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涵探析*
2017-04-14雷家军
雷家军,高 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涵探析*
雷家军,高 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怎样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这一统一的组合性概念,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性问题。文章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变和新世纪的教育实践,逐层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各自的内涵、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内涵;历史演变;教育实践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1]378在该意见中,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概念来使用,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经验总结和教学实践探索形成的一个新的认识和界定,在这个总体概念中蕴含着“思想”“政治”“理论”三个具体概念。如果仅从语言词汇构成关系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一词似应是偏正结构,前两个词“思想”“政治”是对“理论”的修饰和限定,但是从“思想政治理论”一词的历史形成过程来看,又不能仅仅这样理解。因为三个具体概念都有各自的独立价值和目标,又有“并列”的意义,而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及重点的把握在不同的课程中又具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和思想政治理论这一概念在新世纪以来的实际运用情况,通过“层析”的方式,进行一些初步的考察和探索①以下所说的几种定位,如果仅仅从学理意义上的理论和逻辑关系来看,也许有不够严格严密之处。我们是在历史变迁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这种不足既是我们的认识水平问题,也是教育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理论提升的任务。。
一、思想教育是根本目的
思想也称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时也泛指有体系的思想,即思想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担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1949年12月30日,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讲道:“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即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2]41950年10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的第一项就提出,高等学校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71958年4月12日,教育部政治教育司《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指出:“明确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2]33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开始单独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类的课程,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称为“两课”。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中再次重申:“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持久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帮助青年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2]118直到世纪之交,党和国家依旧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其思想文化渗透,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中的战略地位。
从目前多元文化并存、多种思潮涌动的社会背景看,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些基本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不能深入分析,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就会失去教育的前提条件,就可能会偏离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实效性便无从谈起。
首先是大学生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这虽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但最为核心的还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早年提出,并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又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一最高价值追求:消灭基于阶级分化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命题或最高价值[3]。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不仅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相通,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类最高价值追求,无论是对于历史上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努力寻求富强民主的中国人民来说,还是对于当代正在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人民的立场上。
其次是大学生能否得到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有人认为,中国人读不懂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语境”的学问,是整个西方文化传统发展的产物。这种认识虽然看到了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艰巨性,但忽视了人类思想的融通性。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中国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论述,总的说来还是得其要旨,并无重大误解,后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不断接近其完整思想体系的,与西方人的理解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是世界各民族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理解的,它的视域是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而不仅是西欧,它决不是地域性的理论,而是世界性的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用中国的特殊性来取消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而恰恰是以这些根本原理为指导来具体分析中国的特殊情况,得出新的结论[5]。大学生已经具有系统的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积淀,完全有能力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再次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在20世纪的中国,总是有人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培养中国的人才未必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不能脱离历史抽象地得出简单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当年成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正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国情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之所以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辩护的理论,而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和昭示社会主义前途的理论;不是停留于描述事物表面现象的理论,而是为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科学方法的理论。正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 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获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当代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看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在不懈的奋斗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并获得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也才能直道而行,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6]
二、政治教育是核心问题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以巨大影响,并在社会上层建筑中居于统帅地位。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对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重压、制约和封锁之下,争独立、保政权、求发展的中华民族来说,政治教育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不可能淡化。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2]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度就是被称为“政治课”,高校内部还设立政治教学委员会。毛泽东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强调为政治服务,看重其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中的地位。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讲道:“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是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2]38。1964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2]50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坚定地认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7]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也始终围绕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的政治路线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认识人类历史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使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1]416
从根本意义上说,离开其政治属性、政治目的、政治背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取的,那就是放弃了关键,失去了灵魂,丢掉了阵地。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情感教育。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哲学社会科学便具有了阶级性特征,都会有意无意地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体现不同的阶级情感,爱什么、恨什么、同情什么,都会染上阶级的色彩。“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4]不把自己和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相关联,只为一己之私利考虑的人,排斥和怀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是正常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相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8]政治立场和情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此都予以充分关注。江泽民强调,大学生的个人抱负,只有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9]。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人总是需要对某种理想或信念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和精神的支撑。虽然不同的信仰都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和行动的引导,但其内在的科学性是不同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进步文明成果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是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的信仰。在当今的世界,既有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基础上的社会理想,也有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理想,还有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用巨大的成就证明,真正行得通的道路,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借鉴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及其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是建立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是同一方向,是近期目标和远大目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基础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纲领路线教育。纲领本意是总纲和要领,也泛指起指导作用的原则。纲领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一个阶级和政党能够明确自己的纲领,尤其是科学的基本纲领时,就表明它已经认识了社会的性质,把握了政治的本质,明确了自己的职责,走向了成熟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能够讲清楚并分析透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核心主体,即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则表明教育过程中已经抓住政治问题的核心或枢纽。路线原义是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是根据一定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制定的。总路线,亦称总任务、总政策、基本路线,包含战略目标,是根本性、全局性的指导方针,是制定和执行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的依据。一个阶级和政党能够明确自己的路线,尤其是科学的基本路线时,就表明它已经认识了国情的根本特点,把握了奋斗的目标,明确了行动的思路,走向了理性的阶段。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能够深刻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透彻地说明中心任务、长远目标、建设要点、发展阶段、逻辑关系问题,就表明教育过程中已经抓住政治问题的全局和关键。
