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发展模式的存在形式与时空建构原则

2017-04-14梁永贤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展

梁永贤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99)

试论中国发展模式的存在形式与时空建构原则

梁永贤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99)

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已逐步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发展形式,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这也是它得以延续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中国发展模式目前尚属于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有待解决和克服。为促使中国模式健康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时空压缩”型整合创新和优化重构。为此,一方面需要创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发展模式成为包容传统性、现代性、新现代性精华的综合集成性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在“共性和个性”两个层面拓展其空间价值,增强其包容性,提升其民族主体立场。

中国发展模式;存在形式;时空结构;时空建构原则

中国发展模式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开拓,它的建构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扭转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贫弱不堪的局势,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也有力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发展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关注和评议,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在当今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定义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要素及存在形式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其时空结构与时空建构机理,就如何坚持合理化时空建构原则与时空整合创新来促进中国模式健康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基本思路是:存在是时空的基础和前提,时空分析是认识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和方法。基于上述思想,本文首先具体论证和说明中国发展模式的真实存在性以及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形式,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此前提条件下,具体探悉中国发展模式的时空构成结构,提出中国发展模式创新和优化所需要遵守的规律和原则。

一、中国发展模式的客观存在性诠释

中国发展模式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实践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结构模式和建构类型,认识中国发展模式存在性的组成结构,对于理解把握中国模式的时空建构逻辑及其未来走势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发展模式是否真实存在?对此有人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根据主要有价值性否定和事实性否定两种。价值性否定者认为,模式应是标准的、理想的、能够推广的样板,而中国模式显然并不完美理想,也难以普遍推广,故此不予肯定。还有人担心提出中国模式可能造成故步自封、自满自大的后果,不利于改革创新,还是不提为好。事实性否定的理由主要是中国模式内容杂陈,缺少稳定性、普遍性、特色性、持续性。上述否定性观点都是不成立的,但中国发展模式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加以阐释的。

发展模式,从其字面意思讲,就是发展的模样状态和形式规则,它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形式,而是对长期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不能否定它的客观存在性,因为真理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概念也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总结反映,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现实经验是发展模式的源泉,但是经验不等于模式,发展模式是经验的总结概括和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自己的结构类型,并能经受住时间空间的考验,应用于实践。建构一种发展模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要求既要有普遍经验的共同特征,又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自身蕴含的价值理念等。综合来讲,一个完整的发展模式需要概括性的经验总结,需要持续性的实践运行,需要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需要价值理念的应用,这些是发展模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国的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条件,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发展模式源自于对发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的话,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时间。期间可以说是苦难重重,曲折不断,走了许多的弯路。虽然走了许多弯路,付出了代价,但却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也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框架结构。发展模式不是经验的简单概括,而是对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概括,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二)中国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域差别明显,南方和北方、内陆和沿海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发展模式在总结了国内外发展模式普遍共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国自己独特的个性。中国发展模式的概念来源于共同的发展经验,总结了不同的经验之间的共性。从国内外的发展模式对比来看,中国与国外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的发展模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中国发展经验的共同性,又具有不同于国外发展模式的特色,这是中国发展模式成立的关键因素。

(三)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发展模式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属性。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重大而稳定的成果,当今中国是法治社会,各种制度、模式和举措都有稳定的法律规范保障。正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国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模式才得以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与发展道路趋于完善和稳定成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需要一定的步骤,要先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等,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这些步骤方面已经能稳定进行。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否长久有效地发展,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但是从现实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迅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里,从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状况发展到现在的小康水平,半个世纪都在保持着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持续性。正因为如此,现在我们研究和讨论中国发展模式才有意义。对于未来的持续性,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成熟完善,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只要中国人民保持信心,不断巩固和创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必将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客观性和价值性

