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绿色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析
2017-04-15陈丹华
陈丹华
(泉港区惠华中学,福建 泉港 362804)
高中语文“绿色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析
陈丹华
(泉港区惠华中学,福建 泉港 362804)
改变“灰色诗歌鉴赏”的课堂现状,还诗歌鉴赏课堂一抹绿色与生机。“绿色诗歌鉴赏”教学以生为本,精心创设诗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读、品、悟,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涵咏咀嚼”,提升鉴赏能力,在“品情悟理”中涵养心灵,提升人生的感悟,使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提高,智力与人格得以和谐发展。
绿色;诗歌鉴赏;品情悟理
“绿色诗歌鉴赏”教学,是指在诗歌教学中,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等进行开放性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读、品、悟,在涵咏咀嚼中走进诗境,享受意境,在品情悟理中涵养心灵,提升人生感悟。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对涵养学生的心灵、拓展他们的精神领域具有促进作用。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诗歌课堂重理性说教和应试技巧训练,忽视学生读、品、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基本遵循着“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的模式,捣碎了诗歌原本行云流水、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切割了诗歌所深蕴的精思、激情和韵味,使诗歌鉴赏课堂沦为机械、沉闷的“灰色诗歌鉴赏”。面对此种现状,笔者借鉴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诗歌鉴赏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绿色”角度对诗歌鉴赏教学进行策略探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思维始于实际经验的情境”,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第一要素,良好的教育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背景。[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是支持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绿色诗歌鉴赏”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诗歌意境,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借助语言,描述情境
教学语言作为教学信息的传递媒介,比其他的教学手段或艺术形式更易达到准确、明晰的思想高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诗歌是语言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语言精华,诗歌用最精致的语言来描绘最美好的画面和意境,教学时可以用形象扼要的语言抓住诗歌的语言美特质,创造美的意境。如在教学杜甫《登高》一课时,教师可运用低沉、伤感的语调,缓慢而有节奏地描述这样一幅登高秋江景色的凄凉的画面:在重阳节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有这样的一位老人,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面对万里江天、孤独飞鸟、衰败枯树、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引发了作者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不禁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教师语言渲染下,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教师描述的凄凉画面所感染,以此诱发学生进入诗境,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展现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呈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丰富信息,生动形象、鲜明直观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的感知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便于接受、理解,提升认知效率。诗歌语言简练、寓意丰富,在诗歌教学中,结合文本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展现诗画场面,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意。
在范读杜甫《登高》时,可以播放视频展示悲秋之景,配以《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展现的情境中深切地感受诗人“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的悲切心境,对诗人忧时伤世之感,遭遇的不幸和内心悲苦产生共鸣。
(三)借助生活故事,再现情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诗歌是诗人生活的外化。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绿色诗歌鉴赏”要注重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寻找诗歌与学生情感相契合的触动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笔者把这两篇合在一起授课,利用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作为引入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夕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则传说在生活中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学生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通过这则传说引入教学,让生活中美好的传说与诗歌教学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涵咏咀嚼,提升鉴赏能力
诗歌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语言精华,诗歌的节奏传达诗人内在的起伏情感,涵咏咀嚼是一种情感的整合,是学生与作者的整合,可以感受诗歌的美感,提升诗歌的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实验版)》指出:“对古诗文的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三分文章,七分读”,好文章是读出来的;“涵咏工夫兴味长”,好文章是品出来的。只有反复诵读文章,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诗歌更是如此,诗歌语言凝练,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是最适合诵读的文学样式。“绿色诗歌鉴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一)在诵读中感受“音趣”
