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2017-04-15李玲
《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它的触角深入到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小说中涉及到的上下四百余名大小人物,无论他是从哪个生活角落闪现出来,都能在作者传神文笔的雕琢之下,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活跃于小说人物的画廊之中,香菱就是其中之一。《红楼梦》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里的“滥情人”指的是薛蟠;“慕雅女”指的就是香菱)是作者集中笔墨最多描写香菱的章节,主要通过“香菱学诗”的故事,展示其性格中积极上进的一面:不甘沉沦、勇于抓住机遇、刻苦学诗、终得成功的坚强意志。
在林黛玉、贾宝玉和众姐妹的鼓励声中,香菱开始学诗。她很快领略了诗歌的“三昧”:“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确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来竟是有理有情的。”这几句道出了诗歌意境的真谛。从这里可以看出香菱的聪慧和天赋。
林黛玉给她布置的作业是:“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要求香菱写一首咏月诗。香菱比葫芦画瓢,边读边写,终于凑成了她平生第一首“吟月”诗作: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此时的香菱只有“身观”之力,缺乏“神思”想象之智,字里行间浮游于人的精神之外,尽管字句中含有依题“吟月”的意思,其立意方面着实显得过于肤浅幼稚。于是林黛玉要求香菱“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作者曹雪芹这样安排,并不是突出香菱的呆笨无知,而是为了突出香菱学诗道路上的艰难困苦,从而很好地表现她不怕困难、娇憨执着、潜心学诗的性格美质,更何况这也是初学者常犯的通病,从而使读者更加喜爱这个人物,同情她的遭遇和命运。
不愿服输的香菱 “放开胆子”,在诗句的用词新巧方面下一番大功夫,终于又写出了第二首“吟月”的七律: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器,恍若秋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林黛玉评价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说语得婉转而坦诚。说实在的,香菱的这第二首诗较之第一首确实有明显的进步。除了在“切十四寒的韵”方面符合要求外,还在用语的技巧上明显下了许多功夫。例如,能够以花香、夜露来烘托诗意,用“香欲染”、“露初干”、“涂金砌”、“抹玉栏”等词语,从侧面衬托月色朗照下的庭院景色,大力渲染“月色”之美。但黛玉这时所说的“不好”,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缺少风骨主干,立意上仍然处于浅薄的阶段;二是用词造句上曲于比附,忽略了律诗贵在自然、趣真的根本;三是通篇一味地吟咏月色,有些“跑题”。
综观以上香菱的两首“吟月”诗,都因不符合律诗的要求而被驳回重作,其关键不完全在于寫诗人才疏思钝,而在于她缺少诗人的修养和气质,既不知道将自己的人生体味融入诗歌之中,更不懂得俯临人生,寄情寓兴的道理,所以写不出具有“味外之味”的、有境界的好诗来。“境界”是诗歌的探本之论,它不分大小优劣,都渗透着无限的情味和哲理,能示人顿悟,给人启迪。相反,那种无境界之作,是没有阅读和欣赏价值的。[1]凭心而论,香菱的前两首诗歌的质量就大体属于后者,这就是林黛玉反复要求她“还得另作”的道理。
虚心进取的香菱虽然前两首诗都被老师判为不合格,但她并没有气馁灰心,反而更上进用功,锲而不舍地摸索门径,历练自己的诗心诗智,终于精血诚聚,进入创作的状态之中,在似睡似醒的梦幻中捕捉到诗灵感,写出第三首比较成功的吟月诗来。全诗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较前两首有质的不同,笔法婉转、紧扣题意要求,以“月有阴晴圆缺”立意,表现人世间期盼团圆幸福的主题,虽然描写的场景、内容并不复杂,但却成功地倾诉出香菱那孤寂幽怨的心声。由描写人对月的玩味,触景生情,联想到漂泊游子与月下少妇对月伤怀的绵绵情思,有机地将自己的孤寂处境寄寓其中。香菱由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深刻感受,联想到月宫中的寂寞的嫦峨,这其实是香菱强烈的孤寂心理与对丈夫思念之情交织在一起的流露,因此于无奈中迸发出对月伤情的喟叹之语:天上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身居月宫中的嫦娥既然也曾历尽别离的寂寞之苦,就应该分外理解那些对月伤怀的人们,使他们尽早得到团圆。其实,这人与月对话,正该是香菱自身命运和心声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用了个曲婉之笔而已!诗歌至此,她希望与丈夫团聚、期盼亲情、迫切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都已淋漓尽致,读了令人感动,催人深思,引人共鸣,获得一种健康向上的美学享受。然而让人痛惜的是,香菱这种感情,又怎么会被没心没肺的无知俗人薛蟠所理解呢![2]
综观这首七律,句句吟月,始终扣题。全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无不浸透出香菱的坚心守志的个性与善良的人品美质,她的自信,她的追求,她的悲哀,她的寂寞,她的幽怨,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对月的咏叹中流露出来,所以这首诗不但老师林黛玉看了满意,连众人也都称赞说:“这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香菱学诗入门成功,也使她的形象和品质得到了空前的升华。
面对曹雪芹为小说人物香菱写的这三首托言拟作,如果就每一首孤立来看,有人或许会扼腕发问,大作家曹雪芹就写出这般水平的吟月诗?不怎么样!确实如此,如果你孤立地去看它:第一首确实笨拙,不象样;第二首虽有明显进步,但仍然空洞无物,不失为幼稚;第三首还可以,立意虽不算高远,却还能写出对人生的喟叹。但是,如果把这三首诗放在小说故事情节之中,从被模拟的对象香菱本身去衡量,那么这三首诗却又变成了精彩十足的、个性化诗作了。因为它既符合初学易犯的通病,又符合香菱的口气和腔调,有着不可重复的个性特色,它形象地再现出香菱从不懂诗到会写诗的摸索前进的艰苦过程,表现出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折射出她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使香菱的艺术形象以其鲜活丰满个性生命,自立于小说四百多个人物画廊之中,显示着她自身独特的思想意义,使读者难以忘怀。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也反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上所坚持的“追踪蹑迹”、忠实于生活的美学理想,表现出作者惊人的摹拟本领和非凡的才华智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3] [4]
【注释】
[1][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5:257—260.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78.
[3]李希凡,李萌.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43.
作者简介:李玲(1970—),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