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
2017-04-15罗玮
罗玮
【摘要】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指的是有留守儿童经历、由其他亲人监管长大的、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大学生。围绕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特征、留守儿童经历与大学生情感健康的关系两方面进行研究,可探索出加强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建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也为探索出当前对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新启发。
【关键词】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伴随出现了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打工潮”。“打工潮”中青壮年劳动力占70%左右,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监管,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给社会、家庭特别是孩子的成长带来了系列问题,由于留守儿童从小失去父母的管教和亲戚的潜移默化,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的心理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研究认为主要表现在情感心理方面。
到近几年,这批留守儿童开始进入高校学习生活。留守儿童打小开始逐步形成的人格缺陷问题给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如何加强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矫正与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逐步成为当下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概况
经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总结,和笔者在笔者高校进行的调查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基本可以得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比较,在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方面存在焦虑、易敏感、易冲动等不良品质,难以适应高校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对他们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的情感品质。
1、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特征
(1)与非留守儿童出身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
与非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进行比较,很多研究认为在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给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状况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他们心理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自我认识方面与心理发展方面。有研究学者在给大学生做问卷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在童年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着较低的自我评价、较不稳定的情绪体验、更低的心理发展水平等特点。温义媛认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比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孤独、内向、情感更为冷漠。而经过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的安全感也比普通医学生更低。
(2)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个体也存在差异性
在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给每一位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存在内部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留守时期的长短、开始产生留守经历时的年龄等方面的影响。有部分学者认为,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表现的方面各不相同,集中表现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性格特点、情感表现、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些大学生因为童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在长大以后则更为愿意与人交往,出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也更越来越善于交往,能够很快融入到不同的人群和集体中去;而另外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则因为担心和害怕不愿意和其他人多交往,越来越内向,受到童年时期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影响而害怕与人接触,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会因为缺乏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其他大学生同伴的反感和远离。
同时,还有研究者关注性别差异带来的情感特征差异。由于性别差异,留守儿童出身女大学生是更为需要关注的群体:她们对于留守经历的痛苦回忆以及不安全感等的担忧普遍会比男生更为严重。
2、留守经历与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情感健康的关系
我们认为,有着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缺乏父母亲的关爱,缺乏来自家庭的教育,这些缺失会导致他们情感体验上的一些与普通大学生的不同之处:他们会经常性的处于敏感、孤僻、抑郁、内向、焦虑、恐惧等等情感异常状态。我们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并进行具体的分析。而另一方面,虽然说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在家庭环境中正常的情感交流,但是他们处于留守经历时的处境,需要他们更为独立的去面对问题,去处理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有着更为强的独立性。那么对于不同的留守经历而言,比如说留守的时间长短、监护人的监护方式、留守时期是在幼年还是青少年、父母回家与孩子沟通的次数与时间长短、同辈群体的帮助、社会关系的支持等方面也与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情感健康有着普遍的联系和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情感健康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
三、研究展望
我们已经从对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特征、留守经历与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情感健康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一方面这能帮助我们更为客观的认识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能为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对于不同学生群体进行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对当前我们,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了新启示。
1、建立学生档案,加强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提前预知到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群体目前正在大批量入学,提前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心理普查工作以及新生思想动态调研工作,对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及时教育帮助,提供更多的关怀沟通,建立重点关注的学生档案,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2、实施学生成长导航,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保证大学生有健全、良好的个性品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实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指导性与实践性,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关注导航,帮助大学生减少情感健康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探索出与留守儿童出身大学生的情感品质相适应的情感教育模式路径,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莉华. 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06(12):28-30.
[2] 温义媛, 曾建国.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2):146-147.
[3] 王玉花. 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4):388-389.
[4] 教育部.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學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M]. 教育部,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