中国诗歌具有音趣美,四声的抑扬顿挫,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声韵和谐,押韵的琅琅上口,这些都构成了诗歌的声调美、节奏美和押韵美。“绿色诗歌鉴赏”离不开反复诵读,因为诵读能够带动眼、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领悟诗旨,把握诗意。有感情地诵读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每天语文课堂,都要挤出时间,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诵读,在读中赏,在赏中读。
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学生通过一遍一遍地吟咏后,就会体悟出黄河的气魄之大,人生的易老之悲。通过诵读,让学生潜下心,读进去,品出味,感受诗歌的“音趣”美。
在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先让学生欣赏名家濮存昕的视频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体味《声声慢》所蕴含的意境和韵味。开头的七对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出三种韵味:一是七对叠词的语言节奏美和声调和谐美;二是七对叠词的重复加一倍孤单凄切悲苦的情调;三是七对叠词读起来短促而抑郁的声调要与词人的寂寞空虚、孤苦无助、凄凉悲苦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3]学生边品读边感受词人的处境和心境,不知不觉走进诗歌的意境。
(二)在诵读中体味“情趣”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4]“绿色诗歌鉴赏”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涵咏其中,去体味诗歌的“情趣”美。
诗歌具有抒情性和情感性的特征,“绿色诗歌鉴赏”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使诗人所寄予的感情和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从而引发审美思考。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为了让学生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可以设计“初识田园白描——赏析归田之志——回味田园诗意——细品深沉喟叹——一言心得”五个环节。从田园画面的感知到作者心志的探索,再到意境的体味,让学生一步步靠近诗中蕴藏的情趣。
三、品情悟理,提升人文素养
“绿色诗歌鉴赏”教学注重对诗歌语言的揣摩品味,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咬文嚼字”,通过对诗词字句的反复品味,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走进“意境”,品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蕴,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一)揣摩对比,把握作品的深刻意蕴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对文字的反复揣摩、字斟句酌,其本质在于“炼意”。
以纳兰性德《长相思》为例,笔者这样设计题目:将下列字词巧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力求不破坏诗的语感美感。通过对比,体味有何不同,原词好在哪里?
教师:品味原词“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那畔;聒碎;故园”与相近的词“山长水远、山迢迢,水迢迢;漫天风雪、风漫漫,雪漫漫;那边、那头、那岸;聒噪、聒扰,聒乱”的不同。
学生:经过一番小组的讨论交流后,成果展示如下:
“长”“远”“迢迢”都只言路途遥远,而“山一程,水一程”既含有“路漫漫其无垠兮”,又隐含着“风雪兼程”之意,不过“山迢迢,水迢迢”蛮有诗情画意的。
“漫天”“漫漫”极言风雪”之大,“风一更,雪一更”可见词人难入眠,“打更声”声声入耳,因为思念家园思念亲人朋友。
“那畔”“那”字用得好,道出距离上的“远”、情感上的“疏”,“那”不是我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故园”。“边”“里”“头”口语色彩浓,还是“畔”字有嚼头,有味道。
“噪”“扰”“乱”只写点环境的嘈杂,令人心烦意乱。“碎”却有力表明词人肝肠寸断像玻璃碎裂一地。
(二)品味开掘,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告诫人们,在精读诗歌作品的时候,“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像《声声慢》这类词章,文字特别讲究,语言细节的品味又直接联系着对意境的感悟与把握,岂可等闲视之?下面选几处,略加说明。
1.品味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后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用叠字,俱无斧凿痕。
2.品味入声字的读法:古诗词里,每每集中使用入声韵,可以和表达凄凉、惨烈的内容相适应。如《声声慢》中的 “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这些入声字的读法,古人概括为“短促急收”,声音不是往外放,而是往回收,遂可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产生急迫感、压抑感,朗读时最好能尽量多作体会,这与欣赏全词的意境是有关联的。读来似能感到幽咽之声悄然弥散。
3.品味加一倍的写法:《声声慢》中的 “雁过也,正在伤心,却又是旧时相识”,孤雁悲鸣飞过,叫得凄凉幽怨,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老年失偶,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作者正在伤心之际,蓦然觉得那只孤雁“却”又是旧相识,物是人非事事休,这一写法使词人的“伤心”更添一倍凄苦。“梧桐更兼细雨”亦可作此解。风吹梧桐,本已有飒飒悲声,“更”兼细雨潇潇击叶,这就加了一倍,使得听觉里感受到的悲凉更添一层愁苦。又如陆游《卜算子》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也是加一倍的写法。
这样品味之际,引导学生通过词人的诗歌蕴含的三种“愁”,“国愁”——亡国之恨,“家愁”——丧夫之哀,再到“情愁”——独居之寂寞,让学生品悟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兴亡休戚相关。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绿色诗歌鉴赏”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音趣”“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人生感悟,还诗歌教学一抹绿色与生机,让诗歌鉴赏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1]张利影,赵谦翔.“绿色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14.
[2][美]杜威(Dewey·J).民本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2.
[3]陈桂瑛.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策略探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2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3.
G633.3
A
1673-9884(2017)08-0013-03
2017-06-08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FJJK15-465)
陈丹华,女,泉港区惠华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