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类专业浮雕教学改革
2017-04-15杨广杰
杨广杰
摘要:浮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其兼具叙事性和装饰性的艺术特点,无论在上古时期抑或是文明时代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价值与无法取代的地位。延续至今,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高校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阵地,雕塑(浮雕)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与推广乃至服务于社会,担当着艰巨的任务。笔者作为高校教师,借多年从教经验,试探寻高校设计类专业浮雕课程开设如何延续传统,衔接市场,做到放眼未来,由此探讨浮雕在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层面的改革。
关键词:浮雕;教学;改革
雕塑(浮雕)作为一门古老的视觉艺术形式,从诞生伊始就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功用,纵观中西方的雕塑史都是如此。早在中国夏、商、周、时期,西方的两河流域,以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浮雕)都是以服务于当时祭祀活动进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雕塑的社会祭祀性开始向叙事性,装饰性进行转变。例如安徽的木雕、石雕艺术,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雕塑艺术。早期浮雕艺术多作为建筑艺术的附庸品,当下浮雕艺术虽继承早期形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发展。如果说奴隶社会浮雕艺术更多地以陪葬品、祭祀用途出现;封建社会作为上层社会把玩、欣赏的工具,沿袭至今,其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地位却是得到极大的提升。
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高校在开设雕塑课程的把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设计类专业开设浮雕课程从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前行的步伐,同时在丰富各专业前提下做到与各设计专业的重点相契合。如产品设计专业,在具体的课程开设方面,结合产品特长与专业要求,写实性浮雕创作必不可少。这在训练学生三维造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与意义无疑于建构立体模型;环境艺术专业方向的浮雕课程安排除了能够还原真实的三维构造外,还应重视透视变化,虽然浮雕作为雕塑的一个部分,其透视变化不及圆雕群像的严谨把握,然能够在见方的布局内做到虚实相映则更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对于数媒专业,考虑到专业特殊性,浮雕课程的安排除了能够还原浑厚的三维立体效果,重点则应放在组合物体的个性特色上,为之后能够设计出动画角色人物做一定的准备与铺陈;视觉传达专业,考虑到学生之后的专业方向多为二维的垂直界面,浮雕课程设计上则更能够彰示其装饰性与抽象性。综述,浮雕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作为独立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高校设计类学科开设浮雕课程是借浮雕形式訓练学生专业素养,下文将依次从教学理念,内容及方式上一一阐述。
一、教学理念改革
同一门课程在专业院校和非专业院校的教学目的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浮雕课程在专业美术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审美鉴赏和创作能力的雕塑家(艺术家)。而综合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设计师。雕塑家的作品更加注重于其作品本身的欣赏性,艺术性。而设计师的作品是在注重于工程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作品的艺术性,所以从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本质来看两者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是有着本质的差异,设计类专业雕塑课教学设置要更加侧重于实用性以及容易上手的可操作性。
基本要求:熟悉雕塑的制作流程,掌握雕塑成型和装饰工艺,通过对技法的学习与认识和对各种材料属性的研究,培养和掌握在实践当中完成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多了解国内外雕塑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现代雕塑的产生和发展,紧跟时代步伐研究最新的材料学在艺术雕塑领域的运用和发展,以提高学生审美的时代性。并通过对雕塑浮雕方面的讲解及辅导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为走入社会做铺垫。
二、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熟悉和了解浮雕的发展历史以及艺术特点,增加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同时对雕塑创作各阶段的步骤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为之后的创作奠定基础。针对设计类专业学生接触雕塑时间短、基础弱,由于设计思维活跃的特点,在教学的具体内容上改变专业美术学院浮雕课以人物写生为题材的方式,而延伸学生在一年级时所学的平面构成等相关课程中点线面装饰纹样的方式转化为浮雕形式的教学,使其脱离原有浮雕写实叙事性的风貌而走向装饰性与设计性,这样可最大程度上做到扬长避短,使一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调动积极性而进行创作。其次在雕塑材料上进行拓展性训练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泥,石膏,木等为媒介的一个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了解各种材质的特性、特征、表现力以及各种材质媒介之间置换后产生的审美趣味,并且在以后的创作设计中能把这种趣味最终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或者是产品中,从而达到实用性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改革
根据笔者多年担任设计类专业的雕塑课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学生在观察方式上还只是停留在二维的观察方式上,或者说是还停留在只观察物体的长宽,意即“面”的意识概念上。而雕塑无论是浮雕还是圆雕其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长、宽、高的问题,从而建立“体”的意识。由此,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察方式(由二维观察转变为三维观察方式)的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泥塑的训练开始,专业类美术学院同样也是以泥料作为雕塑入门训练的一个媒介。首先泥这一材料廉价、随处可得,其次泥的可塑性较强,可随意增减、体量过大容易减掉,体量过小又能再次加大,同时在塑造物体时用肉眼观察不清楚的情况下直接可以用手去感受对象表面起伏的体积变化后对比泥塑作品寻找正确的体面关系,从而培养正确的三维观察方式。这种观察方式的形成同时又不是靠一门课的时间能养成,而是需要相当体量的实践时间去完成的,做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雕塑(浮雕)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纵观目前国内大部分设计类高校在主干学科之外的学科学时安排的都相对较少,这样就无法很好的适应学科的需求。那么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向来进行改革,完成学科需要。
(一)课堂教学法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讲解优秀的传统浮雕雕塑作品,现代装饰性浮雕,以及一些教师参与的社会项目,结合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构图、透视、创意、技法等讲解。使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雕塑的基础成型技法,艺术风格等特点。同时鼓励学生从平面装饰和材料学语言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创作,如何与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一定审美趣味同时又兼具实用性的设计作品和产品。从而提高学生对雕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师徒教学法
雕塑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内上手,甚至参与到一些社会的实践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大班制、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雕塑学科的教学需求。为此需要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做到一对一的进行示范、演示、讲解。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技术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快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讲解技法等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雕塑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环环相扣,少了其中一部都将注定失败,这种要求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逐个解决演示出来。
(三)产学研教学法
在当代,雕塑是一个和市场接轨非常紧密的行业,一件雕塑作品的好坏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阅,市场能够促进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开发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会项目进行教学项目化,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去雕塑公司观摩整个雕塑工程的制作过程,形象直观的了解整个产品的制作流程,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时间比较少的尴尬境地,更好的激励学生把课堂中的知识消化和吸收,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之后进入社会积累更多的阅历。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浮雕艺术发展的梳理与对各设计专业浮雕课程设置的设想,使浮雕这一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为综合院校设计类学科所用,提供了一些操之可行的办法。对于设计专业而言,浮雕课程的设置应该将重心调整到各设计专业的侧重之中,唯有这样,课程设置才有据可循,能够在新的时期下,新的时代中发挥作用与价值,以上关乎浮雕课程的一些粗浅看法是笔者近年从教高校的浅薄看法,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践行为高校教学事业尽自身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浩.高校非雕塑美术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