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7-04-14康艳青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康艳青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康艳青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不足,大学生自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也不佳。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传统文化素质提高,以及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性的加强层面提出建议,旨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深厚软实力的重要性,中央高层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频繁发声。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可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构成的。“传统”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是一种世代相承的具有根本性的东西,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比如民族传统、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它虽然产生于过去却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通过对以上两个子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界定为: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被中国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影响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方面的活动及其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是致力于未来的一种“文化自觉”。如何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在于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以此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契合,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割不断的根脉,反不掉的传统,离不开的价值,用不尽的资源[1]。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结合新的社会环境重新阐释后加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是指把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特殊优势,实现文化的育人功能[2],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进步与健康成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张岂之先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归纳为:天人和谐、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3]。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良好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了很多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如果对其加以发掘和运用将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育法;“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语)的因材施教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示范教育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学思并重法等,都值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鉴,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质[4]。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形成一定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整体素质上与社会所期望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需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人格和政治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但从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是很不充分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首先,目前高校所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都比较笼统概括,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尚未得到极大的体现。同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认知决定了学生并不会对其投入太多精力学习,所以课本上所包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根本无心体会,达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虽然有着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但是有些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层面的素养上有欠缺,不能很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与学生。最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工作者也由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短板,只是对学生提出一些日常的规范和要求,很少能够主动地、有机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弱化了文化化人、育人的效果。

(二)大学生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四有新人”有积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学而不用、知而不行,某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畸形的,在廉耻、荣辱、是非观中存在着问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佳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使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没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这对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过度的批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破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运动割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文化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但是,由于受到“左”倾思想影响,使得中国的文化繁荣局面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批孔”运动将矛头指向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焚烧书籍,打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直接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断层与研究的中断,割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侵扰。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被重新提上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这一时期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等的日益活跃,一些国民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重义轻利等优秀的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的挑战。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后继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现实原因

1.高校客观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更倾向于开设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其具有的价值并不能够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从而备受冷落。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目前相关的调查显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层面的能力水平是有限的,往往满足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

3.大学生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在信仰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外来文化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一些大学生往往会迷失方向选择一些比较利己、功利、现实的价值理念。同时,在就业形势日益严重的今天,迫于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时更倾向于学习一些更加实际的与自己就业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少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高校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首先,课堂教学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和教育,这是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高校应该用好课堂这一重要的教学阵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安排专门的课时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善恶、美丑、真假的评判能力以及自我鉴别能力,从而更好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应承担起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有些专业课可通过专业发展史的讲解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激发大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认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才能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达到教学生明事理、辨是非、知荣辱的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者也应当主动参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中,提升自己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三)加强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主体之一,对大学生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性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重“知”。大学生应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第二,重“情”。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热爱祖国不仅仅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是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情感基础和动力所在。第三,重“意”。大学生要坚定自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四,重“信”。大学生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要相信我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领我们的祖国走向强大,能帮助我们个人实现梦想。第五,重“行”。大学生要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为自己的修行,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落小、落细、落实,自觉培育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并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时刻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成长。

[1] 贾效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21.

[2] 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3):40.

[3] 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N/OL].(2013-02-04)[2016-10-12].http:∥epaper.rmzxb.com.cn/.

[4] 黄玉军.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8.

[5] 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34.

The Fus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KANG Yanqing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the role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brought to the focu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owever, in the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initiativ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strong enough,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cannot effectively apply it. This article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important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about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ed personnel′s cultural qual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of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usion

2016-12-15

康艳青(1985-),女,山西文水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3.019

G641

A

1008-6285(2017)03-0084-04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