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两国关于色彩的象征性

2017-04-15刘馨苑

大观 2016年12期
关键词:白色红色

刘馨苑

摘要: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自古以来便从未间断过文化交流。从礼仪文化、服装饰品,到衣食住行、建筑制造,中國与日本虽然秉承了同一文化根源,但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及思维引导下,却发展出十分迥异的文化特色。在此其中,单就色彩文化的发展来看,中国与日本在色彩象征性的认知上存在着大相径庭的理解。对此,本文为探究不同地域下文化思维体系的差异对色彩认知的异同,选择极具代表性的“白”与“红”二色,探究其在中日文化体系中象征性的差异,以此来说明同一文化根源发展下,地域不同造就的思想意识差异。

关键词:色彩象征;红色;白色;意蕴解读

色彩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能力,其丰富了人类的世界,推动了人类的审美发展,同时也承载了人类的意识思想。据生物学家调查了解,人类肉眼可识别的色彩范围大概在50万至100万色之间。而这其中,真正被人类命名并赋予特定意蕴的色彩十分有限。不过,即使赋予色彩不同的意蕴与内涵,这种人类主观意识上的唯心行为也并非世界通理,就文化差异与文化特点进行研究便可发现,不同地域在文化发展的差异下其对色彩赋予的意蕴也有所不同。对此,为充分探究地域文化差异对色彩认知与意蕴附加的实际影响,本文选择极具代表性的“白”与“红”二色,以文化关系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中日两国为研究对象,探究二色与中日两国中的意蕴象征,以此来说明不同地域下赋予色彩的意蕴存在着怎样本质性的差异。

一、中国色彩象征性解读——以“白”与“红”为例

在中国,色彩的象征特性由来已久,人们利用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度来赋予色彩别具一格的意蕴,甚至借助其来划分等级制度。而这其中,中国思维体系下对“白”与“红”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具体来说二者的象征意义大体如下:

(一)中国“白”的象征意义

在原始的基础社会中,白色在中国人的眼中有“纯洁无暇”之意,其往往描绘人性的善良与正义。在屈原所著《九章·怀沙》中便有这样一句话“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这其中的白便代指正气、美好与光明。此外,翻阅成语字典中关于白的词语,诸如白皙、白嫩等都是用来形容女性较好容颜与美丽肌肤的词语,人们对“白”的理解还原于其色彩的纯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白色在中国象征意识形态中却不简单仅存在美好的一面。其实,了解现代中国人思维体系构成不难发现,在如今的社会中,白色虽然仍然存在美好的代指,但更多的时间里其是属于忌讳性色彩。例如,虽然现代人婚礼中会着白婚纱进行典礼仪式,但更为传统的结婚典礼上白色是极为忌讳的颜色。相对的,在葬礼之上,白色则是主要的祭奠颜色,披麻戴孝需要捆扎白麻布,头戴白麻帽,并将葬礼代称为“白事”。此外,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接引死亡的使者便是身穿黑袍与白袍,被人称为“黑白无常”的二鬼。由此可见,白色在中国人的眼中与死亡是不可分割的。其实,形成中国人如此观念的原因不难分析,在封建统治时期,人们经历战争与瘟疫的几率十分高,在面对死去亲人失去血色,惨白冰冷的尸体时,白色便成为了死亡、无生命的象征。此外,白色在古代色彩阶级地位中属于平民的色彩,因此很多代指性词语都与白色有关,例如“白丁”、“白衣”等均是指代平民及没有功名者。总体来说,在中国的思维体系中,白色意蕴象征较为沉重,偏向于指代平民或忌讳性事宜。

(二)中国“红”的象征意义

相较于白色,“红”在中国人的生命中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对此,率先认知红色能促使人联想的事物,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火焰与鲜血,这些在普通人的意识中并不全然是积极美好的画面,但对中国人而言,“红”却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是诠释着国家意蕴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便根深蒂固,“赤炎如火”成为尊贵而强悍的象征,其成为了炎帝部族的图腾,延续千年,融汇在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因此,古时候凡逢迎婚嫁娶,无论是嫁女儿的一方,还是娶媳妇的一方,都会以红色装点家饰,并于婚房中明红烛至天亮,以此寓意日子红红火火,长长久久。相对的,每逢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点灯笼,以红色的喜庆迹象来祛除邪祟鬼魅。当然,中国人喜欢红色不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其在词汇编造时也下足了功夫,因此,无论是祝福生意“红火”,还是形容女子“红颜”都是极为积极正面的词语,其中充满了赞美与期盼之一,亦如中国人亲切友善的性情。

