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探讨
2017-04-15郝雷
郝雷
摘 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活动积累了一批优质的课堂实录片资源。但是也有不少老师提供的课片在拍摄上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影响了课片的整体质量。作者根据十多年的实际拍摄经验总结拍好课片的要素,包括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理解具体的拍摄手段、掌握画面拍摄的规范和声音的拾取技巧等。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64-04
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是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惠及全国的一项公益活动项目,涉及到普教系统的小学、中学的所有教师,面广量大,意义重大。
南京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以来,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2015年共有1.7万多名教师注册,晒出了1.5万多节课, 有102节课获得部级优课。在活动中,教师们课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下积极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自己上课的视频资料,积极参加晒课。这些课均按照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片(以下简称“课片”)的形式呈现。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发现并积累了一批优质的课堂实录。但是,我们也看了很多参赛老师提供的视频,从拍摄的技术层面上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期间的摄像手法、拍摄后的编辑技巧等环节,都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目标不明确、声音不清楚、画面不稳定等等。
虽然很多老师对课本身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和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课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是很不值得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想结合自身从事课片拍摄10余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和评审活动的切身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课片的摄制规范。希望能够给参加这项活动的参赛教师和从事视频制作的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一、课堂实录片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想拍好一节课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课片?
所谓课片也就是记录一堂课完整过程的视频。有人可能会讲,这也太简单了吧,没什么好讲的呀。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一节合格的课片,需要能够把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的交代清楚,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这在技术上首先就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信息传达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一节课片画面非常清晰,但是没有声音,还能够有效传达教学的信息吗?如果一节课声音录制很好,但是画面聚焦不实,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非常费劲甚至根本看不懂。
所以说,看得清、听得清是摄制一节课片最基本的要求。在这基础之上,怎样才算是会拍课呢?
拍课片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跟着课走”。我们很多非专业人士拍课片,都是把镜头紧盯着教师,始终把教师放在画面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镜头,但这种拍法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信息的传达,比如板书、学生、课件等等,比如教师写完板书就走到学生中去了,但实际他嘴里说的内容还是刚才的板书,这时候的画面,应该依旧是板书,我们完全可以让教师在写完板书后走出画面。同样的,教师讲到课件的时候,画面就应该是课件。所以“跟着课走”这句话,基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讲什么,就拍什么”。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新的体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這句话强调的是为观众服务,强调拍摄的目的性。
二、课堂实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经常会碰到一些负责视频拍摄的老师,在拍摄之前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是拍摄课片的大忌。要想拍好一节课片,作为拍摄者,充分有效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明确拍摄目的,进行有效沟通,做好技术准备。
1.明确课堂实录片的目的
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是用于教师培训?赛课?教研活动的素材?还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的拍摄目的,就有不同的拍摄手段和表现方法,从摄像机的数量和位置、拍摄的侧重、剪辑的技巧、录音的技巧,甚至课件和板书的停留时间都不一样。所以说,拍摄课堂实录的第一步是明确拍摄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你才能以执教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什么,他们想看什么,从而决定思考拍摄和剪辑的方法。
一般来说,课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示范课:主要目的是强调、展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规范等。可以通过字幕等形式强调教学环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让学习的教师有更大的收获。甚至可以穿插专家的点评,及时说明一些要关注的内容。
(2)参赛课:突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中优异的一面,突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通常需要通过剪辑以实现尽可能完美的结果。“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课堂实录,就属于这个类别。
