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讨

2017-04-15陆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34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互联网

陆黎

摘要:“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即在全新领域中,互联网有效结合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态。该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思路,从教师、学生、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64-02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理念的是马化腾,他在2013年11月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首次提到了“互联网+”,互联网+一个传统行业,就代表着一种能力,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的选择,人们对传统的“教与 学”模式早已感觉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互联网+教育”的结合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体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该课程既衔接了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又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程度也日渐增强,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结合“互联网+教育”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能更高效地、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认为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行为特点再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1“互聯网+教育”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而是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系统[1]。“互联网+教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师面临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仍有大多数本科院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主动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应冷淡,师生之间没有互相交流与合作。而互联网的资源丰富,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通过手机,学生可查找信息,模仿学习,对于疑难问题也可迎刃而解。另外,网络上的视频丰富,动画效果精彩,让教师的传统课堂面临新的挑战[2]。

1.2 学生面临学习能力的挑战

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引导学生重复练习,学生面对复杂度不高,知识量相对固定教学模式也会觉得挑战度不够。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依赖,不管学习还是生活中,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网络,失去了认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不想联系前后知识,而是首先想到“百度”,最后导致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深,记忆不牢。长期的影响下,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减退。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化主观能动性,推广研究型学习,真正实施自主学习。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途径

2.1更新教学理念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确定及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案例,不能千篇一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具备反思意识。通过对日常教学行为不断的反思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重视起来。所以说,作为教师,应具备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新的教育需求。

2.2转变学习方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是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比较大,学习方式从引导型学习转变为自觉型学习,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坚持和定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过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演变为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的过程,压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流失,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就目前高校而言,必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设定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目标,这一举措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管理,设定好固定的学习区域和时间,清除学习障碍,养成并巩固学习习惯。

第二,强化合作互助式学习,可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利用网络建立讨论组、参加学习论坛及学校社团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实施可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及增强。

第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如学习资源的获取和鉴别,学习工具的运用,学习计划地制订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提高,增强自主学习的效果。

2.3运用“互联网+”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提升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能流于形式。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利用思科网络学院中的ITE(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sentials)课程提供的资源,学生可以观看视频,硬件组装操作实例,并可以在线完成相应的作业,既能学到知识技能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手机QQ、微信),及时地对学生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进行点拨指导,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更多地提供服务,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3]。

2.4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传统期末考试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与考核已不适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对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同样的重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的对待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因此,应关注“互联网+教育”下的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而如何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合进去,达到客观、公正、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是我们要努力探索和研究的。笔者认为,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现教考分离的手段是比较理想的,教师既不能因为考核而教学,也不能因为教学而考核,而考核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从多方位、多层次进行综合考评[4]。

鉴于此,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结合“互联网+教育”开发组建在线考试系统,用在线考核系统来取代传统的纸质考试形式;还可以参考思科网络学院ITE平台中每章的测试质量和期末考试质量来权衡考试结果。在这两种方式下,都是系统自动进行成绩评定,这样会在提高教师评阅试卷效率的同时保证试卷评阅的公正性。

3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嵌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的特性,将这些教学改革思想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毛凌琳,罗杰思.“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6(8):173-174.

[2] 刘贵如.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8).

[3] 黄丽英.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J]. 时代金融, 2016(5).

[4] 唐坤剑.“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亚太教育,2016(1):101.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互联网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