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籁无曲
——漫谈尤无曲老人的绘画和他的艺术精神

2017-04-15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书画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绘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_柯文辉

天籁无曲
——漫谈尤无曲老人的绘画和他的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文_柯文辉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市人。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尤无曲诗书画印兼擅,且精通园艺。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专;1930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同年加入蜜蜂画社;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1952年自上海回家乡南通,于南通医学院画人体解剖图,业余时间坚持中国画创作;1978年进入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1979年起,三上黄山,古稀变法,形成泼写结合的新画法,创“笔墨水融”说,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无曲老人出生的地域很特殊。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早晨去学校都能看到张謇先生去上班。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有远见的学者,同时又是民族实业家,无曲老人上的幼儿园也就是张謇先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幼儿园。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张謇先生建立起来的,无曲老人在幼儿园时就常去参观。还有南通更俗剧院里面的演出。无曲老人是否看过三到南通的梅兰芳演出我不知道,但这个剧场他作为观众肯定是看过的,接受过当时的先进文化。王国维先生、梁启超先生,以及上一代画家李苦李、陈师曾来到小城南通的时候,南通只有三四万人口,很宁静,面江靠海,交通比一般地方方便,但比方便的地方又落后,老人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

对于古人的绘画,老人有着很敏锐的感觉,他早年摹写的无款元画《桃源图》达到了下真迹一等的水平。这幅画从桃花江的波浪奔腾这样一个远方的序幕,最后到渔人入村,受到父老的欢迎为止,成为一出戏的高潮。沿途绘画风光,被一条水的大动脉全部贯穿起来。水的纹有装饰的味道,又在变化中达到统一。这对一个年轻画家来讲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然而,当年的无曲老人很完美地做到了。

人生最有意义的追求就是返璞归真,按照大自然的方式顺应自然规律,安宁地活一辈子,尽量给别人带来快乐,给自己减少苦恼。老人追求宁静,安于宁静,在宁静中也没有忘怀红尘世界,并且关怀芸芸众生。老人一生奋斗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古人,其实他终生拼搏的对象是他自己,不断地扩展并改变自己,同时也不急于求成,用一种不怕慢只怕站的方法,细水长流地升华着自己。他的温和慈祥和一种南方人的清秀,构成他绘画的品格。其人可亲,其画也可亲。他不停地既突破自己又积累着风格。中国画恰好是非常需要时间来造就的一门艺术。生活是一个炉子,绘画是黄金,这个冶炼黄金的燃料就是岁月。

1.尤无曲 黛色白云隔68cm×45cm1987

南通是老人一生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老人是这个城市百年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人,一个参与者。在他外出游学十几个春秋后,南通又为他敞开了怀抱,使他回到这里,并给他以安宁。这个安宁中并不是没有辛酸的。因为几十年来,尤其是“文革”十年,中华民族所承载的痛苦,不是文字可以写得完、语言可以说得清的。只有亲自感受到的人,才能够体会到那种滋味。因此,老人表面的安宁和悠闲,一种自我安慰和安慰别人的善良,都不能够掩盖他对那一段日子惨重的回忆。虽然他在“文革”的遭遇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时代的火焰没有烧着他,但他作为一个烤火人,随时有掉下火坑的危险,那种痛苦也不是今天年轻人可以体悟得到的。老人的画,画得越宁静越美,越表示着老人的与世无争以及他个人寻求良心安宁的一个漫长而又亲切的一个独白式的话题。他借黄山来表达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他的松树在狂风的吹拂下保持了伟岸人格,是老人很向往的东西。黄山云的美就在于无常。而老人顺从自然,在一张纸上泼满了墨水,根据墨水的流向加以塑造,使比绘画更自然的东西出现在他的作品里。由于长期临摹古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他接受了大自然母亲的安抚,黄山的乳汁,对于这个白发的儿子来说,像母亲一样在梦魂中再次孕育了他的艺术。黄山对他来讲就是泥土,就是国土,就是大众,就是父老,就是姐妹,就是乡土,是一种被提炼过的精神化石,松树就是他渴望身边要出现的英雄。虽然他老人家自己不以英雄自居,实际上经过这九十年的风霜能保持自己个性的人,就是我们崇敬的英雄。

