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 架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桥
2017-04-15林志慧
林志慧
(闽侯县上街红峰小学,福建 闽侯 350108)
找准切入点 架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桥
林志慧
(闽侯县上街红峰小学,福建 闽侯 350108)
语文教学中存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节现象。教师关注课内文本分析讲解,轻视课外阅读指导,导致学生课外阅读不得法,阅读量不足,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找准切入点,通过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热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衔接
叶圣陶强调,语文教材不过是些例子,教师应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1]。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使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延伸”。
一、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为孩子课内学习解决“拦路虎”
笔者多年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我要看书”,而是父母或教师“要我看书”。在这种情况下,课外阅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搜寻、推荐一些自认为适合该年龄孩子阅读的书籍,结果却发现由于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孩子们是课堂上呼声高,课后执行少,一切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个人认为此时可以从学习阵地——课堂着手。
很多课文能延伸出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孩子们想了解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从教材出发,以课文中值得探索的疑难问题为切入点,推荐课外阅读资料,不仅解决疑难问题,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又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一)让课外阅读为教材难点解惑
例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要解决“兄弟为什么登高处,为什么要插茱萸?”这些问题,就必须查找、阅读课外资料。笔者适时向学生推荐《骊山传说》《重阳节神话传说》这两篇神话故事,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故事内容,这样前面提出的问题也豁然开朗了,从而既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又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对于教师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技能,也是一种阅读教学策略,以问题作为“脚手架”贯穿于教学始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帮助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2]
(二)课外阅读成为教材难点的补充
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讲再讲,分析再分析,总担心讲得不够透彻,学生重点还没掌握好。但结果呢,教师讲得汗流浃背,相当卖力,但学生照样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让学生阅读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解决难点。在三年级下册《太阳是大家的》一课学到第三节“她要去哪儿?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时,学生不理解太阳怎么到另外的国家。笔者就出示阅读资料: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还自西向东地自转的,旋转一周要24小时。太阳照在哪,哪里就是白天,当地球继续旋转,太阳就照到别的地方了。就这样地球出现了白天、黑夜。
阅读了这样的材料后,结合地球仪演示,学生的脑海里就清晰地浮现出太阳走向另外的国家——其实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照耀别的国家,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二、抓住相同主题为切入点,促进课内外结合
促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同主题的课外读物,促进课内外结合。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四篇科普文章,分别介绍有关太阳、月亮、信息技术、机器人等科普知识。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笔者在学习了《太阳》《月球之谜》后向大家推荐《太空知识探秘》《宇宙有多大》《太空知识》,学习了《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后,笔者带领孩子阅读了有关机器人排险、潜海寻宝的文章。孩子们在课外科普读物的海洋中遨游,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知识。
在上完《盘古开天地》之后,学生都对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到佩服,沉浸在神话的生动形象、大胆合理的想象之中。笔者趁热打铁:“天地创造出来了,世界万物还差了聪明的人类,大家知道传说中人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向笔者投来了探求的眼神,笔者用夸张的表情说:“想要知道答案,《女娲造人》讲得很清楚。”由此向孩子们推荐《中国神话故事》。
三、以课内所习得方法为切入点,拓展孩子课外阅读面
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应培养学生分析阅读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阅读其他文本,这样阅读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篇课文描写祖国的风光和物产为主题,且都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来表达。为此,笔者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以《美丽的西沙群岛》为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之后知道,该课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这叫总述,而后2-6自然段围绕这两个特点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叫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总结,篇末点题。所以这篇课文采取的写作方法是“总述——分述——总结”。而后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两课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这种写作方法。习得方法后,鼓励学生回家用这种方法学习阅读描写家乡、校园、祖国的文章,如《桂林山水》《林海》等。
四、以原文、原著精彩情节为切入点,为课外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材中经常节选、改编一些名篇,或把名著进行缩写。只学一篇课文,对人物形象、品质不能全面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无法深入领会。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前后让学生阅读原文、原著。
例如,学完人教版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课,相信孩子们跟鲁迅先生一样,一个淳朴健康、见多识广、聪明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深入脑海。学习这课之后,笔者出示《故乡》中描写三十年后闰土的句子: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学生阅读完,一下子震惊了,脸上露出迷惑的神情,火候已到,笔者问孩子们:“你知道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吗?那请同学们回家好好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找找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健康活泼勇敢可爱的小闰土变成这个样子。
兴趣与好奇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3]。上例中,以“闰土三十年后鲜明的外貌变化”为切入点,这个点,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发自内心地积极去读原文,去读鲁讯先生著作,扩展教材内涵。
如此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牢固理解课内所学知识,并深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模糊的阅读走向清晰,浅显走向深刻,把握文本实质,提高学生的文本品味,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总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应让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鼓励,注意方法的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林文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问题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7).
[3]林荫.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J].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1(4).
G424.1
A
1673-9884(2017)08-0035-03
2017-06-16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课题(FJJK15-288)
林志慧,女,闽侯县上街红峰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