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7-04-15杨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动手学会

杨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111-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真正放飞了学生的思想。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下面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

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2.开放教学,鼓励学生思考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要“开放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1.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要学会在与人交流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能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各自考虑问题的不足,也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2.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学会质疑

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对于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合作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

三、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1.分工

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小组中组长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由组长进行分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2.合作

合作意識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教师必须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小组合作时人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不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动手学会
我也来动手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谈独立思考
动手演示找错因
谈独立思考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