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海派小说的文化透视
2017-04-15张圆圆
【摘要】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国被卷入了世界的舞台。上海在西方消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都市娱乐文化更加繁荣。本文通过海派小说谈起,从海派小说中去窥探上海娱乐文化产生的要素及其特点。它的产生在于地域性的优势、市民文化传统以及现代化文化的兴起;上海娱乐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于多元化、通俗化、商业化。上海娱乐文化之所以繁荣,市民一味追求消费,追求物质的享受,其实不过是为了掩饰惶恐内心的一片荒芜。
【关键词】海派文学;上海;娛乐文化;商业化
一、上海都市娱乐文化产生的基础
1、地域性优势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城市的建设融合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然具有现代性特点的思潮。
在矛盾的《子夜》当中,描写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在经济和现代工业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个现代工业文明中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上海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他用了一幅描写式的铺叙巨幅画卷展示了上海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大都市。茅盾对当时的上海做了这样的描述:围绕城市的工厂区烟囱林立,工场内充塞噪音与污浊空气,疲惫的工人连续操作十二小时,南京路国货市场景气繁荣,隐藏背后的是外国工业、金融资本和原料输入,外滩一带银行区构成了全国的金融枢纽,国家银行和公债市场的证券交易一片忙碌,跳舞场在展露纤腰粉腿,豪华电影院正开映欧美现代生活片,城市的时髦风气在向内地城镇蔓延、渗透。这就是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这块占据着如此优势的宝地,它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得到法国租界和日本租界的支持,使上海具有了较为完备的商埠形态和洋场特征,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所谓的“十里洋场”。
2、市民社会传统
李欧梵先生在《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中指出:“事实上,现代都市生活的绝大多数设施在19世纪就开始传入租界了:银行于1848年传入,西式街道1856年、煤气等1865年、电报1881年、电话1882年、自来水1884年、汽车1901年、电车1908年。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和世界最先进的都市同步了”。
上海开放的形态不仅使上海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而且在北京经济的沦落后,迅速取代了北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出现了市民社会的某些特征。在占主体的市民阶层的世俗生活中,利用经济上的消费来享乐欲望和实用功利的价值原则,成为都市娱乐文化产生的基础。
二、上海都市娱乐文化的特点
1、多元化
海派文学的写作是基于市民社会大众文化的价值上,市民在这个社会占有主体性地位。在海派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是以市民的大众审美眼光为方向。
从饮食方面就可以看出,全国各地的多样饮食都能出现在上海的大舞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的程度越是高,它本来的文化面目就越是不清楚,这种海派饮食就是一种外来的,变化中的,逐渐在上海发生影响的文化。”这些饮食文化被上海以外地方的饮食爱好者带入上海。
上海的饮食也是十分的“海派”,我们除了看到上海本土饮食和经过上海人改造中西结合的饮食之外,是不是还看到所有繁荣的大街上都遍布着肯德基与麦当劳。这其实是很经典的西方快餐文化,何时上海人这么热衷于快餐文话了?还不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在餐桌上了,只有提着这些可以带走,在路上边走边吃的快餐解决一顿饭。这也明显看出上海已经受到西方饮食文化的严重影响。
2、通俗化
张爱玲和王安忆这两位女性作家都是上海本地人,她们在作品中总是把上海的饮食文化与人的精神追求与城市文化联系起来。相比来说,描写上海饮食文化更优秀的是当代作家王安忆,她的优秀之作《长恨歌》充满着上海日常的烟火味道。相对于咖啡馆和电影院这样比较适合文人和上层人士出入的高雅场所,舞厅和酒吧变成了上海市民释放的娱乐场所。里面没有精致悦耳的爵士乐,但有一些酒吧花廉价请来驻唱的酒吧乐队与歌手,同时还有廉价的伴舞女郎。
市民们为了能融合进入这样的娱乐文化,他们会报舞蹈班,学习华尔兹、快步、狐步舞、探戈等各种各样的流行交际社交舞。王安忆的作品《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就是通过学习舞蹈并且成为第三名的上海小姐,这就足以证明但是的上海跳舞其实是一件和重要的娱乐和审美方式。从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当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描绘舞厅的场所。在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的舞厅描写当中:一大群男女在光滑的地板上尽情地舞动,飘扬的裙子,舞动的旗袍,禁止的高跟鞋,男子的衬衫和女子的笑脸。酒味,香水味,咖啡味,呛鼻的烟味。上海的酒吧喝舞厅就是弥漫着都市性感的芬芳。
三、上海都市娱乐繁华背后的落寞
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和刘呐鸥的以独特的“新感觉派”小说视角来解读的上海娱乐;施蛰存的《春阳》就是用普通市民的生活来表达深处这个环境当中内心的压抑,而这种压抑的释放只能靠自己的幻想来缓解,最终还是得继续生活在无边的压抑中。正因为内心空虚,生活平淡才向往着在公共空间释放欲望,城市的物质化才产生这种颓废主义的浪漫文化。上海是中国商业繁荣的象征,在文学的上海,在上海的都市,人们都在寻求着关于娱乐的所有方式,这个过程永无止境,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上海共同探索。
随着城市的繁华,人们的内心也就越喧嚣与孤独,满目琳琅的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娱乐方式,但追寻的这种快乐是内心的声音吗?市民们的关系已不是在弄堂里生活的那样,不可以跟邻居们一起吃饭散步,人口的泛化与流动,已很少能见到熟悉的面孔。于是,在上海这种都市娱乐文化带给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人更深的孤独。
四、结语
在这个向消费靠近的过程当中,上海的消费文化已经定格成了上海的一种品格。人们在繁华的上海面前,只知道要尽情地享受上海这座都市带给人的各种娱乐。
普通的上海小市民是这个城市的大多数和主体,他们的日常起居和平凡的生活远远多于外滩繁华的传奇。在这个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实,从市民的精明中体现悲凉。
【参考文献】
[1] 茅 盾. 现代化的话[J]. 上海: 申报月刊, 1933(7).
[2] 李欧梵. 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 陈思和. 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张圆圆,女,华南师范大学学科(语文)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