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2017-04-15刘权岳洁燕志新
刘权+岳洁+燕志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生态治理的主要思路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区为目标,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保护力度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背景意义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省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小康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要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各种污染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危害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愈发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研究意义
深化农村建设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顺应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
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生态文明的本质,从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对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在本质上把握生态文明的内容,以便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目标与具体的标准,并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可行的途径与方式加以贯彻和落实。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必然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环境面临问题
1、土地问题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荒漠化是干旱区、半干旱区及某些湿润地区生态系统的贫瘠化,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土地沙化是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呈现出沙质或砾质为主的土地退化。农业用地被侵占为住宅用地或非农业用地,又因为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造成了土地闲置与浪费。
2、农村生活垃圾问题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地方农村新房盖高了,拖拉机、摩托车增多了,农民餐桌丰富了,衣着打扮美丽了,自家门前也较为干净。但是,村落的生态环境却不尽人意,甚至越来越差,而且表现为越富裕的农村生活环境越恶劣;垃圾乱堆,白色塑料袋村头村尾到处可见,污水横流,孽生蚊蝇,使农民健康受到威胁。
3、农村的大气污染问题
农村规模化禽畜养殖粪便散发出的不良气味影响了农村清新的空气环境。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污染了大气。北方农村冬季烧炭取暖,也产生了一定的大气污染。但最为严重的污染源还是由农村及周边的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气。
4、农村交通落后问题
农村交通落后问题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外交通,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对外交通相当落后,远的山区村庄要几个小时的步行、几个小时的吉普车才能到达客运车车道。交通不发达带来的连锁反应,一个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接触少,信息闭塞,这又造成了人的思维不活跃,观念陈旧,看问题办事情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个层面是村落内部行步的困难,这主要变现在黏土地区的农村,在雨天就是串门都感到很困难。
三、建议对策
以农村社区为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我们应该本着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原则,主动探求农村社区作为环境治理主体的独特优势,把它建设成为农村环境治理最有效的机制选择。
1、重构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个人往往为了私利而忽视公益。而农村社区的独有社会资本可以打破利益冲突困境,社会资本中的信任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合作的纽带,农村社区中的每个人都相信他人能够遵守共同的规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遵守这些规则,这种信任与合作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农村的社会资本存在流失的迹象,为了使社区治理能够可持续的进行,需要重构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首先,为社区村民之间的交往提供互动平台。建立农村社区环保服务站,让社区村民自愿成为志愿者,轮流值班并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增加村民之间交往的机会,调动村民参加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然后,构建高信任度的人际关系网络。村民之间的信任则需要在社区的组织引导下,继承和弘扬传统农村文化中和谐的邻里关系、家族关系、血缘关系等,构建良好的农村社区交往关系。最后,培育社区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通过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以及实际行动等投身于公共活动中来实现,还可以深入挖掘农村传统的社会资本,赋予传统公共精神以新鲜的内涵,培育农村社区的公共精神。
2、成立农村社区环保组织机构作为服务平台
农村社区从性质上说属于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范畴,但它不同于村民委员会这样的行政性组织,它突出的是公共服务性,“社区既强调本土知识,又注意到特定地理空间上形成的生态环境共同利益”,成立农村社区环保委员会作为环保服务平台很好的诠释了这种公益性。农村社区下属的环保组织可以在不增加政府社区管理成本、不打乱农村现有治理秩序的前提下,大大的提高农村环保的效能。农村社区环保组织的组成人员包括社区内的知识分子、有威望的社会贤达、党员和团员、妇女代表以及其他先进个人,并积极吸收志愿者协助该组织成员共同进行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当然,农村社区作为一级自治性组织,既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又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要引导本社区居民积极接受新事物,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互助组织,共建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肖依.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国外经验与启示——以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五国为例论文[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 左停. 新农村:村容整洁[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 郑大玮. 新农村环境治理典型案例[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4] 席北平, 魏自民, 夏训峰.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M].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8.
[5] 闫伟.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度创新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