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校共建视野下高校志愿者工作发展模式的研究

2017-04-15徐靓雯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志愿者高校

【摘要】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元旦佘山登高志愿者”为例,探讨如何依托区校共建的平台,让高校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更好的走出学校,服务社会。

【关键词】志愿者;高校;区校共建

一、引言

区校共建是实现社区与高校密切合作、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区校共建平台的搭建能够推动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服务社区的实践中去。在区校共建模式下,如何找出既能加强社区自身建设,又能丰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阵地,同时针对双方需求,以达成实现双方共赢的有效机制是本文探讨的方向。

二、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和瓶颈

现今高校的志愿者組织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学校团委的统一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常设机构名称为志愿者服务中心,承担着对全校在校生的注册、招募、培训、认证以及志愿者活动的发布等工作。作为推进高校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志愿者活动也成为了素质拓展学分构成与认定的主要方法。学校鼓励每位在校生在读期间至少都能完成2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可向志愿者服务中心获取志愿者时间证明。学院举办的志愿者活动必须向志愿者中心报备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参与人员与工作时长等。参与校办志愿者活动的学生,需提交相应的官方证明材料且必须包含工作时长。而高校应当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纳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鼓励大学生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平台,高校的志愿者工作越来越成为学校团学联工作的主力军。但如何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视野拓宽,从而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作为立足点,依然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1、志愿者活动组织不完善,缺乏制度管理

高校的志愿者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在校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虽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志愿者服务工作但不做硬性规定。由于学生价值观念的不同,部分同学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而部分学生更注重于自己学业上的追求。参与志愿者的人员基本都由各学院上报名单,每次活动的人员变动大不利于对志愿者信息进行统计和梳理,缺乏有效的制度。

2、志愿者服务意识不积极,缺乏统一培训

大部分的在校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时都普遍缺乏经验,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简单的对同学们进行分工之后,志愿者就开始到岗工作。当志愿者对整个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还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只能机械的去完成活动组织者分配的工作而缺乏主动性。这样大大违背了志愿者们报名参加活动的初衷,无法有效的通过志愿者活动锻炼自身综合能力。此外,志愿者活动组织者在对志愿者提出工作内容要求的同时,缺乏对志愿者个人礼仪修养的要求。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都是其人文素养的体现,高校在组织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志愿者思想教育和礼仪文化知识的培养。

3、志愿者活动项目太单一,缺乏有利资源

目前高校的志愿者活动主要分为三类型,第一类是由学校志愿者中心自主发起的,面向全校各学院进行志愿者招募的服务于学校的各类大型活动、文艺演出和会议接待。第二类是与所属地区的社区和社会组织对接的志愿者活动,比如配合乡镇街道对社区的活动进行协助,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和特殊学校提供定期的服务。第三类是由相关政府、教育部门及上级指导单位主持开展的,例如世博会志愿者,世界游泳锦标赛志愿者,佘山登高志愿者这类受到全社会瞩目,社会影响力极大的大型活动。而大部分志愿者活动都集中在校内或周边,缺少能够帮助志愿者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资源。

三、案例介绍

上海佘山元旦登高活动作为本市最具地域性、能够充分展示体育旅游特色的上海新年户外活动,在全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直至2016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连续10年唯一承办此项目的高校志愿者服务队,以区校共建形式与松江区委、区政府积极对接服务需求,将佘山登高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区校共建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连续10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累计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人数多达50000余人次,志愿者们主要担任报道、引导、咨询、赛道的安全等工作,从起跑线到佘山山顶,都能看到志愿者真诚服务的身影。身着小红帽的工程大志愿者们无疑为新年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四、区校共建志愿工作发展模式的意义和优势

区校共建志愿工作是指高校志愿者组织与相关区县共建联建志愿服务项目,区县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包者”,提出需求和考核指标,高校志愿者组织是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者,具体运作项目并接受考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区校共建的优良传统,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区校共建志愿者工作就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协同与人,构筑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体现。

以区校共建带动高校志愿工作发展,可以体现如下优势:一、强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二、增强服务地方经济、民生建设的融入度,用志愿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三、提高社会化资源的利用率,推动高校志愿者社会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区校共建志愿工作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

在探索区校共建的过程中发现,高校志愿者中心应该依靠新媒体和现代网络来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这样更有利于高校志愿者步入公众的视野。并且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志愿者信息注册制度,建立全校志愿者信息的数据库。自愿注册的每一位大学生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今后志愿者活动的参与者,志愿者活动的组织部也可以在平台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发布和志愿者的招募。这可以省去学院上报志愿者名单的中间环节,大大节省了志愿者信息统计整理的时间。

2、加强宣传教育,打造志愿者培训体系

高校志愿者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者活动前期的理论实践培训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有着关键作用。通过成立志愿者学校,开展志愿者骨干培训班,除了常规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外,还要对所有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总结。更要借着区校共建的有利契机,依托地区的资源来定期举办志愿者讲座,邀请社会公益服务明星、志愿者服务领域的突出人物来给志愿者们言传身教,激励志愿者们更好的投入到日后的志愿者活动中。

3、加强区域联动,成立区校共建志愿者联盟

“区校共建志愿者联盟”的成立,旨在搭建高校志愿者组织和地区联动的平台。高校志愿者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将原本临时性的志愿者活动转变为长期性的定点服务,社区也有了一直固定的青年服务团队。例如“松江元旦佘山登高”的志愿者活动,通过松江区政府的资源,打造出高校志愿者的品牌活动。

六、结语

区校共建长效机制促使着区校双方能保持持续的共建动力。对于高校志愿者工作来说,除了能够丰富高校志愿者活动项目的数量,也能够加强高校与地区间的联动,也为志愿者所在的高校在社会上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

【参考文献】

[1] 曹丹丹.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及作用[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5).

[2] 赖雄慧, 周迁凤, 李艳霞. 当前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志愿者组织为例[J]. 科学中国人, 2016(15).

【作者简介】

徐靓雯(1986—),女,汉族,江苏吴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志愿者高校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志愿者
吃饭刷手机更容易多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