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业并举拔穷根

2017-04-15谌贵璇邓万里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马鞍山自治县易地

谌贵璇 邓万里

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精准脱贫,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正在镇宁延伸开来。

深冬时节,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马鞍山村,工人正忙着在基本铺设完成的文化广场移栽绿化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一个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怀希向记者介绍马鞍山开发与保护项目规划的各功能区。

秉承“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马鞍山村百姓齐心协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文旅融合、产村互动”的致富新新路。

马鞍山村的发展得益于镇宁自治县认真按“七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要求,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精准脱贫,一条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正在镇宁延伸开来。

易地搬迁挪穷窝

与马鞍山村不同,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马厂镇茂良村来说,搬出“穷窝”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茂良村是一个距离镇宁自治县城26公里的小村庄,村里496户村民接近一半都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改善交通成本大,发展产业缺乏资源,茂良村该如何破解贫困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贵州省批复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数983户4375人,第一批计划任务共13个安置点,马厂镇、扁担山镇、江龙镇等安置点赫然在列。

3月25日,茂良村安置点破土动工,通过党政联席会调度,党政主要领导双指挥、日督查,强力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5个月后,茂良村以莫组的16户村民告别故居,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马厂镇茂良村也由此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搬迁的安置点。

“房屋是政府统一建设、统一装修的,我们搬迁没花一分钱。”村民尤正光告诉记者,由于妻子积劳成疾,家里还得负担三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早就一贫如洗,好在有搬迁工程提供的住房补助和拆房补助,自己才能顺利搬进新家。

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2215户9501人。随着茂良村安置点的顺利落成,镇宁自治县其余12个安置点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这无疑为该自治县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打下良好开局。

“搬得出”只是走好了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据了解,为帮助搬迁农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马厂镇制定了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马厂镇茂良互助发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成立,总投资50万元,其中32万元为项目资金,村集体投资10万元,剩余8万元动员搬迁农户利用搬迁补偿资金进行入股。

利用这些资金,合作社将在村中建设肉鸡养殖鸡舍16个,生猪养殖圈舍16个,蔬菜大棚16个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村集体所得收益的10%作为合作社今后发展资金,剩余10%用于茂良村集体的公益设施建设,其余80%全部作为群众分红发放。

除了鼓励搬迁对象自力更生,镇宁自治县还积极申报各类政策支持,用于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将搬迁农户列入重点对象进行重点扶持,保证搬迁农户长续发展。

特色产业助增收

沿着镇宁自治县至龙宫风景区方向一路前行,绕过几个山头,大约15分钟,便可到达大山镇大寨村,村外十几个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其醒目。

这是镇宁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整齐排列的育苗大棚绵延数百米,多功能苗展中心、拓展基地、办公区域、绿化树木等镶嵌其间,一应俱全。

走进大棚,机声隆隆,十多辆钩机、铲车、载土货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园区负责人马世权介绍,园区辐射带动大寨村周边的西苗村、长脚村、院府村四个自然村寨,20个村民组4810人,直接受益贫困户达250户。

园区内的铁皮石斛育苗大棚里,数十名当地妇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铁皮石斛种植育苗。“我在这打工,每天能挣70元至100元,既得了收入又照顾了家里年老多病的爷爷。”大寨村村民吴祥高兴地说。

吴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拿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外开销大不说,交完房租之后寄回家的钱也所剩无几。如今回到家里,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农忙的时候可以拿到3000余元。

镇宁自治县地处贵州中丘原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地处山区,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有20多万人口生活在比较偏僻山区里,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乡镇,交通条件不便,支柱产业稀少。

对此,镇宁自治县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2016年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就业培训3450人次,投放1375万元用于贫困户“特惠贷”贴息;强化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资金6020余万元扶持精品水果产业,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

2015年,朵卜陇乡大力发展蔬菜、苗圃生产园、精品水果种植园、健康养殖示范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园,在调整产业结构工作中,继续提高传统农业项目科技水平,加快收益较高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逐渐形成立体农业格局。

本寨乡炳云村因地制宜种李子,已成远近闻名的李子之乡。目前全村种植李子1300余亩,2015年进入丰产期的李子达400余亩。商家上门收购,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本寨乡除了种植李子,还鼓励农户栽种葵花、花生、核桃、辣椒等农产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开展核桃种植等技术培训,直接参与培训450人,辐射带动3200人,农民素质普遍提高,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2015年,本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99元。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找到脱离贫困的好路子。

文旅一体添活力

永安村坐落于朵卜陇乡的西北面,布依族聚居,因土地贫瘠且零星分散,农业基础差导致一直得不到发展。

永安村村支书罗尚坤说:“因为我们村少数民族居多,而且紧挨黄果树、龙宫两大旅游景区,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卖自己的‘特色土布。”

“我们村的妇女人人都会织布,10米长的布三四天就能织完,在旅游景点能卖到300元。” 今年65岁的永安村村民吴安美说。

2014年,永安村创办了民族工艺厂,平时村子里的妇女们就聚集在一起织布,村委帮忙销售,2015年工厂就净赚了12万元。

镇宁自治县围绕把镇宁建成“安顺旅游第一次级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出把生态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重点突出农旅融合一体发展。

而马鞍山村则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马鞍山周边石材产业的兴起,大量的土地被流转,农民的耕地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马鞍山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能就业,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民土地利用率。

丁旗街道办党委书记苏正兵说:“马鞍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農旅结合道路,是要以实现‘农旅结合、以旅兴农、以农带旅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帮助马鞍山2000余名农民共同致富。”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是“空心村”,或许宜居,却不能安居;没有新村聚居点,承载的产业没活力,或许能昙花一现,却无法持久发展。

苏正兵说:“不管在村里发展旅游服务业,还是其他行业,我们要探索的新路就是要能做到‘产村互动、产村互融,让百姓最终走上一条可持续的致富道路。”(责任编辑/韦佳妤)

猜你喜欢

马鞍山自治县易地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黑叶猴喜添新丁
跑起来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广西民族自治县立法协商历史考察和经验启示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马鞍山塑造转型“新马力”
冯玉祥视察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