(3)研究课:通过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达到研究和评价的目的。通常会保留一节课里成功和不成功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环节等。
在明确了拍摄的目的后,作为拍摄者还需要弄清楚这节课的主体是谁?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这直接决定了画面的主体。以及到底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拍摄?是需要真实的记录还是可以在后期进行二次加工,这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拍摄。
2.进行有效沟通
有些拍摄者在拍摄之前,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很好沟通的习惯,在不知道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出镜教师有什么想法和要求的情况下就贸然录制。可以预见这样录制出来的课片,质量一定不会高。拍摄之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拍摄者要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哪些地方是重难点,了解他们对拍摄的想法。此外,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向的。我们在倾听老师想法和需求的同时,也要对老师提出专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双方充分沟通,各自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要求,才能把课拍好。
(1)询问老师的拍摄需求
询问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要突出的环节等,在拍摄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2)告知老师拍摄的要求
老师不属于专业演员,但是由于其需要出镜,因此还是要有一些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服装方面,根据实践经验和电视规律,可以有如下几条:建议老师穿着暖色调的服装,忌穿纯黑或纯白色衣服;服装颜色简洁,不要有条纹;服装面料不能反光;忌穿无领的衣服;若有可能,请多带一套衣服备选;拍片时眼镜易反光,最好不要戴。
再比如化妆方面,一般我们会建议中长发女教师全部将头发扎起,用发绳束之,忌用发夹(尤其是带闪光装饰的发夹)。所有教师不得佩带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饰品。男教师需剪短头发,刮净胡子,确保端庄有神。
教师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视的角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排版应尽量“字大行稀”,页与页的切换不要使用任何特技;课件中字体建议选用黑体字,英文可用Arial字体,字色的选用不建议超过3种;字号介于32-40,字大观众容易看清;每页的内容上下左右要留有空白,不要顶天立地,左右也不能太靠边,防止课件内容在转换为电视信号时被去掉等。
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我们也建议老师尽可能正面面对摄像机、不要挡住镜头,特别是在板书、提问学生的时候。尽量减少频繁走动、提醒学生不要挡住镜头,尤其是在小组活动或写作业的时候,提醒学生坐姿和写字姿势,请学生发言时尽量做到声音洪亮(便于拾音)等等。
3.做好技术准备
在与老师充分沟通后,拍摄者应当对需要拍摄的这节课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应当根据课的要求和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包括设备的选用,如是用一台摄像机还是两台摄像机?需要几个摄像人员?是否需要额外的话筒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拍摄之前完成。此外,还要做好空间和时间的准备。例如如果是在学校教室拍摄,教室的光线是否满足拍摄要求?教室的隔音是否合格?选定的拍摄时间是否会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又或者是否会被课间的铃声、噪杂声干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录制等等。
可以说,充分有效的沟通,是成功拍摄一节课片的基础。
三、课堂实录片的拍摄方式
从2015年南京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绝大部分课片都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之一:单机拍摄;双机拍摄;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录播系统拍摄等。
1.单机拍摄
单机拍摄通常只需要一位摄像。由于大部分课片是由老师自己解决拍摄问题,因此,成本最小、实施最便捷的单机拍摄,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这次活动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拍摄方式,这是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它也有很明显的劣势,就是由于机位单一,会造成无法很好的兼顾教师和学生,在后期剪辑中可能也会造成前后画面因为相同机位拍摄而无法自然衔接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单机拍摄的机位选择非常重要,要能兼顾教师、板书、投影、学生的空间位置,减少摄像机镜头摇动的幅度(摇动幅度大而频繁,会让观众头晕)。在用摄像机随机话筒拾音时,还要注意离教师近一些。在教室一边是窗户,另一边是墙时,尽量靠近窗户,这样处于顺光拍摄,师生的脸不会“黑”。
2.双机拍摄
有些课片,安排了前后两台机器拍摄。在原有一台机器拍摄教师活动的同时,增加一台用于专门拍摄学生活动。這种方式较原有的单机拍摄,可以更好地兼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的真实过程。但是由于是两台机器进行拍摄,画面素材增加一倍,后期的剪辑工作量大幅增加,需要找到相同的时间点,并对齐,对制作人员的剪辑能力有一定要求。
3.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
我们还看到,本次活动中还有少数一些课片,采用的是类似专业EFP现场制作的模式,包括使用两台以上的摄像机,一台以上的视频信号(图像)切换台,以及调音台等组成完整的拍摄录制系统。采取这种模式录制的课片,音画质优良、画面切换自然流畅,且一般不需要后期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制作效率高。当然,这种模式成本较高,对设备和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较高,通常只有电视台、电教馆和部分专业视频公司才具备这种拍摄能力。
4.录播系统拍摄