老人在他的画里面做到了淡墨的透明,在透明中保留了厚度,浓墨也充满着亮光,这个亮光里面又保存了浓墨的厚重。在对立统一中间,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的作品里,山水是流动的,画家笔下对表现对象的爱也是流动的,填满了画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间。老人是一个亲切的长者,随着时代的前进,老人的名声广为人知。老人并不看重这些,他在他的小巷中做他的盆景,画他的画,用他那微笑的眼睛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中年人变老,看着城市变新,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艺术。

到了这么大年纪,还在想尽办法更新自己的艺术,这应该说是在文化史上也极其罕见的。艺术一面是青春的思维,另一面又需要岁月的灌溉。像黄宾虹就是靠长时间的耕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绘画画来画去,画到底还是修养。而无曲老人身上所体现的修养,就是五四时期年轻人那种朝气,不因岁月的逝去而磨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历尽沧桑仍然保持童心的一个很可敬仰的典范。

老人的这种不甘于停止的精神是我们后辈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该去做的。如果这一点精神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变成大多数人的实践,中国的近代化应该会加快速度,中国的文化和道德将以自己独特的面目让世界惊叹。

老人对人生的感受,那种坚韧不拔、近乎沉默的理解也是我们所万万不及的。他给我们的东西已不仅仅是艺术。老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老人的画用笔写他自己的心,当线条和他自己默默一致的时候,他画出了极有灵气的好作品。老人把绘画看作是自己趣味和生活思想情感完全一致的产物。他制作并养育盆景,因此他画的一些植物里面,常常饱含着露水,他的梅花有一种在寒风中间被冻得几乎僵硬但仍保留着风骨的神韵。他善于根据绘画的素材来寻找参照物,比如画比较黑的山水时候,他很尊重龚半千的一些笔法。但是这些笔法里面也加入他个人的变化,不是简单地在重复古人。他的用笔一些碎的点子里面可以看到石谿的影响,那些点子实际上都是一个微型的小圆圈,圆被消化在点里。在他所画的一些松树的细枝上,虽然是线,因为短所以也还有点的意思。这些树枝就代表着一种隐约的感觉,好像乐谱上的音符一样很有活力,而且是一些小的精灵从钢琴家的手指下面,从琴键底下飞出来,一个一个拍着翅膀围绕着我们旋转。那就是老人画的松树和松枝。

无曲老人用笔灵巧中间有浑厚。浑是很难达到的意境,所以杜甫说“篇终接浑茫”,这是杜甫理想的诗,也是老人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因为浑就必然厚,老人把他画的美学基点是放在浑厚上的。即使画一株很小的草,从起笔到落笔,不论是中锋侧锋,随着风向摇曳,都有些厚度,这是老人比后辈高出一筹的地方。老人的山除了再现客体之外,黄山诸峰尤其是始信峰和天都峰这一带,是他很喜欢并仔细观察过的。这些山都比较灵动,也就是他本人灵气的一种显现。老人画的山很高峻,但是不像一个很骄傲的人那样,离我们很远。即使很远的一个远山的剪影,也使我们觉得亲切,好像是我们一个有学问的长辈,除了学问的庄严之外,还有容易亲近的那种和蔼的成分。这就是尤家的山。他的山用石涛的说法,努力做到动之以旋,山在云彩的流动中间,让我们眼睛产生一种幻觉,似乎并不是云在流,而是山在动,山是不动的,因为我们心动了,我们的眼动了,画家的笔动了,因此也产生了动感,给山以旋律。甚至在背阴的地方,阴影感躲在云彩的背后,老人也能很真实地把它透视出来。老人用笔方圆随意,晚年因写书谱,在他的字的里面输入了一些晋唐的气息,藏锋多而侧锋少,显出人的一种敦厚感,和他的人的体形完全是一致的。他的字浑中有秀,这个秀是他个人性格的表示,浑和秀统一在他的字和画中间,比较自由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老人很少画人物,但是个别的点景人物通过背景通过侧影,都能够比较传神,画出那些小人的时代感、重量感和一种文化感。

2.尤无曲 斜风细雨入剑门66.5cm×41.5cm1985

3.尤无曲 随思点洒积黄山69.5cm×34cm1998

4.尤无曲 夏山流泉图68.5cm×34cm1996

在很长岁月里,由于他年事已高,又是从新中国成立前那个社会走过来,改革开放之初,他的余悸仍在微笑的后面折磨着他。这些年安全感增加了,社会对他的崇敬增加了,因此这根弦他放松了。他的画越来越明亮,画室叫“光朗堂”,他希望他的光明照耀着他的人,照耀着他的心,也照耀着他的画。朗润是老人绘画一个很高的品格,因为他用的是磨的墨,特别鲜活,在墨韵里涌动着、祥舞着老人一些微妙的感觉。有些是有意达到的,有些是即兴效果,无意产生,难以重复。这两种状态统一在老人的画里面,好像有时候是前者为主旋律,后者有意去伴奏。有时颠倒过来。如果想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那样分析,他可以说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老人终生追求的,认为人最重要的还是品德上的自我完成。绘画是他表现理想世界和追求人格的一种手段,并且用自己创造的美播种在人心灵,给人带来一种快乐。于是慈祥的父爱,从他画里面喷射出来,走进千家百户,所以这位世纪老人受人尊敬。

