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7-04-15张帮祝
张帮祝
【摘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笔者立足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对其存在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思考。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文化建设认识存在偏差。虽然近年来基层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片面注重经济效益、业务实绩,认为“只要经济工作搞好了文化建设就随之上去了”。一是将文化建设边缘化。往往是在“会上说起来重要,落实措施无关紧要,工作忙起来忘掉”;上面检查时热一阵,检查过后进“冷藏”。二是对文化建设理解简单化。在一些干部眼中,文化建设就是添置一些设施设备、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等,因而在考核时搭车顺带,走过场,缺少有力的激励措施。
2、文化设施设备相对缺乏。从对重庆市开州区的40个镇乡街道600个村(社区)的调查情况看:有近一半条件较好、人口集中、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方文化设施设备相对齐全,文化活动开展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民的精神面貌良好;但一些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地方文化设施设备相对缺乏,文化生活单调,难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3、农民文化生活较为缺乏。农民空闲时,除看电视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打牌、打麻将、喝酒等。特别是农闲时节,一些农民对打麻将等活动乐此不疲,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有些村求神拜佛等封建活动时有发生,一些农民在封建迷信上花费大量时间,耗费不少钱财等。这不仅影响了农民文明思想观念的形成,给农村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当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受众群体表现出两极化的现象,主要以老年人和在校学生为主,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服务对象的群体构成太过单一化不够丰富,从而导致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难以展开较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大秧歌、健美操等千篇一律的广场文化活动似乎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的需要了,群众对这些广场类文化活动已经失去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一时间却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文化活动方式。
5、文化活动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城乡差别的原因,城市的发展机遇相对较好,这使得一些文化艺术类人才往往选择在城市发展,而不愿到乡镇、农村等基层场所发展自己。这就导致了农村专业化的文化活动人才相对缺乏,缺乏专业化的文化活动人才的指导和带动,就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较为缓慢。
二、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1、多举措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站建設。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村(社区)将图书阅读室、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融为一体并对村民开放,村民在这里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收益很大。二是要建成城乡文化资源联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要充分利用城市有线数字网络设施、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方面的资源,实行城乡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三是要配置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低收入村(社区),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村(社区)的扶持力度,通过配备村文化活动器材、安排基本文化活动经费等方式,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活动要求。
2、多渠道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一是加大面向“三农”的创作力度。重视政策法规类、信息类和文体娱乐类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力度,新闻媒体要开办一批为“三农”服务的专栏、专版和节目,宣传部门要编写一批面向“三农”的宣传教育资料,进一步完善“送文化到基层”活动长效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送电影下乡”等途径,做到百姓“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同时要适当增加对到农村进行公益性演出的补贴,鼓励各类文艺单位、文艺团体组织面向农民的演出剧目,鼓励一些书城、电影院、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举办公益性的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各类文化服务,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努力加大培养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文化队伍已是当务之急,在“送”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大的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要不断充实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力量,加大“文化能人”培训基地创建力度,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培训时可采取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岗位培训等形式进行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发展群众文体自治。根据群众喜好,鼓励村(社区)建立如秧歌队、坝坝舞队等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歌舞、书画、棋牌、球类、垂钓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三是要培育乡土特色文化。乡土特色文化根植于乡村、贴近农民,蕴含着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农村有许多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和积极性,打造乡土特色文化,让他们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引导村民自我教育,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营造文明新风尚,为农村文化活动注入生机与活力,切实把文化带到基层。四是要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珍惜现有人才资源,稳定人才队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多途径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农村文化需求水平的关键。要科学制定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计划,对在家农民、转移农民、农民党员等进行分类教育培训。二是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村民道德教育,从农民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改进。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竞赛活动,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乡镇评比活动等,培育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观念。三是要帮扶农民拓展就业门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文化需求水平和文化消费能力。
三、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发展新机制
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文化工作运行机制,是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农村文化建设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要切实把农村文化机制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中,并作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责任制的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领导机制、齐抓共管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要通过建立和规范这些运行机制,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