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术”到“学”:修辞学理论建设与语言学价值的体现

2017-04-15闫海芳郭晓梅

关键词:辞格语言学现象

闫海芳,郭晓梅



从“术”到“学”:修辞学理论建设与语言学价值的体现

闫海芳,郭晓梅*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从“术”到“学”,加强修辞理论建设是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修辞学学术探索的自然选择。加强理论建设可以从深化修辞主体及语言本体的研究入手,同时应该注意修辞理论的科学性与简明性等问题。修辞现象与普通语言现象相比,它包含着人的更多智慧性的认知操作,修辞理论建设好了,修辞现象解释清楚了,常规的语言现象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正是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所在。另外,修辞学研究可以催生新的语言学理论,可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还可以为探索语言从用变到演变的规律,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修辞学;理论建设;语言学价值;科学性;简明性

中国修辞学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修辞学遇到发展的瓶颈,突破瓶颈才能迎来新的繁荣。学界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刘大为直言不讳:“修辞学就其整个学科发展而言在现代科学的大背景下已经山穷水尽,寸步难行。”[1]林旻晖、罗渊认为:“总体来说,中国修辞学理论水平偏低,学科归属不明,社会影响太小,学科地位不高。”[2]175中国修辞学需要在批评与反思中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认为,中国修辞学现在所面临的理论水平低、学科地位不高的处境与长期以来修辞学研究重“术”轻“学”有很大的关系。重实用轻科学,修辞研究专注效果总结,忽视理论思考。修辞研究要突破瓶颈就必须坚持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加强理论建设。本文着重探讨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从“术”到“学”,即为什么要加强理论建设?如何加强理论建设?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加强理论建设的必要性

施春宏在谈网络语言的价值时区分了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所谓语言价值,就是作为交际系统的语言提供特定的语言成分,形成特定的结构关系,实现特定的功能。”[3]72所谓语言学价值,就是指:“特定语言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形式和功能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言学与非语言学争议,为语言学研究在观点、方法、内容、事实等方面启发了新的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得出了新的结论,预测出了新的趋势。”[3]76传统修辞学注重总结修辞方法,研究修辞的表达效果,这主要是“术”的研究,强调的是修辞的语言价值。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使修辞研究成果能够立足于语言学学科的前沿,能够更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的研究,重视修辞的语言学价值。从“术”到“学”,加强理论建设,这是必然的价值取向。

(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科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修辞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有规律的,分阶段的。某个阶段需要集中研究、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各个阶段重点关注什么不全是个人主观意愿能够随意决定的,其中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学术倡导因素、理论基础因素及研究队伍状况等因素。传统修辞学研究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学术研究中,“实用”与“科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就发展规律来看,一般在初级阶段上大多以“实用”为主流,排斥或搁置对科学性的追求,理论性相对薄弱。初级阶段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效用为价值取向,以现象为关注焦点,以经验归纳为主要方法,理论解释能力有限,科学性不强。”[4]99传统修辞学重实用,重从修辞文本中总结各种修辞手段、方法、技巧和规律,而忽视修辞理论建设,这是修辞学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体现。现在,修辞学研究在重视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要专注抽象思辨,强化科学理性,这是修辞学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修辞研究应该强调方法,注重范式,应大别于传统。

(二)学术探索的自然选择

为突破瓶颈,寻求新的发展,很多学者对修辞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修辞学发展的现状不是很理想,这其间有诸多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林旻晖、罗渊探讨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外部学术生态,认为我国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功利性学术研究价值取向以及与学科定位、研究性质、成果认定等相关的学术体制不利于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通过对修辞学的“价值生态”和“体制生态”的考察,将修辞学的生态实况概括为:“理论色彩偏弱、价值取向不被认同、学科归属不明。”[2]175这些概括是实事求是的。的确,修辞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去营造。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部环境不是说想改变就可以很快改变的,除了外部因素之外,更需要我们反省的是内部因素,正因为修辞学自身理论建设水平不高,没能为语言学内的其他学科或非语言学学科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所以修辞学的价值才不被认同。也正因为如此,只有从“术”到“学”,加强理论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术生态。

在为修辞学寻找发展出路时还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盲目扩大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扩大范围是改变现状的一种积极尝试,但是如果没有解决理论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扩大范围只会使修辞学在中国语言学界更加“边缘化”。邵敬敏先生批评说:“修辞学界的朋友基本放弃有关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热衷于一些枝节末叶,找冷门,找空门或者找旁门,没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5]的确,扩大修辞学疆域,一定程度上会模糊了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界限,会有去修辞化的倾向。“不断扩大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作为一种学术探索未尝不可,但学科品位的高低与范围的大小非正比例关系。”[6]只有立足于修辞学自身的理论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学科品位,提升价值,也才能使修辞研究成果立足于语言学学科前沿。泛修辞观无益于修辞学的发展,只会消解修辞学。

