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以来阎锡山如何掌控晋政
——评《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

2017-04-14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制阎锡山民国

田 明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辛亥革命以来阎锡山如何掌控晋政
——评《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

田 明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一位极具典型意义的政要,他经历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而不倒,并且能够利用其理念一直掌控山西。尤其在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面对纷乱的政局和混乱的社会,他纵横捭阖,使山西保持了“大失序中的有序”并呈现出独特的政治类型。为什么时代会选择他,而且他能够政治不倒,并使山西政治独特呢?《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一书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即对“山西模式”的形成、阎锡山的政制选择以及其在变革时代的个人行为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该书对民国山西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国;山西;阎锡山;政制转型;政治秩序

阎锡山从民国元年出任山西都督,历经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而不倒,史称“政治不倒翁”。试问他何以能这样?何以民国时期只有阎锡山能够做到“政治不倒”,而其他的地方军阀或政要却不能如此呢?对此问题,张文俊博士的专著《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1911—1928)》(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从史学研究角度做了很好的解答。其书分为上、下两册,主要问题意识是阎锡山何以能够一直掌控晋省并使山西在大失序环境中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秩序。换言之,由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这一政治体制转型过程中,阎锡山是如何与国家政权、山西社会几经博弈,从而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军绅秩序的?也即作者所提炼之“山西模式”的理论是如何建构的?该书不仅是民国山西断代史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对这一断代史的历史重构,从学术层面诠释了“阎锡山的政治不倒”和“阎锡山一直能够掌控晋政”的原因。笔者多次阅读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该著呈现出新旧政权嬗变时阎锡山创设的独特政治类型,作者将其提升为“山西模式”,并对它形成的历史动因、内涵及其特征做了全面分析。其对重新深化认识阎锡山以及阎锡山所治理的山西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主题:军绅政权下山西模式的形成

山西在辛亥革命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权模式?何以阎锡山能如“不倒翁”一般将山西建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在此期间,阎锡山在山西施政如何?要解决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围绕当时中国社会和山西本身的特性进行解释。而张文俊的《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1911-1928)》(以下简称张著)一书则从山西政制转型与地方政治秩序重构的互动角度入手,将1911—1928年间的山西政治秩序构建放在民国社会的政治变化秩序中加以纵向考察,同时又将阎锡山之行为与山西政治社会的实态做了横向探讨,以透视民国政治社会之演变。

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基本是以时间为主轴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期间山西地方社会的反应,并顺应潮流在新旧政权交替过程中构建了独特的军绅秩序,从而奠定了阎锡山主晋的基调。第二部分讲述了在民国初年全国大范围政治变动之形势下,阎锡山如何依靠自己军人强权以及士绅支持的军绅政权模式去实践自己理想的政治规划。这些都是依赖中央权威的逐步丧失以及个人威信在本省的逐步构建,从而使山西呈现出一种“趋新中的保守,保守中又带有趋新”意味的政治面孔。第三部分主要体现了在国家权力断层、中央权力弱化、政治地方化凸显的背景下,阎锡山如何结合儒家传统文化之经义与现代管理技术之学实践自己的村本政治,从而获取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第四部分则讨论在北伐前夕阎锡山贯彻自己的实用主义理念,如何在北洋军阀与南方革命党之间寻求平衡,并十分诡谲地被双方当成盟友,从而在南北势易中稳固并扩充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第五部分探讨在北伐过程中,阎锡山在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峙中,如何与各方势力交涉,在保持自己权力不被削弱及控制晋省前提下,攫取最大利益,最终选择蒋介石,以“督抚革命”的方式反使自己成了国民党在山西的真正代言人,戴上了三民主义信徒的帽子,实现了“新瓶装旧酒”的政治转向,继续延续军绅政权模式。第六部分则追本溯源,为寻求山西模式得以在民国时期实现的历史渊源,尝试从阎锡山个人的特性寻求对山西模式的解读,从而将山西模式定性为“阎锡山控制的一种稳定且准独立的军绅秩序”[1]。 此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到了山西在政治转型时期的多重面相。