此外,红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富贵吉祥的代名词,杜甫于诗中所云的“朱门酒肉臭”便借由“朱门”代指富贵人家,由此也可明晰“红”在古代色彩象征上的地位与价值。此外,“红”在中国人心目中也具备忠义、忠诚之意,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其诗中便留有“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其中丹心即“红心”,文天祥以“红心”明志,表达其不屈忠义之情。之后,随着帝制被推翻,中国共产党带领国民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中央政府为领导的新领导集团亦称呼自身为红色政权,其继承了中国千年文化传承下对“红”的认知,以光明、伟大、忠诚及热忱为代表,展现着中国人对“红”的无尽热爱。

二、日本色彩象征性解读——以“白”与“红”为例

在了解了中国在色彩象征上对“白”与“红”的认知后,再观日本于色彩象征上对“白”与“红”的理解,其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内容:

(一)日本“白”的象征意义

中国与日本文化一脉相承,在某些事物的基础认知上自然拥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日本的文化体系中,“白”是至高无上的,纯洁无暇的象征。然而,与中国对“白”的忌讳不同,日本原生于岛屿之上,其一切皆有自然所赐,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促使日本传统思想以“月雪花”为基础内核,因此看待生死较为豁达,对“白”的钟爱也源于自然。以此为基础,日本的国旗底色以白为基础,正如其以“日升之地”命名国家一样,日本将红日映于白昼之上便形成了自己国家的标志。

基于对白的憧憬与喜爱,日本人在很多地方均利用“白”来代指尊贵。其中,形容优秀的人才以“白眉”代指,而胜利的符号的以“白星”标识,甚至在结婚典礼上,新娘所着之服也被称为“白无垢”。不仅如此,日本人对“白”的喜爱犹如中国人对“红”的执着一般,无论是供奉神明的器物、亦或是侍奉神明的神职人员,其均要纯洁无暇,均要为“白色”。对此,进一步了解日本的信仰体系后不难看出,日本对于白色的喜爱异常执着,为神明修缮的房屋需以白砂铺就“神路”;奈良时期甚至将白色定位天子的专有服饰色彩;武士们为表明拥有崇高的武士精神,也经常着白色基调的服饰;而日本女性则会在脸上涂上厚厚的白粉来表现美丽,这种化妆方式于现代的歌舞伎表演中仍然沿用。

总体来说,在日本,同样被视为“纯洁”象征的“白”深深地受到了日本人的喜爱,他们崇尚“白”的高洁,欣赏“白”的美丽,并将“白”神话与内涵化后融入到自己民族的生活体系之中。

(二)日本“红”的象征意义

相较于日本对“白”象征意义的理解,日本在“红”的象征理解上与中国对“白”的矛盾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日本,对于红色拥有忌讳及崇尚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其中,《古事记》中认定“红色是带来死亡的色彩”,因此在中国文化流入日本之前,日本将红色视为禁忌,严谨在住宅、神社及宫廷中进行装饰。

然而,在中国文化流入日本之后,由于中国对红色狂热信仰感染了日本,促使日本对于红色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在日本对“红”的认知转变中,红色被赋予了神圣之力,可消除祸患,保佑人们平安。自此,士兵在出征打仗之时必将系上红色腰带;渔民在出海打渔之前,也要涂红土并着红内衣。后来,红色逐步被日本重视,甚至出现了“红色治疗”这类医治病人的方法,让生有疾病的人穿着红衣,并在室内挂上红帐,吃红豆饭以此来祛除病患。到了平安时期,红色更加收到国家的重视,受中国影响,天皇的玉玺开始启用朱印,而平安时期兴起的阴阳术中,巫女的着装也以白褂红裙为主。