另外,盲目扩大范围会使我们失去传统的研究领地,也就无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传统修辞学一直非常重对视辞格的研究,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为研究方法不当,理论建设不深入,现在很多人将辞格研究视为“小儿科”,不屑于去深入思考,忽视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不利于修辞学的快速发展。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建设,改进研究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实,把辞格搞清楚了,辞格研究能够从描写过渡到解释,研究过程中就一定能够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语言学其他学科的描写与解释中,运用于修辞的实践中,修辞学的价值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学科地位也自然能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从“术”到“学”,加强理论建设是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修辞学寻求发展出路的自然选择。

二、修辞学如何加强理论建设

“术”强调研究为现实表达服务,专注于效果的总结。“学”追求理论的科学性,专注于抽象思辨,关注理论的严密性、先进性。“学术上的‘科学理性’以科学性(或真理性)为价值目标,以形式化、精密化、本质化为科学依据,以对象化、范式化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思维深刻与精神崇高为审美追求。”[4]102那么,如何构建系统、科学、严密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呢?我们认为,要构建系统、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们首先需要对修辞的本质以及修辞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张宗正认为修辞包含“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优化、智慧化的生存运作”[7]。的确,修辞通过创新求异,通过智慧化运作以达到表意的目的。徐盛桓认为修辞言语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和而不同”,即用不同但可能认为更恰当的言语表达式表示大体相同的意思[8]1。修辞通过创新达到和而不同。修辞学的理论建设应该致力于探讨修辞活动,探讨“和而不同”得以实现的动态的运作机制和模式,从以往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过渡到回答“如何实现”“为什么能实现”的问题。从描写过渡到解释。

创新求异,“和而不同”是如何实现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清楚修辞活动的构成要素和修辞主体对这些要素进行加工运作的过程。语形辞格通过语言形式的变异来实现创新求异,语义辞格通过形义关系的错配来实现“合而不同”。修辞研究就是需要为形义关系错配的可能性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形义关系错配是主体对语言要素进行认知加工的结果。因此,要总结修辞活动的模式和规律,从而建立严密的理论解释体系,我们就需要加强对修辞主体及修辞活动的构成要素的研究。

(一)加强对修辞主体的研究

修辞活动的主体是人,修辞研究必须加强对人的研究。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提出人类中心论,将研究对象由传统的语言本体转向使用语言的主体。这是对语言主体的重视。修辞研究必须关注语言中人的因素,因为人是修辞活动、修辞过程和修辞结果的主体。

对话性是语言及修辞活动的根本属性,修辞无论如何创新求异,都是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对话,尽管有的接受者是隐藏着的或者不确定的。对话的主体是人,要把握修辞的规律,就必须对表达者和接受者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修辞应该如何研究修辞主体,从什么角度研究修辞主体呢?

首先,要加强对修辞主体的经验体系和认知模式的研究。因为修辞的创新求异其实上是在对语言进行加工、改造和选择的基础上,融入了表达者和接受者的经验体系和认知模式。孙汉军认为:“对话性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语言运作方式,是认知世界并与他人沟通的桥梁,对话是思维在语言上的修辞表现。”[9]修辞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提炼获得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描述世界的表达方式。“在提炼更具有特色的言语表达形式的时候,尤其会利用到多种具体的认知方式、认知策略。”[8]2修辞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修辞主体在共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认知策略的结果。Lee在讨论创新性时也说:“事实上,语言真正的创新基本上跟句法关系不大,而与认知密切相关。”[14]可见,要研究修辞规律,形成系统的修辞学理论体系,深入了解主体的认知模式至关重要。了解了认知模式就能够了解逻辑运算的过程。

其次,修辞是载意求效的行为过程,对主体的研究除了搞清楚主体的认知模式、认知策略外,还需要研究修辞表达背后的动机以及接受者身上的取效要求。修辞是主体欲动的结果,创新求异是有目的性、有意向性的。发话人向受话人传递特定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通过研究修辞的动机及修辞认知加工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回答修辞的创新求异如何实现这一核心问题。修辞表达是依靠主体的认知模式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提炼从而实现主体欲动的过程。当然,修辞活动的过程一定包括客体的接受。接受修辞学对接受过程作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修辞是对话性的,表达者在表达的时候一定有一个基本的预设,那就是接受者一定能够理解创新求异的表达,也就是表达者和接受者有共同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模式。因此,研究清楚了表达,接受也就自然明了了。表达和接受一定程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加强理论建设,我们着力于研究表达。

