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拙《山水纯全集》之“理”

2017-04-15颜成丽

书画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画论画者气韵

颜成丽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韩拙《山水纯全集》之“理”

颜成丽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韩拙的《山水纯全集》是北宋时期一部系统探究山水画理论的著作。其画论主张规矩格法,在绘画创作、笔墨运用、绘画鉴赏这几个方面都深刻体现着一个“理”字。本文通过对韩拙的绘画美学思想所体现出的“理”的概念进行整理分析,将其概括为“物理”和“画理”两方面来阐释。

韩拙;《山水纯全集》;物理;画理

韩拙,字纯全,北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善画山水窠石。北宋哲宗绍圣年间,韩拙为驸马都尉王诜所欣赏,二人经常共同评鉴古今书画。在王诜的推荐下,韩拙被赵佶授为翰林书艺局直长、待诏,在北宋画院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韩拙的画作已经失传,但是他的画论都记录了他的艺术见解。《山水纯全集》全书共分《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雾霭岚光风雨雪》《论人物桥杓关城寺观山居舟车四时之景》《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论观画别识》《论古今学者》《论三古之画过与不及》[1]10篇。

只要深入研究韩拙的画论,就能了解到韩拙对“理”有深刻的阐释。韩拙眼中的“理”,根植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以特定的审美趣味为契机,以画论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将韩拙画论中“理”的认识进一步条理化、清晰化,本文又将物理梳理出自然之理和画面所呈现形象之理,画理则分为笔墨之理、观画之理两个层面。通过对韩拙画学之“理”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韩拙画学思想所追求的规矩格法。

一、物理

理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它说成生万物的精神。张载认为:“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在他看来,气的运动变化为理。《正蒙·太和》云:“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2]程颢说:“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3]韩拙认为“生意纯而物理顺”这样的绘画作品值得推崇。

1﹒自然之理

自然之理指的是通过我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深究自然规律之理,画家所画的题材与大自然的规律相符合。在绘画创作中,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艺术的创造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和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韩拙在论山、论水、论林木、论石、论云霞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中,都贯穿着注重自然之理的主张。在空间上,在论山的开篇就指出:“山者有主客尊卑之序,阴阳逆顺之仪。其山各有形,体亦各有名。”[4]接着他为我们分析了山的大小尊卑、阴阳形态以及山的类别。他还认为:“山亦有四方体貌,景物各异。”[5]东方的山敦厚广博,景物质实而且林木繁多,西方的山川峡谷挺拔、高耸险峻。南方的山矮小水多,北方的山多土山。他进一步分析了四方之山适合画的具体景物,在郭熙提出的“山的三远”之上又提出了阔远和迷远。在时间上,韩拙认为:“山有四时之色。”他希望画者“求古法,写真山”。在他看来,“水为山之血脉”,“水有四时之色”,画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才华灵活处理。虽然石头“体无定”,但它是山的体格,贵在润泽而非枯燥。试想:不明白这些自然物象怎能言论绘画?不了解这些自然外物的规律,怎能做到韩拙所说的“明乎物理,度乎人事”?以上所说的“理”是常理,对大自然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最基本的也是画家容易忽略的关键点。黄筌的《珍禽图》、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广泛对自然物象观察探究的结果。

2﹒画面之理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画面之理指的是所绘形象要符合外物的形状规律,韩拙借鉴陆机的思想,在序言中提到说:“存形莫善于画,载言莫善于书。”[6]为什么说“画犬马最难,鬼魅最易”[7],就是因为犬马是我们所熟识的,而鬼魅是在现实中看不见具体形象的,鬼魅相对于犬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在画林木时“若笔细墨微者怯弱也”[8],画者应当取法各方面的适宜合度。“林罅不用明白,尤宜烟岚映带,诚为李成咸熙中深得其妙用者哉!”[9]林木缝隙不用画得清晰明白,尤其适宜烟霭山岚掩映衬托,这样就深得李成画林木的妙处了。他还在画论中写道,梁元帝说:“质者,形质备也。”[10]在画面中,林木画得稀少叫作“露骨”,就像人的衣服穿得少。画石头也要遵循石头的画面之理,提出:“夫画石贵要磊落雄状,苍硬顽涩,矾头菱面,层叠厚薄,覆压重叠深厚,下笔坚实,堆叠凹凸,深浅之形。”[11]张彦远的“应物象形”就是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转化成符合自然规律的画面形象。《尔雅》云:“谓木皮价错也,有斫石朵皴者,或横皴者,或勻而运水皴者。一点一画。各有古今体法存焉。”[12]这就要求画者所画形象都要符合规矩体法。绘画不但要遵循物理,还要深究其中的画理。

