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习俗研究

2017-04-15金艳娥

大观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回族

摘要:嵩明老猴街回族作为嵩明众多回族村落的一支,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自有其永葆的生命力。而嵩明老猴街回族的丧葬习俗在伊斯兰教法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形成其独有的丧葬习俗。通过对老猴街回族村民丧葬习俗的调查研究,加深对回族丧葬习俗的了解,挖掘深层的文化意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关键词: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习俗

嵩明属于昆明的一个县,包括多个回、汉村镇,老猴街回族村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猴街回族丧葬习俗不断演进和发展。丧葬习俗中既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同时也受到周边汉族村落的影响。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大致相同,而又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丧葬礼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老猴街回民对其也是相当的重视。从具体的丧葬习俗中,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老猴街回民的信仰寄托,对死亡淡然而又不失庄重的态度,节俭的生活作风以及平等、一视同仁的道德观念。

一、嵩明老猴街村回族

嵩明老猴街村是一个回族、汉族杂居的村落。其中汉族仍占主要部分,回族作为一个小群体,仍然存活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下文将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老猴街回族的生存状况。

(一)自然生态环境

老猴街村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牛栏江镇,位于牛栏江镇东边,位于320国道线旁,交通便利,位于北纬25°05~25°28、东经102°40~103°20。

气候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混合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节干湿分明,光照充足。海拔高度为2003.9米,平均年降水量929.6毫米,6~7月为雨季,年平均温度在13~14摄氏度之间。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其中大棚蔬菜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耕地总面积3773亩,其中水田1980亩,旱地1793亩。老猴街村民大部分家庭都在饲养牛、羊两种牲畜,主要食用肉类也是牛羊肉,大部分自产自食。也有少部分家庭饲养马,方便农业运输,但一般不食用,同时兼养鸡、鸭、鹅等家禽。

(二)社会生态环境

老猴街村辖清真寺一村、清真寺二村、玉皇阁、上节、中节、下节村六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86户,人口4905人,其中回族294户,1390人,多为金姓、马姓、撒姓。

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为主。近几年随着大棚蔬菜产业的迁入,租赁土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村民就业。大多数家庭建造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村落中安装了路灯,建起了公共厕所,垃圾集中摆放处,全民健身娱乐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道路为水泥路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嵩明县有多个回族村落,呈分散状态,并与汉族混居。男女到了婚嫁年龄,一般就会选择周边回族村落适龄男女婚嫁,少数人也会外嫁汉族,几个回族村落互相通婚,关系密切。

(三)精神文化環境

“回族是以伊斯兰宗教认同为前提、以中国人观念为认同基础的族群集体概念”[1]老猴街清真寺一村、二村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对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村中有清真寺1所,位于村子中心处,也是老猴街回民生活居民点的中心。同时清真寺也是讲经、礼拜,穆斯林重大节日聚餐的场所。清真寺内各种宗教活动由管寺(管理清真寺职务)和阿訇负责。

“‘元典是指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作用的书籍。文化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2]《古兰经》就是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是我们精神的寄托,为人处事的准则,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

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也叫“清真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为伊斯兰教六大信条,基本功课是“五功——念礼斋课朝”。《古兰经》说:“行善者,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且确信后世。这等人,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3]

“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伦理道德关注人与安拉、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4]穆斯林相信前生后世,一切善恶都会得到最终判定,所以穆斯林大多严格恪守道德规范,努力行善,力争死后进入天堂,免受火刑的惩罚。伊斯兰教倡导积极地追求美好生活,坦荡面对死亡,珍惜过好每一天。

二、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礼仪

《古兰经》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5]人的生死是由真主前定安排的,人是无法改变的。伊斯兰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我们不应害怕死亡,要坦荡的面对死亡。死亡是现世世界的终结,更是来世的开始。深受伊斯兰教义的影响,虽然回族散居全国各地,但其丧葬习俗大致相同。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鲜明独特性。没有鞭炮,没有花圈,是一场端庄严肃的丧葬仪式。

(一)归真前

回族一般不说“死”字,而把死亡称为“归真”或“无常”。

在病人生命垂危时,要把他安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作为亲人,在病人身旁守候,并及时通知在远方的儿女和亲属,使亲人能够见到最后一面。而且在最后时刻,亲属或家人要把“清真言”提及给他,使他在明白的时候念出“清真言”,带着这句最高的言辞,归向真主,面向后世。随后要赶紧到清真寺里请阿訇做“讨白”(意为忏悔,悔罪),旨在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行,忏悔和反省自己的一生。留遗嘱,主要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施散以及对所欠债务的偿还,以求清清白白的离开人世。要“口唤”,即消除邻里乡亲、朋友之间的误会、隔阂,互相原谅,愉快的了结往事。期间禁止嬉笑打闹,更不能胡乱哭闹,要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安详离世。