(二)加强对语言本体的研究

修辞性话语比一般话语更有特色,其蕴含的含义更丰富,这是因为修辞性话语运用了较多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对语言素材进行提炼。修辞研究从描写到解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除了需要研究主体的的动机、认知模式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语言本体即语言要素的研究。语言要素是认知加工的基本材料,是修辞活动中的核心要素。

修辞研究一直都是基于语言本体的。传统的修辞研究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辞格,这些辞格基本都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进行创新使用的结果。修辞研究一直没有离开对语言要素的分析。然而,我们对语言要素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因为认识不深刻,所以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往往只能借助语言之外的因素来进行类比关照,难以对修辞创新的运作机制进行系统化、机构化、规则化说明。我们需要加深对语言本体的认识。比如说,移就、矛盾等很多辞格的生成都涉及词语的语义变异问题,而我们对词义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移就等语义辞格属于超常搭配,然而超常只是表层上的,深层上一定受词语组合性原则(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 )的规约。要对这些超常搭配进行解释,我们就需要在组合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词语的语义、语法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描写。比如生成词库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GL)在对事件强迫(Event Coercion)现象进行阐释的时候就对词汇表征的论元结构、事件结构、物性结构和词汇类型结构等进行了充分的描写,通过对词语的深入描写就可以找出能够满足组合性原则的语义要素,从而对超常搭配作出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就得益于对语言本体要素的深刻认识。就语义这一要素来说,对词义的认识和描写非常重要。因为,构式压制等只是促成词语使用过程中语义变异的外部因素,词义本身的意义才是变异的基础。对词义的认识和分析如果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泛语义观,即没能将语言知识与百科知识联系起来,修辞的解释就不可能到位。如果我们对词义有更多的研究,将百科知识在语言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分析清楚,那很多辞格的描写和解释也就比较容易了。我们也才能“从散到聚”,对很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辞格进行统一的解释,也就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得不加强对语义、语音、语法等语言要素的研究。

(三)注重修辞理论的科学性与简明性

修辞主体及语言本体的研究为修辞的解释打下了基础。但是,要真正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除了要善于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总结外,其他很多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比如,修辞学理论的科学性与简明性问题。

理论建设要具有科学性,没有科学性就形不成理论。科学精神需要形式化、精密化的描写和解释。现代语言学之所以能成为人文科学中的领先科学,就在于它的精密化程度高。修辞学在精密化和形式化方面落后于语法学、语音学等语言学学科,这是修辞学在语言学内不受重视,语言学价值无法充分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修辞学理论建设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努力。

修辞学理论的科学性要以修辞现象的收集与考察为基础,离开修辞现象的分析,修辞理论的构建无从谈起。王希杰也指出:“修辞学的理论大厦必须建筑在第一手修辞事实之上,严谨的修辞学家必然会密切关注修辞活动本身,高度地重视修辞事实的收集。”[10]修辞事实的收集不准确不全面,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如闫海芳通过对300余条移就辞格用例的分析发现,移就辞格内部是不同质的,以往的很多判断与解释都是一刀切的,不合理的[11]。现在修辞研究大多是举例性的,没有全面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会大打折扣。因此,修辞理论要科学合理离不开修辞语料库的建设。诚然,修辞语料库建设要比语法、语言教学等领域的语料库的建设复杂得多,因为修辞语料很难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判断筛选,修辞语料基本只能人工收集,而人工收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语料的判断具有主观性。然而,无论如何,语料库建设是修辞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修辞研究者应当刻苦勤奋,应当重视语料的发现和积累。另外,如何利用现有的用于其他研究领域的语料库及其他网络资源提取有用的修辞研究信息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李斌、陈家骏、陈小荷基于互联网数据,利用知网收录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自动采集词语的认知属性,构建了汉语常用词语的认知属性库,并尝试了夸张和反讽的自动生成[12]。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修辞表达。这样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我们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解释修辞现象提供了一种思路,值得借鉴。

科学性要求形式化、精密化,但修辞研究不能太细、太繁琐,不能一味地追求精细,求全不求简,应当将简明性原则作为修辞理论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使理论体系建立在有限的几组基本概念之上。修辞学理论简明了,就便于读者接受、运用,理论更有解释力,也能更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

