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2017-04-15芦燕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自主自主学习

【摘要】自主学习与接收学习通常被看作是两种毫无关联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认识多是由于一味强调某一种方式而致。现在多推崇自主学习,而批评接受学习机械化。之所以如此,是人们对接受学习误解所致。学术界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其实,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交叉,而且两者各有可取之处。

【关键词】自主;自主学习;接受学习

一、自主学习概述

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这一概念最初源于20世纪50年代学界对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大讨论。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研究者对自主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在国外,比较有影响的自主学习定义是由美国自主学习研究者齐莫曼(Zimmerman,1989)教授提出的。1990年,他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自主学习者能有效选择学习策略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自主学习涉及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定义是由庞维国(2003)提出的。他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横向的角度即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者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也就是说自主学习者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習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者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纵向的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是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者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根据齐莫曼教授和庞国维学者的界定,笔者认为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自主学习的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自主性的发挥。例如,根据学习需要改善方法等。

二、接受学习概述

出于对学习并不完全是通过发现来实现的认同,奥苏贝尔提出了“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他看来,接受学习只是比发现学习少了“发现的阶段”;接受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接受,它也可以是有意义的。他强调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即“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同时,奥苏贝尔指出,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在我国学者林崇德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接受学习是指“经验传递系统中,学习者对经验的占有或掌握。即把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接受学习过程中,主体所获得的经验主要是间接经验。但是,“经验的传递不同于物的传递,不可能以不变质、不变形的现成的方式直接进行。经验接受也不能像物的接受那样以现成方式进行,而是必须对传输经验的媒体或信号进行一系列的生理与心理的加工及变换才能实现。因而经验的接受不能被视为简单的、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学习具有高级与低级的不同形式。‘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属于低级状态;‘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属于高级状态。”

根据奥苏贝尔和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接受学习并非我们通常的片面理解,认为接受学习是机械式地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毫无体现;接受学习就是在助长“满堂灌”等不良教学方式等等。从上述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强调的是有意义的、高级的接受学习,而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机械式的、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呈现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另外,这种学习也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心向,学生的主动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前提条件。

三、自主学习与接收学习的比较

1、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异同

通过对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大致了解,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种学习方式,他们两者之间是有交汇之处的。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相同之处表现在:(1)两种学习方式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因为两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努力;(2)两种学习方式都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某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需要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支持作用;(3)两种学习方式的最后结果相似,即学习者将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2、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1)自主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习者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接受学习中,教师正是要把学生不会的内容交给学生。

(2)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内容多由学习者自己确定;而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由教育者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安排的,所安排的内容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并由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3)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安排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评价学习结果等,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大;而接受学习中,接受学习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但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调整的灵活性不高,评价也多是根据考核需要而定(我国目前的状况)。

3、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优劣

自主学习的优点在“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盛行的教育教学中是显而易见的。自主学生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具体地说,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效果;从计划的拟定到实施,再到效果的评价,全过程学生自主监控。然而,物极必反。首先,一味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会影响教师教学工作安排。其次,自主学习对学生本身能力,以及软件(图书资料等)、硬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进的实验设备等)等配备要求比较高,如果条件不具备,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有时是较为困难的。再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所获得的知识系统性欠佳,正确性也欠考虑。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人类个体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以接受为前提。身处于这个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全靠发现来获得直接经验是不经济的,很可能会是永远追随时代的步伐。因此,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通过接受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既是经济的,也是必须的。而且,接受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但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教学者所呈现的先行组织者并非都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这样容易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热情。尤其是在现如今的评价考核机制下,教学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是容易使学生厌学。另外,接受学习的考核标准单一,容易导致学习者的学习范围狭窄。例如,学生常常花很多时间来准备考核,而无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致使知识广度小。

四、如何处理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虽然是较为片面地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异同与优劣;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是两者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对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个体基于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对两者的理解,个人有几个想法共分享:

第一,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与教材内容靠近,教学者可以让学习者组建兴趣小组,不同的小组学习不同的内容,然后向其他学习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做法类似于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时所组建的课外活动小组。这样,既有助于教材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还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學习的好习惯。当然,教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发挥监管作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认知结构。

第二,为了让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切实有意义,教师首先要确保学生选择的内容是正确的,或者鼓励学生探索正误。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快速、准确地建立联系。

第三,在考试压力之下,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显得很单调。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通过美化教学场地、改变固定教学地点、时间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自己装扮,做到劳逸结合。

第四,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中,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学习策略的选择,态度的转变等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但是它们对于学习却很重要。所以,在两种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例如过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而不是囿于单一的标准测验。

总的来说,凡是一味夸大某种学习方式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学习方式并驾齐驱。原因之一是,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方式被选择。即使是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由于认知水平不同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需要接受学习作为前提。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的话,接受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自主学习。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即帮助学习者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知识日渐丰富、能力不断提升。在指责孰是孰非毫无意义的状况下,个人认为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学习者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 等, 著.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莫 雷, 主编. 教育心理学[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 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 陈 琦, 刘儒德, 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刘衍玲, 吴明霞, 主编. 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 吴永军. 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5).

[7] 张文芝.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J]. 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2007(3).

[8] 张忠华. 论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3).

【作者简介】

芦燕(1968—),女,四川峨眉山人,本科学历,峨眉山市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自主自主学习
物理教学“四忌”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