(二)归真后

停“埋体”。当人归真后,阿訇给亡人暝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正其头,脱其衣服,不带一丝凡俗入土。亲人到清真寺借水床,幔帐,将尸体以仰卧姿势平放于水床上,头朝北,脚朝南,面稍向西(麦加圣城的方向),用白布盖住,用幔帐挡住,以防在清洗亡人的时候外面的人看到。清真寺用广播通知村民,谁归真,因何归真。村民得知消息后,奔走相告,不用邀请,都会自觉赶来帮忙,安慰亡人家属,为他们分忧解难,不计报酬,帮忙料理后事。也有“助丧”这一礼节,老猴街回民根据自己能力大小,或多或少给予一定经济上的帮助。一般情况下,早上去世下午埋葬,下午去世次日埋葬,一般不超过三天。所以,如果当天未能埋葬,还要“守夜”,一夜香烛不断,亡人亲属守至天明。

以上程序做好后,接下来就是清洗亡人,俗称“洗迈伊特”。给亡人清洗,男女有别。一般男人无常后由阿訇清洗,女人無常后由常年礼拜并熟悉丧葬习俗的妇人清洗。家人买好香水,卡凡,请村子里知名的,熟悉伊斯兰教丧葬礼节的老人剪“卡凡”和清洗身体,如果特殊情况没有人清洗的话,也可以由家人学着清洗。清洗亡人的人也要自己先洗“大净”,表现对亡人的尊重。用汤瓶壶(回族专用壶)乘洁净的清水给亡人做“大净”,从大小便污位处开始清洗,然后洗涤手、脸,漱口,呛鼻各三遍,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次序清洗全身,直到洗干净为止。清洗完之后,用三层白棉布包裹,以遮盖羞体,在白布上洒上香水,既能清香身体,还能防蚊虫。随后,由阿訇诵读《古兰经》,告诉人们不要害怕死亡,人最终都会走向这一步。

站拜,也叫“折那在”,主要是为了给亡人赎罪。把亡人放到经匣里,抬至清真寺,将经匣放到中间,头北脚南,阿訇和其他熟悉伊斯兰教义的礼拜人围绕而站。孝子手持白布包裹的赎金逐一传递给每一位站拜的人。每位参与者接过赎金,用阿语轻声说:“我已接受它,我再把他转赠给你。”顺时针传递一圈,逆时针再传递一圈,传递多少人就意味着赎金增加多少倍。然后由阿訇领头,并排站立。阿訇进行“瓦尔日”演讲,即劝解人们如何更好的生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和谐,又涉及信仰问题,伊斯兰教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生活方式,敬主爱人,劝解人们朝着善行而努力,珍惜每一天,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接“杜阿”,祈求饶恕罪恶,把天堂恩典赏赐于他,最后众人互说“色了目”,接“杜阿”,殡礼结束。

(三)埋葬亡人

殡礼结束后,将亡人抬往墓地掩埋。穆斯林一般情况下实行土葬,如遇在海上“归真”,也可进行水葬,但忌火葬,火葬被认为是最严酷的刑罚,只有安拉有权利使用火刑去惩罚恶人。过去要求妇女不能尾随,现在似乎也没什么特殊要求了。运送亡人一般不用车辆,以抬人为贵。全村没有事的老少都尾随着亡人一同到墓地,途中老少接力,争先恐后的抬经匣,穆斯林认为抬送经匣可以消除自己的罪恶,抬的过程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急,要平稳,不能惊扰亡人。运送过程中不允许放鞭炮,扔纸钱,也不打鼓奏乐,禁止家人哭叫打闹。抬至墓地,事先已经挖好了坟墓,而且老猴街回民有自己专门的墓地,坟墓朝向西方,麦加圣城的方向,洞口狭小,仅容一人通过,坑深2米,不要求修墓打碑,深挖深埋。虽对修墓打碑不作要求,但受汉族村镇的影响,老猴街许多回民也为亡人修起了墓碑,并在墓碑上刻下家庭族谱。随后将亡人从经匣取出埋葬,诵读《古兰经》章节,祈求凭借《古兰经》的尊贵饶恕亡人,接“杜阿”,把经匣抬回,尾随送行的人到亡人家中吃饭,吃完后众人互道“色了目”,整个丧礼结束。