三、修辞学语言学价值的体现

要提升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就是要使修辞学理论对语言现象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也就是要在不同语言现象间寻找内在的一致性的规律。科学家的一个基本信仰就是世界的一致性,统一性,没有一致性就没有内恰性,就没有了理论。语言研究中潜在着追求一致性的倾向。“如何说明‘一’和‘多’、同一性和差异性、规则性(regularity)和特异性的关系,是所有理论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13]修辞学一直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边缘现象、偶发现象等异常现象作为考察对象。异常现象包括许多的不和谐、不对称,它所采取的形式更复杂多样,且包含着人的更多的智慧性的认知操作。因此,修辞学理论建设好了,修辞现象解释清楚了,一致性比较强的普通语言现象就比较容易解释。如果能充分说明非常规现象,就能更充分地说明常规现象,进而能对语言现象的整体做出结构化、一致化概括,这样修辞的研究就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更能充分体现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修辞学所应该发挥的语言学价值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修辞研究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这不只是理论层面的证明。在解释语言现象的时候,修辞理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近年来界面(接口)研究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界面现象是语言系统中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界面现象,如果纯粹从句法、语义等层面解释,解释力是比较弱的。事实上,很多的界面现象都是修辞现象,修辞的创新求异是通过多种语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清楚一些,我们对复杂的界面现象的认识也就自然加深了,修辞的语言学价值就能体现出来。现有的一些研究已经在积极运用修辞理论解释复杂语言现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修辞主要研究非常规现象、边缘现象,修辞理论对非常规的边缘现象的分析解释,会启发人们对既有的认识做出新的调整,从而使修辞研究催生出新的语言学理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构式语法及生成词库理论的兴起就是源于对非常规现象、边缘现象的重视,将边缘现象由理论体系的边缘拉到理论体系的核心,认为它们和常规现象、核心现象本质上是一致的,并试图通过对非常规现象、边缘现象能产性的分析来对整个语言现象作出全面的说明。如果新的语言理论在修辞研究的背景下产生了,修辞研究的语言学价值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秀容月明因对本地不熟,就拜托丛时敏去帮他配一味毒药,他服了药,去见梨友,一个时辰内就毒发身亡。那样,桂州六十万百姓的性命保住了,他也不至于受辱。可他被丛时敏骗了,丛时敏早就降了胡人。

修辞是优化、智慧化的生存运作,修辞的创新包含着人的智慧,而智慧具体体现为人的认知能力。修辞研究为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提供宝贵的入门钥匙。“修辞学话语有‘超常’的形式,因而会引起我们注意,这样就有可能成为更好地观察话语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的一个窗口。”[8]3修辞研究是对智慧的研究。揭示人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这是修辞学研究理应发挥的价值。

另外,修辞研究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体现语言学价值。例如,修辞的创新是将语言使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当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后,语言使用中的用变就可能稳定下来促成语言的演变,这种演变可能发生在语义、语法等各个不同的层面。探索清楚修辞用变到语言演变的机制和条件,我们就能够解释语言的创造性潜能及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对语言演变的方向做出预测。总而言之,修辞研究大有可为。

[1]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2]林旻晖,罗渊.新常态下修辞学的学术生态和发展前瞻[J].江淮论坛,2015(2).

[3]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

[4]罗渊.实用与科学:中国修辞学发展的价值取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钟玫英.新世纪的中国修辞学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5(1):24.

[7]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徐盛桓.修辞学研究的认知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2).

[9]孙汉军.修辞学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49.

[10]王希杰.当前的汉语修辞研究浅谈[J].毕节学院学报,2011(1):10.

[11]闫海芳.移就的范畴分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48-53.

[12]李斌,陈家骏,陈小荷.基于互联网的汉语认知属性获取及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3):134-143.

[13]施春宏.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J].当代修辞学,2015(2):25.

[14]Lee,David.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From“Technology”to“Theory”: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Rhetoric and the Reflection of Its Linguistic Value

YAN Hai-fang,GUO Xiao-mei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incang 677000, China)

From "technology" to "theor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hetoric theor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hetoric, and it is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academic exploration of rhetoric. Strengthening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can start from the research on subject and language ontolog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ssues such as the science and simplicity of rhetoric theory. Compared with the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 rhetoric phenomenon contains more intellectual and cognitive oper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rhetoric theory and the explaining of rhetoric phenomenon is useful for the good explanation of common language. It is the linguistic value of rhetoric. In addition, rhetoric research can lead to new linguistic theories, reveal people’s cognitive ability and language ability, and provide a good window for exploring the law of language’s use changing and evolution.

rhetoric; theory construction; linguistic value; science; simplicit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7)01-0041-05

2016-10-07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语用环境中词义的修辞化变异”(2015Y580)。

闫海芳(1984- ),男,云南腾冲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郭晓梅(1987- ),女,云南武定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辞格语言学现象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