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重重的诗歌世界
2017-04-15黄黎茹
黄黎茹
作为语文教学范畴中的一个难点,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重难点的确定,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此众说纷纭,且教学有效性也很难体现,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一、在诗歌教学中,老师的“教”往往会有这些问题
1.教学过程简单,教学方式呆板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重点设计为:扫清字词障碍,翻译诗句,理解诗句大意。在教学中总是想法设法地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要说什么。教法单一且随意性较大,过于重视分析诗句。学习过程中少了赏析,没了感悟。这种重程式而轻感悟的教学忽视了诗歌本身极具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动机纯粹,缺乏个性解读
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有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把眼光局限于教材仅有的几首诗歌上。教师为考而教,动机纯粹,功利性强。还有一些教师用一己之见来取代学生的多元解读,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扼杀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做法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3.教学理念落后,创新能力缺乏
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理念的缺乏。诗歌教学需要发现,需要激情,更需要陶醉。有些教师虽然本身确实有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过于理性,缺少了教学诗歌的激情,缺少了诗的意境赏析和联想的训练。而教师本身如果古诗文底蕴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话,会使得诗歌教学的重难点难以真正落实,就更不必说辅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了。
二、学生“学”诗歌的现状
为了对现今的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以便更有效地改进诗歌教学, 笔者曾作了几份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诗歌学习的态度“无所谓”。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年代久远,理解有难度
古诗词距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学习难度较大,而且古诗词文字含义存在着不确定性,诗词意境极具含蓄意味。这些都需要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正当花季的学生生活经历尚浅,缺少必要的诗词储备,是很难理解古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情怀的。
2.閱读面窄,兴趣不够高
客观地讲,目前的诗词教学相比过去的教学有一定的改观:教师更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学生在作文时引用的古诗词篇目也在不断地增多……可是有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大多数的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阅读诗词作品还只是停留在粗糙、肤浅的程度。一个人若没有内在动机需求,而让他去做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是很难持久努力下去的。
3.动机单一,创新性不强
学习诗歌的主要目的是学会鉴赏美,更好地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上分析,大部分的学生阅读诗歌的目的很单一,那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考试中不出现诗歌阅读,那很多学生可能就不会去读古诗词,那更谈不上鉴赏和创造了。
诗歌是联想力和想象力结合的智慧成果,诗歌的世界迷雾重重,需要欣赏者立足于作品的文字,从内容出发,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咀嚼感受一段生活。这种感受和体验所凭借的是自己真实的人生经验,靠的是自身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欣赏者只有拥有这种生活联想还原能力,才可以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而要做到这点,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改变这些情况对一线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结合课堂现状,立足学生的学情,分析原因,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保有教学的热情,一定可以让学生进入宝山,拨开迷雾,获得宝藏。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通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2]彭玉光.古诗文审美想象与联想[M].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