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2017-04-14宋俭波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

宋俭波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宋俭波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关键是把握其三大特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理论根据;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性质和特色的集中体现;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性;实践性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这是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底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在我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上,理论界存在着明显对立的分歧,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的解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首先就是要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一些现实理论问题上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讲,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关键是把握其历史唯物主义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三大特殊性质。

一、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理论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根源于它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首要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并且,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中的“科学”一词的核心含义,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在解释他们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一词时特别强调,他们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主要是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1](p290)恩格斯也曾明确指出: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p740)。因此,所谓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所有内容,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具体内容的科学性问题,必须首先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问题,首先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问题。

唯物主义历史观首要的观点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原则要求我们对当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等重大问题的解答,必须从分析我国社会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状况出发,而不能从所谓的先验的、理性的原则出发。但现实中,无论在我国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上,还是在我国应当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明显的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唯心的观点。正是这些错误观点的泛滥,使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问题,成为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进行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有一个似是而非却又常见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原有的体制选择是一种错误选择。这种观点的严重错误在于,用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确实存在许多甚至是严重弊端的客观事实,否定我国建国之初选择高度集中发展模式的历史合理性。这是典型的打着改革旗号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也是典型的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完全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对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解释,应该归结为: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随着我国社会各种历史条件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怎样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怎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明显带有历史唯心主义倾向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依然是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的历史唯心主义的集中表现,是以抽象的“自由人假设”,即人的自私性为理论出发点,这种观点强调没有私有制,人类社会就将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当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诠释我国怎样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性质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初,恩格斯在1847年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2]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获得解放和无产阶级怎样获得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无产阶级性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体表现为人民性。这种“人民性质”,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种人民性质,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

一方面,工人和农民群众是我国“人民”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我国工农群众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指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所决定的。工农群众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这种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政权首先是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我们判断党和政府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是非得失,首先要站在工农群众的立场上。背离了工农群众的立场,实质上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的广泛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特色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企业家、自由职业者、高级白领等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表明,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民”构成的这种广泛性,要求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到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忽视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就意味着脱离中国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种“人民”性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政治上,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都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工农联盟的基础地位,这是我国工农群众社会主体地位的直接表现;广泛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各民主党派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基本制度,这既是我国“人民”广泛性的表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色所在。在经济上,强调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这是保证工农群众的主体地位并维护其根本利益的经济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直接体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特色。在判断改革过程中是非得失的标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判断改革过程中是非得失的三个标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的发展理念,更是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种“人民”性质,要求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时,既要站在工农群众的立场上,又要极端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三、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性特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完善的理论品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等问题上历史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社会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我国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邓小平同志通过反思我国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片面追求生产关系上“一大二公”、忽视生产力水平对生产关系变革的制约等历史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的新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第一次直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具体奋斗目标。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所有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大大激发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

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又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上,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理论科学分析我国国情,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归结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总结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依据。在发展问题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到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怎样发展,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已有建设成就的理论之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发展的理论保证。

综上所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关键是把握其历史唯物主义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三大特殊性质。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发展的眼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视角,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3.

D61

A

2095-7416(2017)06-0086-03

2017-10-12

宋俭波(1964-),男,山东海阳人,法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友才)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