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引导下跨界大学生创新训练研究

2017-04-15朱锡芳许清泉邹一琴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跨界大赛

陈 功, 朱锡芳, 杨 辉, 许清泉, 邹一琴

(常州工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训练包含开展各类创新训练项目、参加指定竞赛题目的科技比赛以及未明确规定竞赛内容的各类比赛等。

通常,高校创新训练项目一般由1-2位教师就某一专业方向指导相同专业方向1-2名学生进行研究。该训练形式目标明确,但方向专一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性人才的需求。

如何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开展能有利于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又具备跨专业、跨学科基本知识的人才?我们认为,以项目跨界、教师跨界、学生跨界、竞赛平台跨界、成果共享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项目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1 跨界项目是基础

这种跨界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基础是跨界项目的推出。跨界项目即可来源于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跨界科研团队选择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来源于企业需要。

以我校科研团队为例,2011年为企业解决锂电池薄膜生产线和导光板检测的一致性问题,我校由电子、机械、光学和信号处理等专业的教师跨界组队实施科技攻关,在企业横向项目资助下,在实施过程中提炼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先后衍生并获批区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产学研项目2项和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从中还提炼出跨专业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2项获批国家级创新项目,4项获批省级创新项目。从以上实践过程可知,跨专业的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训练源源不断的营养,学生可以在所感兴趣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内容,由于选择面宽、选择内容深浅不一,而且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容易碰撞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2 跨界教师团队是保障

跨界的创新训练形式必须采用多导师制,一个跨界的课题往往有几个方向的子课题组成,每个子课题方向由对应专业的教师把关,项目完成才有保障。

在跨界教师的团队建设中,需要一名团队负责人,能够起到组织、管理、协调作用且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团队成员中的教师既可以担负起指导学生的职责,也可以通过指导跨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所不熟悉的学生的发展现状、整体学习水平。此外,跨专业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进一步完备教师个人知识储备、促进个人科研工作、凝聚团队向心力。

跨界教师团队并非临时组成,其成员是通过不同途径,比如学校教师培训、不同平台的QQ群等,以跨界项目为媒介,由立志于从事跨专业科研和创新项目的教师组队。在笔者所在跨界团队科研开发的后期,由于在产品推广阶段还需要网站制作和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意见,通过联系前期学校岗位培训阶段熟识的艺术学院的教师,吸收之中的有志者在短时间内跨专业完成了项目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跨界学生是主体

传统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大都基于同一个学院的平台,学生往往来自于一个班级或一个专业。受限于专业视角,研究方向很难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跨界学生团队则具有专业互补性、交流开阔性、知识传承性等优势。

由于我校电类专业面向我校经管、机车、数理、电光等学院学生开课,跨界的学生来源就很容易解决,其次不同学院的教师虽然授课的学生来源于同一学院,但不同学院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实现跨界主体的完成。因此学生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跨界的教师。在具体创新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一般选择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此时他们刚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不存在考研的冲突,一般通过1年左右的指导都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当二年级的学生进入大三后,再引入新的二年级的学生和之前升入大三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不同年级的跨界形式共存,老生带新生,老生可以不需要做过细的工作,新生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于创新训练。采用该种形式往复循环,其中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大大减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放权于学生,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跨界平台是舞台

没有创新训练的平台支撑,科研引导下的跨界创新训练是难以实施的。传统的从校到国家的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仅是由一个教师指导学生做些感兴趣事情的平台,这或许能帮助教师解决一些简单的科研问题,或许能提高学生的跨专业知识。但是传统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模式单一、成果不明显和预期目标不明确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与此不同,跨界模式下的创新训练平台则能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不断孕育出创新训练项目、竞赛、论文、专利、软件开发等内容,尤其是竞赛类创新训练。以电专业为例,既然已经跨专业,那么学生不再限于参加电子竞赛,而是可以和所熟识的机械类学生一并参与三维设计大赛,可以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队一并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同样艺术类的学生擅长制作数字视频,三维大赛同样缺少不了视频的展示环节。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在平台上良性互动。

在我校实施过程中,跨专业团队参与的竞赛包括学校的挑战杯赛、创新创业展、资助育人论文征稿;省级的机械类创新大赛、挑战杯赛、机械类三维大赛、计算机类设计大赛、领航杯数字媒体比赛、各类的DV大赛;国家级的机械类三维大赛、计算机类设计大赛等。为了系统完善地了解适合跨界的项目,在笔者所指导的跨界创新训练中,正组织不同学院的学生去搜集并分析不同专业适合跨界学生参与的各级各类比赛平台。

5 跨界成果共享是目标

正是由于跨界创新训练拓宽了各种创新渠道,作为跨界学生可以在跨界平台上实现创新和获奖。作为教师,通过和学生互动也能不断丰富教师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都能由教师和学生所共享。

短短三年时间我们跨界创新团队先后获得了全国3D大赛省级一、二、三等奖、江苏省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江苏赛区二、三等奖、全国挑战杯江苏赛区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三等奖,分别获批国家、江苏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项和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多项,其中涌现出国家奖学金2名,国家励志奖学金10多名,省级三好学生2名,校级创新之星1名,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1名。校级挑战杯一、二等奖、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展一、二等奖。参与已公开发明专利4项,EI检索论文3篇、核心论文2篇、参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两次。近年来江苏省高校正全面推广资助育人相关政策,学校层面也推出了各种资助育人的比赛形式,比如理论类论文征稿、个人成才事迹征稿和DV比赛。我们跨界创新团队中恰有一位贫困生参与且表现优秀,笔者所撰写的科研资助该贫困生的论文就获得校级二等奖并参与省资助育人专辑(第五辑)出版的遴选中,团队学生成员撰写该贫困生的个人事迹获得校级一等奖,团队学生拍摄了微电影《插上科研的翅膀》获得了校“助学·筑梦·铸人”视频征集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作为学校颁奖典礼的背景视频展示。如果没有这样的跨界团队,工科的教师是很难想象去体验如此众多的跨界平台。

作为教师科研团队,在学生的参与下也逐渐丰富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近几年笔者所在团队获得了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技进步奖、江苏省轻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团队教师获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其中2名教师晋升副高职称。

丰富的跨界创新训练成果除了增加教师的科研经历以外,对于学校、各学院各级各类创新训练平台的申报验收、年底的考核,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极大的意义。比如电专业的教师指导了机械、电类、经管类学生参与全国3D大赛并获奖,该获奖材料就用于2016年获批的电气专业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因此同样的成果不仅对于教师,对于上述三个学院的都可以实现成果的共享。一项比赛使多方受益,完全解决了传统创新训练项目各自为战,学院层面成果内容单一、缺乏亮点的不足,开拓了互惠、互利和互赢的新局面。

6 结语

科研引导下的跨界创新训练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如何保证跨界科研项目的来源、如何解决教师科研团队中利益分配、跨界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经费的来源、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跨界创新训练新模式不同于目前学院层面的跨专业混合模式,新模式目标更明确、参与训练平台更广阔、更容易具备团队凝聚力、并且更易在短期之内获得高产的科研成果达到成果共享的终极目标。

[1] 陈功, 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实践和研究[J]. 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7:41-42.

[2] 陈功, 跨界合作电气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初探[J]. 北京:科技创新导报, 2015, 9:101-102.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跨界大赛
“鸟人”大赛
跨界
插秧大赛
跨界
更 正2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探索研究——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双语字幕视频压制为例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创业训练项目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美国与缅甸的国际军事教育和训练项目:1980-1988年项目回顾兼未来展望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