从著作的谋篇布局来看,文本思路清晰,逻辑十分严密,并层层递进。如先从清末民初之交,阎锡山与士绅合作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权,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入手,进而讨论袁世凯去世后,面对中央威权真空,中国政治严重失序,阎锡山如何应对这一态势,又如何保证山西“有序”的问题等等。每一个章节都在回答一个问题,而诸多问题又都围绕主线串联开来,以此使本书的问题意识逐渐升华,直到结论部分提出著作的核心理论“山西模式”。其中,每一章节在解决大问题的同时,又内含着诸多小问题,凸显出著作的问题意识十分明确及强烈。此是该著的一大亮点。

此外,在大陆学术界,作者是首次利用台湾阎锡山档案对阎锡山进行学术研究的学人。以这些档案为研究的主体资料,并利用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大量资料、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等具有权威性质的历史文献,再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阎锡山如何利用时代格局变动,运用自己的手腕,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理想政治。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各路枭雄都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雄杰的角色,阎锡山或许是这些角色中最稳定,也是最变化多端的一个显著代表。

二、线索:民主共和到君主立宪再向开明专制的转向

晚清以来,各方仁人志士都在探寻着适合解救中国的理论模式,各式的西方主义思想也不断涌入。而阎锡山也在此期间经历了从民主共和到君主立宪最后转向民主政体的思想选择,这一串线索的连接造就了山西在军绅政权掌控之下的不同特色。

就近代山西而言,社会转型之复杂,非一种理论、一种主义可以阐释完善,非寻求其中的内在逻辑不可探究山西社会转型的复杂。张著避开了时下兴起的社会史研究模式,着力从上层建筑着手,用政治史的分析方式解读了阎锡山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理想追求与当时山西政治社会变化的关系。为得有力之证明,该书围绕辛亥革命时期阎锡山支持共和、其后面对政争又放弃共和转向对君主立宪的支持,以及阎锡山是否真心支持袁世凯帝制自为[2]等系列问题,在分析翔实资料基础上,提出独到见解:阎锡山起初是真心认为君主立宪优于民主共和,但在与袁世凯的博弈中又转向了开明专制[3]。 然而,最终阎锡山还是认清了形势,利用自己留日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经义,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体系——“用民政治”[4]。该体系可以说十分完善,从省治到村治之间承上启下,可谓颇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而以村本政治为代表的政体在阎锡山主晋的后期则一直延续,形成了山西特有的社会治理。

全书意在展现民国前期阎锡山理想追求从模糊到清晰的嬗变过程:从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建立,到一个地方主义盛行的追求,再转向晋人治晋的独立王国模式的构建;从政党体制的理想,到一个国家的理念,再到军人独裁声音的出现。张著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仔细呈现人物的表现与权力运作的全貌与细节, 使模糊的场景变得清晰, 使复杂的画面逐渐简明而又鲜活。

三、理论方法:政治史视角下的“督抚革命”

