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岁月》书中缅甸人形象描写简析

2017-04-15温丝丹张泽钰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殖民统治奥威尔乔治

温丝丹+张泽钰

【摘要】《缅甸岁月》一书,《缅甸岁月》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以他本人在缅甸担任帝国警察的经历为灵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带读者体会了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社会。该书主要描写了一名叫弗洛里的英国商人在缅甸的生活,弗洛里无法认同自己国家的殖民统治主义,也没有办法融入当地的缅甸社会,与此同时因为他对缅甸人的亲近,还受到了当地白人圈子的排挤;最后由于求婚失败开枪自杀的悲惨命运。由于本书的视角特殊,所以解析书中的缅甸人物形象,能够解读出不一样的殖民统治背景下的人情风土。

【关键词】《缅甸岁月》;乔治·奥威尔;殖民统治

一、《缅甸岁月》书中体现出的殖民统治

乔治·奥威尔在英国公学毕业后,没有继续更高的教育追求,而是只身远赴缅甸担任帝国警察。在缅甸任职和生活了五年之后,他辞职回到英国,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创作,将自己在缅甸的见闻和经历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缅甸岁月》是他的首部小说,这部小说在出版的初期,由于他的视角特殊,站在了被殖民统治对象的那一面,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也正因如此,与吉卜林的《基姆》、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并称为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三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在殖民统治主义笼罩下的第三世界国家真实的存在情况。

书中通过描写英国驻缅官员、英国商人构成的白人圈子和当地缅甸人圈层的相处过程中,白人圈子和缅甸人圈层之间的等级分明,以及主人公在两个圈子中都没有办法真的融入的尴尬等一系列故事和问题,加上细致的时间描写,从细节处反映了英国殖民统治对缅甸当地的影响: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使得英国人在缅甸的社会地位极高,甚至对缅甸社会形成了一种压迫感的优越和统治,森严有序的社会地位排列,体现了英国人在缅甸生活过程中不断形成并且加固的等级制度,反映出了白人内部的关系情况;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系列的故事,正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中描述的“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主人公佛洛里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一个英国商人,他对自己国家的殖民统治是不认可的,这在白人圈子里是不可理喻的,弗洛里和缅甸人走得过近,这一点也是为白人圈子中的人们所不齿的;而另一方面,弗洛里作为英国商人,在缅甸无疑是统治阶层的代表,这一角色让他没有办法真正的融入缅甸人的生活中去;从而尴尬的夹在两个圈子中间,不上不下完全不知道何去何从。

除了对在缅甸的英国人进行描写,书中对缅甸人的描写和刻画就更为生动有趣,书中的主要缅甸人角色警官吴金波就十分形象的代表了一类阿谀拍马,极力讨好英国白人,妄图融入英国人圈子中的一个墙头草形象;另一个缅甸人角色医生,则代表了当时缅甸社会中,地位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医生和弗洛里相处的过程中,仍然透露出一种卑微和恭敬,但是与警官吴金波不同的是,医生并不想攀炎附势的从弗洛里身上获得任何地位的认同。书中除了对男性进行描写和叙述,还勾勒出了白人女性在当时特殊的缅甸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心理,例如:白人女性对于交往对象的选择标准和适婚条件的一系列要求,以及白人女性心中将白人男性划分称为三六九等,进行选择。正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社会中存在的有趣现象:英国白人如何在英属殖民地中有地位、有尊严的优雅生活,而缅甸人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情况下,该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提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以及《缅甸岁月》一书中最大的亮点:不愿意在殖民统治主义的光芒下自命不凡,而是想要真正融入缅甸社会却又无法做到这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所造成的纠结,这一类主人公内心的纠结、挣扎和他们所处位置的尴尬以及他们的内心真实愿望和现实冲击下形成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在阅读此书的同时认真思考在殖民统治下真实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二、《缅甸岁月》书中缅甸人形象描写的分析