此外,还有一些课片是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拍摄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许多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为教师们录制课片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录播教室的环境和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和声音的质量,且这种模式通常只需一个人甚至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录制,因此在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中,也经常被采用。不过由于纯粹的自动录播系统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工一样智能,所以无法完全应付各种突发的场景变化,有时会发生画面切换延时、不到位、构图不准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整节课的展示效果。如果想通过这套系统进行高质量的拍摄,可以采用人工切换的方式,即取消自动切换,改为手动切换,由摄制人员手动进行镜头的切换。目前大多数自动录播系统都具备该项功能。
四、课堂实录片典型场景的拍摄规范
任何与拍摄有关的规范,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拍摄基本功为前提。如作为一位摄像,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性能,需要知道机位、景别、光线、构图等基本概念,需要能够运用“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手法等。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靠自身勤加练习。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仅就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若干典型场景,提出摄制的经验与建议。
1.如何拍好小组学习课片
在一些小组学习的课中,教师通常让4-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全班有若干个小组。想要反映出全部小组的学习过程,看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应当集中精力,用摄像机“盯”住2-3组学生,交替拍摄。同时,也需要给教师一些镜头,表现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的。
那么,如何确定“盯”哪几个小组呢?这其实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与老师做好沟通,清楚地知道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拍摄的主要对象。同时也要求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以便准确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镜头。
此外,在拍摄小组学习的时候,声音的拾取是一个难点。每个小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讨论,如何突出想要的声音?笔者建议:画面上出现某个小组的时候,让一位录音师用横竿将话筒举到那个组的上方,在不进入画面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学生,与此同时调音师只保留这一路声音,把其它声音都消除,这样就能确保观众听得很清楚。当然,这种方法对于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
2.如何拍好数字化学习课片
现在有不少老师选择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由于平板屏幕小,学生有时候还是手持操作,普通观众无法看清学生平板上的内容,给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课片拍摄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拍摄好此类课片?
(1)直接拍摄。与小组学习类似,用摄像机直接拍摄平板屏幕。这种方法对摄像师要求更高,需要其能够尽可能拍摄特写画面,清楚的拍摄出屏幕上的内容;此外对现场导播要求也较高,学生手持平板操作的画面有时稍纵即逝,需要其及时切换。
(2)事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及时将符合要求的平板信号通过教室的广播软件切换到教师电脑,然后通过采集卡等手段采集教师电脑信号,就可以获得画面质量较高的全屏信号。
(3)事后补拍。某些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录制到课上即时的平板画面,不得已只能在课后进行补拍。这种方法不建议常用,一是会造成后期工作量的增加,二是有时某些画面是生成性的,等到课后再拍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也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
五、课堂实录片声音的拾取规范
课片声音的录制,对于一节课片来说,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画面。课片的声音录制,主要包括教师声音录制和学生声音录制两方面。
1.教师声音的录制
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佩戴无线话筒。把无线话筒的发射端戴在老师身上,把无线话筒的接收端装在摄像机上。这样,老师的声音就能清楚的记录下来。无线话筒尤其适用于拍摄体育课,教师无需再为话筒的线缆所约束。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或者无法使用无线话筒,可以使用有线话筒。这样就需要注意话筒的线缆,不要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且由于有线话筒不方便随身佩戴,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要离有线话筒摆放的位置过远而造成拾音不清。如果无线、有线话筒都不具备,只有摄像机上的随机话筒时,通常录制的声音质量不会太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选择隔音环境更好的场地进行录制,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音量,有意识的面向摄像机、靠近摄像机,以使声音更加清晰。
2.学生声音的录制
在拍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为学生配备若干手持无线话筒。当有学生发言的时候,可由老师交到学生手里或者由学生自行传递,学生通过无线话筒发言。
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而老师佩戴了无线话筒,可以请老师走近学生,用老师身上的无线话筒拾音。有时候,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任何话筒。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跟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简要重复学生的重点词句。观众可以通过老师的重复获得学生回答的信息,有助于观众准确的理解这节课。
六、小结
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希望本文對于参赛教师和从事课片拍摄的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通过实践提高课堂实况片的摄制水平,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舞台上更好的展示自己。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