张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政治史模式书写的方法,即用一手史料说话,避免了以论代史的误区,也避免了革命史观视角下对军阀卑劣行径的认识,从宽泛的史料中寻求一种能够解释近代山西社会转型的理论模式。该模式既不同于以往革命史观所言的“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争夺,也不同于社会史视角下“山西各地呈现各自不同的发展特色”,从而避免了碎片化的研究,通过一种宏观视野下的微观分析,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山西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等都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某种意义上,该著有整体史关怀下的方法论探讨。此外,它又未完全摒弃传统政治史的书写方式,在借鉴其基础上,运用新的理论范式,即用“督抚革命”*“督抚革命”之说,几与清季反满革命运动为同时,是当时一些革命者欲借满清汉人的地方总督、巡抚或握有军政权的大臣之力,以谋推翻清廷,建立共和。辛亥革命即为“督抚革命”的运用。“民国以后,虽无督抚之官名,但地方军政大员如都督、将军、督军等军阀,以及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令、省主席等,仍不断发生‘革命’事件,与辛亥时期的‘督抚革命’在性质上,并无差异。可名之曰‘督抚式的革命’”。参见蒋永敬、庄淑红《“督抚革命”与“督抚式的革命”》,(上海)《近代中国》(第十八辑)2008年7月。这种解读上层革命的理论方法,诠释了政制转型期阎锡山是如何坐上山西省第一把交椅,以及如何在延续“督抚革命”的模式中进一步改造山西、牢固控制山西的。阎锡山的诸多表现都脱离不开他那种类似于“武力造国”的思维方式,意图改变传统重文轻武的格局,利用军人武力的优势,配合士绅支持,形成了特有的军绅政权形式。而且作者的笔锋直指阎锡山在此期间的权力运作、制度的构建、区域发展战略之构想,进而从上层政治的角度解析了彼时山西的政治模式与政治生态的变化。这既是传统政治史书写的方式,又有新的政治理论渗透,可谓避免了机械地叙述一部山西民国史的误区,进而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有见解的理论视野,这不可不谓是此著的另一亮点所在。

四、商榷:一点意见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阎锡山究竟是实践村本政治理想的开拓者,还是在一种村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环境下仿而行之的追随者?其实,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村本政治的认识可谓大多是纸上谈兵。当时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知识精英,特别是那些海外归国的精英,谈起一般政治可以说如数家珍,但对中国农村却是知之不多。因此,他们多停留在空喊改革的口号上。山西自然也不例外,山西的城市精英多倡导村本政治,但真正了解农村的精英却未必很多,这样对城乡认识的脱节会造成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时难免有敌对矛盾的出现,即乡村本土与城市精英的对垒。比较遗憾的是该著对这一对立化现象未能展现。虽然这一问题并非该著必须呈现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然,任何学术成果都会留有一定的遗憾,往往正是这种遗憾才会促进学术研究的持续推进。而此点并不能掩盖张著是迄今为止阎锡山研究及民国山西史研究重要成果的学术价值,它的问世无疑将相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高度。

[1] 张文俊.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上册[M].台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20-21.

[2] 张文俊.袁世凯帝制自为中的阎锡山[J].史学月刊,2014(7):69-78.

[3] 张文俊.“民主共和”抑或“君主立宪”:阎锡山在民国初年的政制选择[M].民国研究,2013(春季号).

[4] 张文俊.政制转型与山西政治秩序重构研究:下册[M].台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150-151.

Reasons for YAN Xishan′s Control over Shanxi Regime since Xinhai Revolution——CommentaryonTransitionofPoliticalSystemandReconstructionofPoliticalOrderinShanxi

TIAN Ming

(CollegeofMarxism,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YAN Xishan was such a typical politicia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he had been able to practice his control over Shanxi and be the governor of Shanxi, even during the time from the Beijing government to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reover, since Xinhai revolution to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he not only followed his ideal to govern Shanxi, but also enabled Shanxi to be "in good order in the face of political chaos", which helped Shanxi to show a unique political style. What are the reasons why he was chosen and how he could be able to control Shanxi and make Shanxi demonstrate the unique political style? The study of the bookTransitionofPoliticalSystemandReconstructionofPoliticalOrderinShanxi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bout this figure,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Shanxi pattern", YAN Xishan′s choice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his behaviors in the era of changing times. The book is of great academic and realistic help to the study about the history of Shanxi in Minguo Period.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Shanxi;YAN Xishan;transition of political system;political order

2017-01-23

田 明(1976-),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3.021

D693

A

1008-6285(2017)03-0095-03

猜你喜欢

政制阎锡山民国
阎锡山示弱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教育何以塑造理想国
——《理想国》卷八刍议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走出帝制”:历史先声与在场记录——《民国政制史》导读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议会在香港政制架构中的地位作用
政制创新:功能、价值与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