逗趣?学生想象它时断时续,越来越近,和着清风或飘逸悠扬或婉转缥缈;或急促或舒缓,或似清泉一串或似珠子颗粒饱满……在愉悦的想象氛围中,学生既感知了牧童顽皮可爱的形象,又体会其吹笛嬉戏的情趣。再如教学张籍的《秋思》,教师抓住“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见”字,引导学生探究这秋风如何能见到,学生由此展开想象:秋风就藏在扬起的尘土中,飘起的衣襟里,纷飞的落叶上……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自然能真切体会诗人写作之妙,化无形为有形,让看不见的秋风可观可感。
除了抓关键字外,教师有时也可抓诗中主旨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主旨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依托这句,引导学生轻轻地读这句诗,思考:佳节仅仅是指重阳节吗?还有什么日子?展开想象:诗人在某个佳节里,他可能会看到什么?面对良辰佳节,他又会想些什么?学生在细细品读中,入情入境展开想象,自然能触摸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思之情。
二、依托教学媒介,化无声为有声
有些古诗语言含蓄,诗中描绘的画面,若是单靠品读诗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依托教学媒介。这里的教学媒介指教材中的插图,参考资料,多媒体课件,各种音频、视频等。让声光电图等媒介,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的想象就能化难为易,立体而丰富。
针对古诗多“诗画一体”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托动态板画引导想象。如于永正老师教学《草》,为了帮助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他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依托直观而形象的板画,学生就能将难懂生硬的“离离”二字,想象成鲜活的画面:草漫山遍野,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教师依托多媒体课件,将天门山静态图片与篆书“门”对比,学生发现“天门山”是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险峻,即“天门”。而后播放一组天门山动态风光图,学生边欣赏奇丽的山水,边积累形容山水的词语。有了图片与文字资料依托,学生想象李白游天门山的情景,不仅有话说,而且想象的画面生动具体,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再如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适时播放《怆》和《琵琶语》,在这两段截然不同的音乐背景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巧妙地把学生带上“征途”,带回“故园”。僵硬的文字在音乐的渲染中化为一幕幕清晰可感的画面。宁静祥和的故园生活和身心疲累的征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在想象中自然进入诗人那个身心分离的世界里。
三、依托诗中留白,化无痕为有痕
留白,本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顾名思义,指的是,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很多诗歌也“留白”,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依托诗中留白,展开想象,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痕迹。
教学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时,教师发现诗歌开头两句“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后面紧跟“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前后内容跳跃性强,诗人由所见产生的疑惑和解决疑惑的过程,全被诗人省略了。教师依托这个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舟过安仁,怎么驻足观看,怎么疑惑不解,或许又会和小孩有什么对话……而后,同桌合作,将想象到的情景表演出来。联系生活体验,学生进行加工,想象到的画面感强,生活气息浓,人物形象鲜明。
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做官,他深深地怀念江南。回忆江南,脑海中浮现出许多迷人的风光,但诗人将大部分江南美景留白了。只抓最让他动心最念念不忘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写。因此,可依托这留白点,引导学生想象江南迷人的四季风光:小桥流水、青烟细柳、烟雨蒙蒙、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等。学生化静为动,想象描绘江南多姿多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江南的深深向往之情。
四、依托语言诱导,化无情为有情
想象是需要语言为依托的,尤其是教师的语言渲染诱导。很多语文,都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课堂上,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同时学生的想象会在教师的言语诱导下多感官、多角度铺展开来。而且想象后的组织交流,又能让每一个学生想象的画面层层叠加,更加立体饱满。
去年省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特等奖获得者黄黎明老师教学《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时,她用激情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非常巧妙地将两首古诗杂糅在一起。在对比参读中,引导学生想象两首诗的画面,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一句,教师这样引导:你仿佛看到姑娘们在哪里乞巧?庭院里、花园里、阁楼上……多少姑娘在乞巧,“一条红丝穿过去,她乞巧————”“一条红丝穿过去,她乞巧————”“一条红丝穿过去,她乞巧————”……循环往复,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走进“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热闹情境里。而后,教师话锋一转,“可是,与此同时,漫漫长夜陪伴嫦娥的只有——屏风,只有——烛影,只有——长河,只有——晓星。夜越来越深了,天就要亮了,烛影——越来越暗,晓星就要——沉下去了,长河也渐渐——落下去了,只剩下——屏风。只有这冷冷的——屏风。依托教师的引语,学生读懂了藏在这两首诗歌里不同的“境”,前者热闹,后者凄清的;前者有幸福的味道,后者有的则是苦闷与孤寂。
笔者教学《望天门山》,也曾通过语言引导,创设情境,领着孩子一起坐轮船游长江。教师利用导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诗人一起欣赏沿途风光,景观不同,大家的心情也在变化。初看长江与天门山,被其气势所震撼;再看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心情不免紧张;紧接着,水流较缓,心情趋于平静;当看到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时,心中剩下的便是惊叹与赞美。在语言引导下,学生仿佛跟随诗人到天门山游览一番,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和诗人的心融为一体。
古诗教学,学生的想象因为多方依托,有所依托,才能自由驰骋,立体丰富。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把诗歌文字转化成画,把单幅画变成一连串流动的情景,从而达到巧解诗意、妙悟诗情的目的。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4).
[3]唐跃清.谈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J].当代教育论坛,2011(18).
G623.2
A
1673-9884(2017)08-0045-02
2017-06-19
朱淑静,女,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