(四)纪念亡人

自亡人去世之日起进行悼念活动,规模大小和纪念频率根据自身家庭情况而定,村人俗称“做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家中点上香,请村中常年做礼拜、熟悉做油香的老妇人下“特思米”炸油香,宰羊,请阿訇到家中念经,吃饭。吃过饭之后由阿訇带领家中男性成员“走坟”,到亡者坟前诵经祷告,意为请求真主搭救亡人,开天堂之门。到斋月,村人自发的组织起来为“把斋”的人做饭,一起进食之后才回到家中。斋月最后的头一天晚上到清真寺里“守底格勒”(守夜),据说这一晚亡人的灵魂会回来,如果家人做了这些,亡人就会安心地、吃饱喝足地离开。

三、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仪式特点

回族的丧葬仪式在整个丧葬系统中是比较特殊的,是丧葬系统中独特多彩的一支。其具体的丧葬习俗也与回民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处事方法密切相关。从这些具体的丧葬习俗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求土葬、速葬、薄葬、人人平等的特点。

(一)实行土葬

回族丧葬的主要形式是土葬。真主从土地上造化我们,同时我们也从土地上复活。土地被认为是与水一样纯洁的东西。穆斯林民众始终保持有“入土为安”这一说法。所以回族一直使用土葬,并一直持续至今。

虽然也有其他一些民族实行土葬,但回族的土葬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老猴街清真寺放有一个经匣,全村共用一个经匣,重复使用。所以经匣是不随亡人一同入葬的。把亡人抬至墓地,从经匣中取出埋葬,经匣带回清真寺,供下一个亡人使用。老猴街回民的坟坑内不作任何铺垫,不用木板支撑,也不用砖砌,认为最接近泥土才是最好的。清代穆斯林学者王岱舆在《正教真全》一书中的风水章中说:“不用棺椁,至理有二:一乃自然,二乃清净。自然者,缘人之本来乃土也,返本还原,复归于土,谓之自然;清净者,乃人之血肉葬于大地,遂可化而成土,若以不洁之水投于江海,即无不洁之味;若倾于其器中,其秽愈甚。较之此理,此非清洁乎。”[6]回民深挖深埋,不会过多的占用土地,土地可以循环利用,几年后人们可以继续在上面耕作。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是一种非常干净,环保,卫生的丧葬习俗。

(二)主张速葬

回族主张速葬。人“归真”后,尽快归土,才是对亡人最大的尊重。一般下葬时间不超过三日。笔者调查中的一户人家就是头天夜里老人“归真”,第二天就开始着手办理丧事,清真寺阿訇“晌礼”过后,做完那些仪式后,就抬亡人至墓地进行埋葬。如果尸体停太久,特别是在夏天这个炎热的季节,就会很容易腐烂,这被认为是对亡人的亵渎。如果在外地死亡,路途遥远,回到家乡需要的时间过长,就选择就地掩埋,没有要求亡人一定要和祖先埋葬在一起。

(三)主张从俭节约,薄葬

在丧葬过程中禁止大操大办,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更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人死后力求不为生者带来任何经济和生活负担。厚葬被认为是无意义的,这并不能使亡者后世的生活幸福一点。安拉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不是看他临终前带走的财富多少,而是看他的“伊玛尼”(信仰)的坚定和他所行的善功,而善功的大小也就是個人主命和社会主命的完成的程度。尸体会腐烂,但人的德行是不朽的。穆斯林追求“两世吉庆”,只有在今世例行善功,虔诚信仰,后世才能进入天堂。回民进行埋葬时,甚至连棺椁都不用。家属一般也只是头戴一顶白帽,不披麻戴孝,不送花圈,不放鞭炮,不奏哀乐。坟墓也不要求修碑打墓,也没有豪华的内饰。这些种种都体现了回族崇尚节俭,主张薄葬的特点。

(四)平等观念

在客观物质世界人或许是不平等的,但在真主面前我们穆斯林都是平等的。所有人丧葬习俗都是一致的,同样的三层白布,同样大小的墓坑,墓内也不用任何陪葬品,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安拉是造物主,是权威者,之所以让每一位穆斯林都成为其虔诚的信仰者,就是因为他始终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穆斯林,奖赏行善者,惩罚作恶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老猴街回族具体的丧葬习俗中,为我们展现了伊斯兰人民所秉承的宗教信仰,人生信条。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勤俭节约,团结互助,孝亲敬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丧葬习俗的调查研究,可以加深对回族丧葬习俗的了解,挖掘深层的文化意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老猴街回族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法要求,又结合当地具体风俗,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4]桂榕.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间教育文化圈研究——以云南回族为例[M].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2-13.

[2]协会秘书处.中国宗教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77.

[3][5]马坚.古兰经(译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07,33.

[6]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335.

作者简介:金艳娥(1994—),女,回族,云南昆明嵩明县人,大理大学文学院,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回族
管城回族区关工委开展线上交流会
Give Me A Candy
新时代回族文学创作要有担当与使命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回乡风情 精彩无限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