在《缅甸岁月》一书中,对于缅甸人的刻画和描写的片段极多,并没有直接的对于他们被殖民统治地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文章中的情感和细节的描写刻画中体现出来;这种细致的描写,比大篇幅的渲染殖民统治主义笼罩下的缅甸社会情况要更为生动、具体的描写出当时缅甸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和英国白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缅甸人在殖民统治主义下的较低的社會地位和受歧视的状况。例如:

吴波金露出一排又小又整齐、被槟榔汁染得通红的牙齿。

医生是一个体格很小、黑白分明的人。从她(马拉美)身上冒出一股檀香木、大蒜、椰子油和茉莉花混杂在一起的味儿,这种味道总是令他(弗洛里)牙齿打颤。我们从这三句话中,可以得到生动形象的缅甸人物形象刻画的信息;由于英国人是白色人种,在殖民统治地区是尊贵的肤色象征,因此在文中加重了对缅甸人的肤色描写,刻意的用肤色对英国人和缅甸人进行区分和对比,体现出了当时殖民统治者在英属殖民地的高贵地位;同时文章中,还着重描写了缅甸人“通红的牙齿”、混杂的体味等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刻画出了缅甸人邋遢的形象,对比英国人优雅的生活的同时,也说明了缅甸人的生活水平低下,没有精力打造自己的个人卫生和形象;最后一句话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缅甸女性的形象就更为精妙,马拉美作为弗洛里的情妇,每次见他之前必定会精心打扮洗漱一番,因此才出现了作者所写的“檀香木、椰子油和茉莉花”的味道,但是画风一转又描写道这一系列美好的味觉还混杂了大蒜的味道,无异于瞬间将这种女性的精致美感降到最低,侧面烘托出了缅甸人民的一种卑微姿态。

又如:那个一直在店铺后面扒拉筐子的光屁股小孩爬到了欧洲人所坐的位置哇哇哭了起来,并且在地上撒起尿来。伊丽莎白惊恐不已,连忙搁下茶杯把茶水都吐了出来。

毫无疑问,像这样坐在黑人当中、几乎触碰到他们、闻着他们身上的蒜味和汗味,这难道对吗?这几句话中,通过描写伊丽莎白对缅甸小孩的恐惧和厌恶,侧面烘托出了缅甸人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无疑是粗鄙、肮脏的下层阶级;文中可以的描写了小孩子从店铺后面爬到欧洲人所做的位置,其实暗指一种越界,体现了在当时殖民统治情况下,缅甸人和英国人之间森严的等级和沟壑是不可跨越的,同时预示了弗洛里的悲惨下场;而在后两句话中,直接指出了一种高姿态的蔑视,哪怕是缅甸人侥幸和英国人或是白种人联姻,生出来的小孩也是受尽歧视、低人一等的,将殖民主义者的高姿态发挥到了极致;这三句话从英国人对缅甸人的看法、态度和表现入手,集中笔墨的写出了英国人对于缅甸人的不屑甚至是嫌弃,别说肢体接触了,就算是呼吸着同一空间里的空气,他们都觉得是错误的行为;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没有直接的刻画缅甸人的形象或是地位,而是从英国人入手,将他们的高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这样的压力下,缅甸人的生存状况。

三、总结

《缅甸岁月》这本书中,体现的不是一种权威性、历史性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作者对于殖民统治注意的不满和缅甸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感的作品;没有大张旗鼓的卖弄历史数据,也没有刻意夸大任何细节,只是在书中将自己对缅甸这片土地的热爱都通过文字抒发出来,用文字刻画、还原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缅甸人民的真实状况和生活水平;通过解析书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当时的缅甸社会形象与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参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乔治·奥威尔在他的散文《我为什么写作》中表达的观点:我想写巨大的悲观结局的自然主义调的小说,里面充满详细的描述,引人注目的笑语,精心雕琢的章句,章句中使用的词也可以保持发音。

【参考文献】

[1] 乔治·奥威尔. 缅甸岁月[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欢

殖民统治奥威尔乔治
游乐场(上)
殖民统治酿造的悲剧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乔治和他的斧子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庙会功能之嬗变
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