客观性与价值性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两种重要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反应。根据词典中的定义,模式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说人们照着模式做能达到好的效果的标准样式”[1],一些专家因而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不存在,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现在的中国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多瑕疵,不值得推广和应用。这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全面否定,很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笼统的理解。模式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对某种事物的总结概括,带有客观性和独立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模式本身没有属性,不论事物是正确的错误的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样式”,其中有一些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值得推广;另外一些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必须加以制止。中国的发展模式有鲜明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这也是它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客观现实的理性总结,遵循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去对待。在中国发展模式上染上政治色彩,或者是放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头品足,都会扭曲中国发展模式,让人们产生误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发展模式又蕴含了多样性,其中必定会有意识形态的体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所以对于中国发展模式来说也需要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客观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客观性是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性是客观性的延伸和升华。对中国发展模式来说,客观性与价值性是密不可分的两种属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价值。

(五)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客观可知的存在形式

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通过合法的渠道比如教材、媒体等被大家广为熟知并加以利用;再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等都被国家法律条文明确确定,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中国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存在形式

中国的发展模式在现实社会真实存在,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一个完整的发展模式具有基本的构成要素和存在形式,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和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发展理论、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规范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指导发展实践,是指导实践正确进行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是发展模式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模式中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性发展理论,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四者之间具有连贯性、衔接性,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思想主题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各个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阐述了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阐述了发展阶段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处于社会转型期;阐述了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理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观点和思想,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产物,已经是一个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境界,优化创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新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发展想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它能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能体现人们的价值信念,能引导发展活动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给活动的执行者一定的激励和动力,它是发展的任务、指标和效果的统一。中国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等目标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指明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目标方向。

(三)发展道路

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是紧密相关的,正确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发展道路。发展道路指“国家或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途径,它代表了某种总的方向和路线”[2],发展道路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发展进度和目标的实现。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方向明确、途径简捷、线路优化、方法得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只属于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立足于本国的基本情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持续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早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艰苦奋斗。中国的发展模式必须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式,必须是与道路方向一致的模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其次,中国的发展模式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制度,中国发展模式要采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发展方式

发展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发展手段或发展方式。从实践这一层面来看,发展模式体现在一系列的基本方式方法上。发展的方式就是发展取得成果所运用的策略,它隶属于发展模式,是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方式在配置资源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干预为辅助的模式,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决策方式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政治权力方面,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选举制度;在社会层面,我国坚持政府起主导作用,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生态方面,坚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五)发展规范

中国模式健康发展离不开发展规范的约束,最主要的发展规范就是要顺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与发展规律存在内部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社会发展模式体现出来的”[3]。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稳定且持续的、重复性的必然联系,而模式是“标志着事物之间的规律关系”,它“是从反复出现的事件中提取和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4]。正确的发展规律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发展模式,并选择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对客观认识的存在,揭示了现有发展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发展过程,这实质上是发展水平体现出来的规律,它是发展模式的基础和条件。不论是以往对发展模式的总结,还是今后对发展模式的探索,都只有符合规律才能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否则失败和错误会很难避免。中国模式的结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准则,中国模式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都是符合了发展规范的要求。我们研究中国模式的发展应该结合发展规范,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物之间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国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发展的规律,比如在经济发展中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在国家发展中坚持了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的发展规律。正是遵循了这一系列的发展规律,中国的经济才得以取得长足的发展。发展规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发展模式在规律中健康发展。

(六)发展战略

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应对重大发展问题和实现重大发展目标的发展战略。中国模式在战略布局和运筹规划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以来,我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进行战略布局,比如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等,这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综合了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促进了现代化建设,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实力。最近几年,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陆续提出和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虽然这些发展战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在较短时间内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作为主推国家,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共65个国家,覆盖人口约46亿,世界总人口约70亿,覆盖人口超过了世界人口的60%,产生的经济附加值达20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取得初步成功,是因为它能有效满足沿线国家发展的共同需要,促进沿线国家的对外开放,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机会。“一带一路”正在逐渐形成经济贸易的良性循环,拓展了全球经济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传播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天下大同、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在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下进行交流合作,体现了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精神,更有利于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中国发展模式的时空结构解析

