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

2017-04-14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马克思

刘 尧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简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

刘 尧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只有从资产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全面自由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深度剖析,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逻辑分析,对理解马克思所说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有现实帮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由;劳动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和深刻阐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时俱进地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性质、内容和现代性,对于思考现在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对于理解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不同阶段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这个概念的形成是马克思在其生活、学习的不同阶段,不断探索、概括的。现按时间的逻辑脉络,分析如下。

(一)萌芽期

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界定,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在理性的支配下,人身心应达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黑格尔指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1]这些都是在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提出前,人们(主要指启蒙学者、空想社会主义及德国哲学家)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思考和美好愿望的描述。19世纪,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欧文试办共产主义移民区,使人们在“德、智、体、行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2]41。 “劳动阶级各个人的脑力和体力广泛地结合起来。”[2]338圣西门提出:“我终生的全部劳动目的,就是说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全部才能。”[3]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概述,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铺垫。恩格斯曾这样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4]

空想社会主义者探究并初步描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即体力、脑力以及人的崇高品德的高度统一,并认识到肉体和精神、智力和体力、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统一,且通过教育才能到达这种高度统一。可见空想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做了概述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因此获得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使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更科学、系统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对此的解释是“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5]。 可以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依据,以理想中的人的发展模式为模型,去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去领悟人的全面发展同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仅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的发展规律,无法寻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人权理论的基础上重视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在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不断接触社会,大学毕业后亲历书报检查制度,关于林木盗窃中的辩论,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进行研究。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见解:“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6]马克思认为,人最基本的权力即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基础是自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系统对什么是异化劳动、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行论述、剖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7]51“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7]53从马克思的表述中可知,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资产阶级雇佣、剥削的生产制度下,劳动被异化了。本应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劳动,本应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劳动,本应为人类所特有并为之所用的劳动,被异化成——阻碍人发展,并与之对立的异化劳动。

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只停留在抽象的表述中,未能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系统地、具体地论述人的发展,而在《德意志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了进一步补充。

(二)发展期

马克思于1845—1846年著的《德意志形态》,不但首次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而且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考察人的发展历史,揭示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对人的发展影响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影响。

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限制并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旧式分工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当然马克思并不是排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分工协作,而是批判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条件下的被迫分工。这种强化的、无奈的分工,是限制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因素。

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望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8]330共产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在那里没有阶级的存在,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分工与制度,应为物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劳动异化不再存在,反而劳动实践真正成为每个人的唯一主观的真正需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可随心所愿地发展自己,也可以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8]331

马克思在此已从外部条件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应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虽然弥补了萌芽期过于简单、抽象的弱点,但尚未对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性及如何实现的内部条件有所说明。之后马克思继续探究,终于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形成完整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期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表述。经过1847—1850年间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以及1850—1867年间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深刻剖析,使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走向成熟。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这样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的发展、脑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如下问题: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发展状况,从现实角度揭示了必须消灭私有制,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了自由劳动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从劳动中找到人类发展的钥匙;科学地阐明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全面考察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人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至此走向成熟。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描述人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85人的全面发展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7]89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多方面的需求、全方面的能力、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自由的个性。

(一)人的需求的多维性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永不停息的进步,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多样的、丰富的、全方位立体的需求结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求的多维性,这种多维性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性

从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9]可知,人的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是自我调整的能力,是人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主客体对象关系处理得当具备的能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8]330可见,个人能力不仅是价值的创造、生产能力,而且还应该是价值的享用能力。在价值的创造和享用能力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人才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才能使人的能力全面发展。这在后一部分即人如何达到全面发展的路径中将做系统阐述。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层面上,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广泛发展。只有人的关系发展到某种程度,即具有丰富性、广泛性的基础时,人才能毫无保留借此平台发展自身的全部能力。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组织的关系,再通过这种全面创造的社会关系自觉创造自己能力的全面发展。

从人类发展史的坐标考察,人类初期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个体、地域、种族的限制使人的关系封闭、片面,这种外界条件下人的分工单一,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8]295“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用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10]60

由于FLAC 3D在模型在建模方面存在其自身的不足,因此,整个建模过程中,前期建模数据均借助Auto CAD和Sufer等软件来获取,中期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均由ANSYS来完成,最后借助ANSYSFLAC 3D接口生成FLAC 3D可读入模型。

可知,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也是目的之一。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马克思从人的活动规律、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和教育等维度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为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途径。

(一)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则决定生产如何进行及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当分工一出现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是一个批评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10]86旧式分工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没有选择权,不能完全从事自己能力善(擅)长的工作,所以劳动者是非自由的、片面的。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工作。在这些制度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全面的发展。

要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首先要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灭旧式分工,即脑力和体力分工、职业分工,实现脑体结合;消灭阶级,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废除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发展物质条件。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1]368可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人们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人才能全面发展。

“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1]225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反过来,人从事生产活动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需求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需求的多样性要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作为外界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要以人需求的多样性为前提。社会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即人的能力的发展、本性发展至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个人生产力水平提高。

(三)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是传播知识经验、启发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人、改造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可见,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可以使人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使人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

马克思主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且发展人的多方面能力。

生产劳动越是向前发展,生产实践手段越是多样,就越是需要有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与之配套。劳动起根本作用,教育则是有效手段。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的纽带,使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与从事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劳动者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时环境,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扬弃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理论。

社会发展的最终形式——共产主义,只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条件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教育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根据我国国情与发展实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9.

[2] 欧文.欧文选集: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 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8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1.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 尚伟伟.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及其历史进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3).

[13] 郭晓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2).

[14] 李红专,杨胜荣.西方哲学中“发展”涵义的演变与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新华日报,2006-10-11(1).

[16] 周建超.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9).

[17] 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J].学术月刊,2002(1).

[18] 田海舰,邹卫.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8(7·下).

Briefly o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and the Way to Its Realization

LIU Yao

(SchoolofMarxism,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Marxist pursuit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TheCommunistManifesto,Marx and Engels put forward that: "only after the proletariats liberate all mankind, can they finally free themselves." Only when proletarians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bourgeoisie, can they be likely to achieve their own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Marxist concept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deeply expounded, and a logic analysis about its realization is made, which is practically helpful to understand what Marx said, "a social form with everyone′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principle ", since to realize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munism.

Marxism;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needs;freedom;labour

2016-12-08

刘 尧( 1985-) ,女,黑龙江大庆人,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价值哲学。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3.002

A81

A

1008-6285(2017)03-0004-04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