不过,后来右大臣菅原道因财政原因停止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国,来自中国的思想与意识对日本思维的影响逐渐减弱,由中国带动起的红色崇拜也日渐沉淀,不再以流行姿态出现。然而,即使如此,日本对“红”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灾祸禁忌印象。因此,在数个世纪之后,日本本土中诸多的神社、庙宇也不再忌讳红色装饰,直至如今,伏见稻荷神社中的千鸟居仍以其朱色长廊的姿态迎接着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而以“红白”为名的歌会也一直时日本人守岁跨年时必然观看的节目。

三、中日两国色彩象征性认知形成研究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文化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其在色彩理解与诠释上却拥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其中,单以“白”与“红”而论,两国人民对“白”与“红”的理解变有迥异的差别。对此,深入了解中日两国在色彩象征性认知上的形成过程,二者对色彩认知的机理相似性与感官差异性决定了“白”与“红”诠释象征性的差异。因此,本文比较中日两国色彩象征性认知的特点,就其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研究,总结内容如下:

其一,中日两国色彩象征性的机理相似性。分析“白”与“红”色彩象征性的特点后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在确定自身对“白”与“红”的理解上其构成机理十分相似,均源自于人心的感悟与思想。其中,针对“白”,中日两国都能感受其“纯洁”与“无暇”,因此对“白”的机理认知基本相同。相对的,两国人对“红”的认知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热烈”、“鲜红”是两个国家对“红”的共同认知,在这一点上两国都没有任何异议。由此可见,对色彩的最初认知取决于机理上的感受,第一时间的印象在人类意识中拥有共性,是所有生物体面对同一色彩后产生的共同意识。

其二,中日两国色彩象征性的感官差异性。人类对色彩的认知在机理驱使下形成相似性的基础上,其感官上的差异认知则促使同一机理认知产生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在日本人心中,最初的“红”虽然是“热烈”且“鲜红”的,但它与毁灭自然的火,人类流失的鲜血一样预示着不详;相对的,中国在理解“白”的时候也拥有同样的感官解读,其认可并肯定了白的“纯洁无暇”,但同时也解读出生命流失后的惨白与冰冷,因此,在中国“白”即使再“无暇”也无法获得人类的崇拜。由此可见,相较于机理相似性认知的觉醒,感官差异性的解读决定了人类赋予色彩的意蕴差异,其虽然可受到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其原本阐释的是人心最为真实的思想与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上隶属于同一脉,但其在具体发展中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特征。单就色彩象征性的解读上就各有不同,更何况其他的文化礼仪、思维认知。不过,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磨合交流日渐加剧,从日本对“红”的态度转变便可明晰,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色彩诠释意蕴虽不会脱离其基本意向,但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必将有所改变,以此来配合世界发展趋势,配合文化交融现状。

【参考文献】

[1]罗俊超.白色と红色から見た中日の伝統文化相違——高貴の観念を中心として[J].科技视界,2015(13):186-187.

[2]山田奈々.中日文化の色彩観——色の意味をめぐる議論を象徴する[J].一番日本语,2016(01):113-118.

[3]铁军.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06).

[4]林明怀,陈明辉.从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看中日色彩文化——以红白为中心[J].海外英语,2016(01):181-182.

[5]陶魏青.中日基本颜色词的异同分析——以“红”、“白”为中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69-171.

[6]李佳桥.中日基本色彩词的对比分析——以红、白、黑为中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5(08):127.

[7]季庆芝.中日色彩文化含义的比较——以“红、白、青”为中心[J].科技信息,2015(18):164-166.

[8]刘容.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04):18-20.

[9]张悦.中日色彩词语语义对比初探——以“黑”、“白”为中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380-381.

[10]王保田,李健雄.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中日色彩语码考察研究——以紫色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82-87.

[11]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6-50.

[12]郝祥满.中日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为中心[J].日本問题研究,2015(01):154-160.

[13]田少煦,徐丽君.中日色彩文化比较:基于民族心理的色彩意象[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13-18.

[14]马辉.中日色彩词的象征意义及中日民族性格的对比——以“红、黄、白、青、黑”为中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36-137.

[15]罗玉玲.关于中日文化中的色彩观—围绕色彩象征意义的探讨[J].社会科学论坛,2016(09):54-63.

猜你喜欢

白色红色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的
追忆红色浪漫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
黑白颠倒的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