二、画理

1﹒笔墨之理

中国画笔墨问题在其演变发展以来,是画学界备受重视的一个范畴。韩拙在其《论用墨格法气韵之病》一篇中详细论述了自己的绘画笔墨观点,笔者分为“凡画笔先求气韵”“笔墨并重,相形相生”“意在笔先”三个方面来论述韩拙画论中的笔墨之理。

韩拙提出了绘画“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乎自然气韵,以全其生意”[13]这两句重要的观点。在作画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规矩、格调与法度,以自然山水的气韵为本,以整合自然山水的生机。他认为“凡画笔先求气韵”为绘画首要任务,“大概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自得于其间矣”。谢赫提出的“六法”,一曰气韵生动。顾凝远《画引》谓:“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14]宋人刘道醇也认为范宽山水“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15]。这里的“物表”就是形,所以得其气韵,自得其形。清初恽格《南田画跋》中“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二语也同样表达了气韵和笔墨之间的关系;其次,韩拙坚持“笔墨并重”的观点,他认为“笔以立其形体,墨以别其阴阳”[16]。笔墨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不可偏侧的两个方面。韩拙推崇荆浩的山水,因为他做到了“采吴道子山水有笔,项容山水有墨,已为己能则全矣”,做到“骨法用笔”、“入木三分”。用笔用墨一定要遵循规矩法度,从而表现山水的勃勃生机。在笔墨方面,他提出:“用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且冗浊,用墨太微,则气怯而弱也。”[17]笔墨要相形相生,韩拙在郭若虚提出用笔三病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一病“礭”,说的是笔迹谨慎细致而呆滞拘束,没有变通,笔墨虽在运行,犹如死物,状貌如调版印刷。用墨最后一理即“意在笔先”,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就是要求画者“凡未操笔间,当先凝神著思,预想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用意于内然后用格法以挥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18]。其实作画最后表露的是画者所思所想,外在物象需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创造,而不是进行机械的无意识运动。若在作画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心灵的作用,那么所呈现的作品怎么能做到“气韵生动”?所以作画者要“意在笔先”,然后“循乎规矩格法”,最后做到韩拙所说的得心应手。

2﹒观画之理

在《论观画别识》中韩拙就说道:“凡阅诸画,先看风势气韵,次究格法高低者,为前闲家法,规矩用度也。”[19]欣赏者在观画的时候要想做到这样,那么就该做到像韩拙说的那样:“观画之理,非融心神,善缣素,精通览者,不能达是理也。”想要理解懂得观画之理,首先需要“融心神”,:看书也是一样。明宋濂《元隐君子东阳陈公先生鹿皮子墓志铭》:“余悉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会心融,灼见圣贤之大指。”宗炳说:“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如果欣赏绘画做不到神会心融,怎么能老来观画以卧游?当然,观画者必须要博览群书,明白诸家之法,才能分辨画理。正如韩拙所说“穷天文者然后证丘陵”,“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则不紊;物之众,有绪则不难”。

韩拙的画学思想贯穿着一个“理”,“理”包含在绘画创作、笔墨运用以及绘画鉴赏中。深刻理解并探究韩拙画论中的物理和画理,自然明白其所主张的中国山水规矩格法。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2]张载﹒张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卢连章﹒程颐程颢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662﹒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663﹒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661﹒

[7]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M]﹒

[8][9][10][11][12][13][18][19]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14][15][16][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4﹒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画论画者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一部完整系统的画论史—评张曼华《中国画论史》
蒙马特与798
撕画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请尊重美术家的劳动成果——敬告随便就开口向书画家索画者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画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