老年人画出青春气息和年轻人做到老成一样难,而无曲老人的画有年轻人的青春气息,但主导的还是老年人的冲淡和智慧。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因为聪明好像是浮在一碗水上面的油,人人都看得见的,而智慧是受过很多磨难、预见到一些事物的发展,能够把心里的各种局限减少到最低限度,顺着人生规律,很平淡地走完一生。这种智慧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不读书做不到,光读书也做不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都受到时光的鞭策走向生命的高峰与终点。老人的祥和,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侧面。祥和不是简单地美化装饰什么,而是一种对所有的人一种祝福,希望自己过得宁静,也愿意别人平安。这就是老人画中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

5.尤无曲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陈半丁题,尤无曲画)92cm×40.5cm1941

6.尤无曲 独坐何须人问讯59cm×25.4cm1942

老人每天以半天的时间来练字,这是和传统非常亲近的一种艺术。绘画就是在线条和墨块里面暗藏着的一种秘密电码,电码只有懂画的人才能翻译出来。没有书法的功夫,线条本身没有含金量,电报就发不出去,一千年后的人就无法把它翻译出来。所以,书画的线条不仅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也是一种心灵符号的再现。老人练的这门功夫,到现在还没结束。他渴望同千年后的人对话,他的线条里面有丰富的情感。

7.尤无曲 结庐在人境(同顾永惍合作,尤其伟题)88cm×33cm1933

无曲老人不断深入古人,又努力地走出古人。他有的时候走不动,他想找一根拐杖。那拐杖是他自己的笔,他画画就是拄着一根精神的拐杖在不停地爬山,放下这根拐杖,走起来太吃力。仅仅描摹古人会食古不化。老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他养育盆景,亲近自然,几度上黄山,不停地观察植物,观察人的表情,他把人的表情移植到花卉山川上。老人的绘画代表了一个漫长而又寂寞的路,这每一天都在考验着画家的耐心和毅力,你能不能坚持下去?尤老的回答是坚定的,近百年来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在走着,他代表了我们民族可贵的一种坚韧性,也是鲁迅所提倡的韧。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体现在老人的绘画里面,老人的线条是书法的线条,他有很高的弹性,可以说像琴弦一样能够发出悦耳的声音。老人写的花卉,那些盆景画虽小,但天地很宽。他把自己化作一蚂蚁,把盆景都看成是跟山一样高,跟江一样长,然后从里面走出来,坐在对面,成为这些盆景的父亲、盆景的祖父,来一笔一笔地画它。画是一个亲身走过那条路的过来人的作品,而不是旁观者。没有参与,站在旁边说三道四的人是做不到的。

无曲老人有很多画论,也有一些题画诗,在里面除了表达百折不挠的坚韧和恬静的心态,不断地开掘自己的道路之外,也说了许多向往。老人的绘画用黄宾虹的一句话说:“明一而现万千。”老人是得到了黄老的真传,他的笔很柔韧,像水一样,他的阳刚正气是通过一种很温柔的情感来体现的,阴柔的情怀和阳刚的对立统一起来构成了老人的艺术。因此老人的艺术是内敛的、稳健的,不张扬。他没有剑拔弩张,而是用一种和风细雨和我们交谈,我们读他的画就走进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老人的用水在当代很高明,水能够滋润万物,朗和润的结合就是老人的画中一个很高的境界。

无曲老人画了九十多年的画,该是金婚?该是钻石婚?艺术的爱比恋爱境界更高。没有了恋爱,人类不能繁衍;没有对艺术的爱,人格就要被矮化,他的道德身高和知识体重都要发生问题。世界上如此敬业的人,一千万人中未必有一个,而老人是一个敬业的模范。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绘画
绘画连连看
1970年代后 “癫狂”的绘画与自我救赎
超级写实绘画
绘画的留白
绘画
绘画班的困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