三、理论教育是基础所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要传授给学生系统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使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力,这是教育的基础工作和教学的重点任务。因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社会人生问题,指引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就开始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意义,认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提高青年社会主义觉悟,培养青年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和行为的基础”[2]20。即便是在“左”倾错误泛滥时期,理论教育曾一度受到削弱,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一直重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系统理论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1]12此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基础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的任务被纳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日程中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现实要求和基本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虽然有丰富内涵,有多种构建方式和阐述途径,但几个核心问题必须紧紧抓住,并分析到位,教育的理论性才能展现出来。
首先是理论主题教育。任何一种理论都会在时代背景、时代条件和时代任务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主题,这是构成理论的轴心。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道德,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明确一个主题,那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理论和历史的主题,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理论思潮、社会变动和道德变化才能够贯通起来,并给予整体性地分析和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正是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展开的。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看,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在1956年以前主要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离开主题,理论就难于“自圆”,教育也难以展开“其说”。
其次是理论逻辑体系的阐述。无论多么复杂深奥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判断基础上(常被称之为理论基石),继而形成严密的理论和逻辑统一的框架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必须具有完整系统的逻辑体系,如果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还要进行多重体系的融通。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科)自身的角度说,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或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不同角度去构建其理论体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来说,有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教材体系,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有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理论指导和支撑的相关教材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体系来说,更是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来构建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只有形成带有理论色彩的“体系”,才能产生推动大学生成长进步的思想“力量”。
再次是理论要点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阐释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理论要点,以便学习者清楚准确地把握核心问题。虽然这些理论要点在不同课程及不同视角的理解上会有差别,但有些“关节点”却必须阐述透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在毛泽东思想中,必须讲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邓小平理论中,必须讲清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论断以及“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必须讲清楚“为人民服务”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本分界线。当然,理论要点不是单一的,而是系列的,只有把一系列的理论要点讲清楚了,理论体系才容易真正建构起来。
四、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我们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三方面的具体含义、历史演变和现实要求之后,还需要从辩证的、动态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理论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虽然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被认识和接受的,但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系统的理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史学家们不断加工提炼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应是一种理论形态,离开系统的理论教育,谈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只能是空泛的。因为理论不彻底、不完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就没有根基。
其次,必须看到,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关系不是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当我们充分认识理论教育的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是“纯粹”的学术理论,它的政治教育功能和思想教育目标不可须臾忘记。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肩负的不仅是学科建设本身的任务,还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任务,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任,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应该是蕴含在理论教育之中,不应是游离于理论阐述之外,甚至观点、材料和语言都应以理论的方式、学术的方式,而不能以片面的政治“宣传”、简单的思想“教化”的方式进行。
最后,必须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面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在社会出现急剧变化,错误思潮干扰严重的时期,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可能就会突出一些。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就突出强调了政治要求。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理论的含蕴和色彩也不尽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早期的内容,历史和学术的积淀相对厚重一些,理论性也会更强一些;近期的内容,现实性和经验性会重一些。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关系密切的内容,一般会侧重理论本身的论述;与军事、国防、外交、国家统一相关的内容,一般会侧重政治角度的阐发;与文化、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的内容,一般会侧重思想意义的分析。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情境之下,根据学生的愿望和心理状况,还需要随时调整和变换思想、政治、理论的重点和结构关系。
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和关系问题,历史经验十分丰富,历史教训也有不少,展开学理探索的空间很大,我们的梳理和认识还只是初步的。但我们也深信,关于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讲师是大有益处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虽然有“大道”“小路”和“曲径”,但那些根本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只有“大道直行”,才能至高至远。如果“以术为道”,可能就会“有花无果”。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4-5.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1).
[5]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134-140.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566.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5.
Briefly on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EI Jiajun,GAO Jun
(SchoolofMarxism,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China)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 obligatory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m. How to comprehend the unified and combinational concep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basic issue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ince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an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new age,the authors made an analysis about the respective connotations, status and correlation about ideolog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of Marxism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y;politics;theory;connotation;historical evolution;educational practice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知识分子与革命文化关系论纲”(16FKS011)之阶段性成果。
2016-12-22
雷家军(1963-),男,黑龙江大庆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与知识分子问题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 高 君(1967-),男,辽宁铁岭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农民发展问题。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3.009
G642
A
1008-6285(2017)03-0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