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推荐

2017-04-15

环球慈善 2017年2期
关键词:凯南朱鹮哲学

《我的辩词与梦想》

作者:张思之

版本:法律出版社 2016年10月

被称为“中国律师界的良心”的张思之,曾担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律师辩护组组长,在上世纪90年代后代理了如“南方周末系列名誉侵权案”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在很多必输的案件中,他秉承法律与正义的信念,案件虽败,却维护了律师的声誉。

今年法律出版社重版了张思之律师的姐妹篇《我们律师》《我的辩词与梦想》。前者收录了张思之对律师行业、社会问题等撰写的杂文,后者则收录了“黑铁时代发出的黄金般的辩词”。他坚持这样的见解:“真正的律师必是真正的人,似澄澈见底的清流,如通体透明的水晶。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反映出心灵纯净,心地晶莹。”有读者评价他的辩词,“就好像终有一天能改变一点这世界一样”。

《文德尔班哲学导论》

作者:(德)威廉·文德尔班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这本书是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创始人文德尔班在1914年出版的哲学导论,至今仍对哲学研究者有诸多启发,也是大众走近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全书以存在问题和价值问题的区分为基础,以价值的存在与存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立论,探讨了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宗教等各类哲学问题。他认为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题,提出社会历史科学也是关于价值世界科学的观点,不仅在哲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近代社会学和历史学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1914年写完这本哲学导论后,次年文德尔班就离开了人世。如今这本书穿越百年而来,但并未过时。

《墙书》系列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 (英)安迪·福肖

版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11月

什么是墙书?从剑桥历史系毕业,又担任多年《泰晤士报》科技版资深评论员的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为孩子做了一个互动工作坊。他尝试用大的故事背景和时间线将知识串联起来,做出几套可以贴在墙上的长卷一样的童书。这套墙书包括《地球通史》《莎士比亚通史》《自然通史》《科技通史》《竞技通史》,希望以这种大胆的形式刺激孩子的探索能力和推测能力。不过,熟悉传统长卷画的国人或许对这种“新奇”的童书形式并不陌生。例如上周母语教育主题的主角王星就曾收藏过形式类似的墙书,那是清末民国时期儿童用的自然百科彩图折页教材。和时尚一样,童书的时尚形式有时也在“复古”。

《凯南日记》

作者:(美)乔治·凯南著

(美)弗兰克·科斯蒂廖拉编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11月

从早年间前往东欧、二战时坚守柏林,之后又出任驻苏大使,作为20世纪的风云人物之一,乔治·凯南塑造了冷战时代,又曾努力打破美苏僵局,半个世纪的国际格局深受这位“保守派”战略家、思想家的影响。在政治、外交以外,凯南还是两届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事实上在身处全球大格局的漩涡时,他一直以私人日记的方式记录着他对政治、外交、生活的体悟。今年,8800多页的《凯南日记》中文版得以面世,真实还原了“二战”、朝鲜战争、冷战、苏联解体、中美关系等20世纪大事件的幕后故事、决策过程。

在史料价值以外,这些原本私密的文字里,还活着一位对情感时有困惑的丈夫,一位对苏联感到恐惧又难以抗拒俄罗斯魅力的外交官,一位在国际关系的斡旋中与现实妥协、不乏思想矛盾的记录者。他站在自身之上,观察自己、审判自己,靠着敏锐的思辨从周身琐碎事件中预测历史的进程,并孤独而持久地在自我对话中倾注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

《老乡》

作者:吕延涛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一有着30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用一本书讲了宁夏一个村子的人和事。“张志选一个人盖了一院庄子”,“令顾山村队长张万平挠头的事情多”,“72岁的马明兰还在放羊”……这是《老乡》一书的章节标题,也是顾山村的真人、真名、真事。作者在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之余,作了这些调查采访,让这些本来平凡普通的小事得到了记录,没有自然地随着时间迅速消泯。

为什么要关注这些平凡和普通?在城镇化建设的移民浪潮中,顾山村的村民们迁徙离乡、命运起伏。正因为他们的“普通”和“没啥不同”,才让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无数个山村、无数位老乡同样会遇到的际遇和问题。《老乡》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居高临下的视角,也不渲染情感、强调劳苦,作者就那么用白描的方式去呈现。但这种“高帧率”的真实和切近,正是这份20万字的西北农村调查报告最能直击人心的力量所在。

《朱鹮》

作者:(日)阿部和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阿部和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相当陌生,虽然他获得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纯文学奖项,但知道他的人或许更多是因为他曾与伊坂幸太郎合著了《霹雳队长》。《朱鹛》是阿部和重个人的作品第一次被译介到中国,而距离这部小说的日文版问世已经过去了15年。

只有7万多字的《朱鹮》写了少年鸨谷春生想要改变朱鹮的生存状态,继而在饲养、释放、暗杀三个选项面前犹豫不定的故事,包含着很多暗喻和象征意义。

为什么是朱鹛?“朱鹮”的学名(Mpponia nippon)里嵌入了“日本”这个词,很多民众觉得它能够代表日本,所以倾举国之力来保育。但在20世纪末,日本本土的朱鹛已经灭绝,要靠中国赠送的几只来繁育。这些生活在佐渡朱鹮保护中心的朱鹮,享受着特殊待遇,又实际处于“拘禁、观赏、实验材料的状态”,是“人类书写的剧本”的牺牲品。这是小说中的春生想要去解救朱鹮的原因,也是作家写作的缘由。阿部和重说,他想通过受保护又同时受控制的朱鹮,来表现天皇和皇室是如何被舆论操纵的。

《孩子是个哲学家》

作者:(意)皮耶罗·费鲁奇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2016年10月

有孩子意味着什么?在这之前,可以有大把大把的時间来阅读、写作和思考,可以不被打扰地听音乐和沉思,并在狭小的私人空间之外任由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而有了孩子之后,不知有多少时间耗费在平庸无聊的日常事务之上,好像成了孩子与生活的奴隶。这是无数人为人父母后的切身体会,即便你如《孩子是个哲学家》的作者皮耶罗·费鲁奇那样,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家。

但养儿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这样的观点如今听上去也并不新鲜,但在《孩子是个哲学家》里,费鲁奇所做的不是关于“爱”的说教,而是以自身为样本,用他的专业能力去追踪自己在养育陪伴两个孩子过程中的那些细节感受。

我们能读到他面对“熊孩子”的厌烦、疲惫,和精神较量的过程,然后在似曾相识的挫败感和细腻动人的文字中,随着他去探寻为人父母究竟对人的心灵世界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本“童书”,而能给现代世界中的每个成人以启示。

猜你喜欢

凯南朱鹮哲学
Influence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paint removal and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f laser parameters
“遏制”概念与冷战史研究范式
菱的哲学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朱鹮你好
啊,朱鹮
学林新语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冷战之父”与斯大林女儿的特殊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