中国的发展模式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是在一定的时空内产生并延续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发展模式的一种逻辑结构,分析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从纵向的历史层面,也可以从横向的宏观层面来进行。

中国发展模式的时间结构也就是指它的时间经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模式才逐渐形成,但是并没有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反,中国发展模式依托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发展模式的影响很大,已经渗透在发展模式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两千年的传统文明,自古以来宣扬平等平均、大同社会以及文明和谐的精神理念,如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广大民众的理想愿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今社会实践出真知、求真务实的思想一脉相承,也为经济建设、以民为本的发展思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强大民族精神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观念,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的发展模式还受到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文化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开始,革命文化曾长期主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革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进,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逐渐对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从革命运动层面看,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打牢了政治基石。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最核心的内涵,革命文化除了革命精神以外还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启发和激励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展。

中国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也可以说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模式[5]。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我国通过各种摸索和不断建设,已经大致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架构体系,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改革开放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但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取代市场占主导地位,导致政企不分、国家垄断,忽视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突出,所以通过改革开放引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30年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教训,都是中国发展模式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前后共近70年的时间,前30年为改革开放做了充分的铺垫,后40年是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中国发展模式中也有所体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是现代化逐渐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现代化其实是后来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后发外生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办法跳过传统的现代化而直接发展到新型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古典形式是传统现代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强调市场、资本、科技、法治的力量,在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需要克服。以2003年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标志,中国决定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立志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由此开始了由传统现代化向新型现代化的模式转变。

中国发展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空地域条件,表现出比较明确的地域架构和空间整合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情况错综复杂,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文化水平不同,现在所形成的中国发展模式事先并没有预设好模型和建构,也不是照本宣科地将其他的模式搬过来运用,而是严格地按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来发展的,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策略,是摸着石头过河、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成果。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成功的发展模式层出不穷,中国的发展模式借此机会,整合各种成功的发展模式,积累经验,使得发展模式有了更深的内涵[7]。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是按照从简单到困难、由经济到政治、由工业到农业、由农村到城市的顺序开展的。先选择特定的领域进行尝试,获得成功经验以后再全面推广。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安徽小岗村就是农村经济模式的试点村,通过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得以成功,逐步推广到全国,取得巨大成果。中国的发展模式还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实行,开放自然也是要按照顺序的,中国开放的顺序是从沿海到内陆,最先开放的是南部和东部的沿海城市,自然也成为了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中国的发展模式还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广泛利用了全球的各种资源和市场,包括人才引进、技术研究、管理经验的学习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融合了中国特色和全球资源的包容性的发展模式。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发展模式的建构广泛利用了全球资源和市场,广泛吸收借鉴了世界先进管理、技术、文化和文明成果,融入和适应了世界经济体系,可以说是一种聚合中国特色与世界文明成果的宏大包容性发展模式。

四、中国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的时空建构原则

中国发展模式业已初步建构成型,它作为后发外生型模式具有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时空压缩、超越进化的基础结构与特征。但中国模式目前尚属于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有待解决和克服。为了促使中国模式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时空压缩”[8]型整合创新和优化发展,坚持合理的时空建构原则。

(一)创新发展中国发展模式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认清和研究现实需求,预期和展望未来发展,使其符合历时态结构发展规律,成为包容传统性、现代性、新现代性精华的综合集成性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传统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发展模式不可或缺的精神土壤,不仅能使发展模式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发展模式创新创造,这样能够增强广大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中国发展模式持续发展的民族主体文化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展至今没有中断,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历史变化的,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显著特征。在现代化启动阶段,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和排斥,需要对之进行批判和革命,否则现代性要素就难以顺利植入和发育,科学民主等现代文化难以启蒙和发展;在现代化中期,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趋于缓解,价值互补和良性互动趋势增强;而到了现代化的后期,两者的对立和排斥基本消解而走向和谐统一,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变成了一种为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每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从传统之中发掘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都可以利用传统文化服务于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丰厚的传统文化成为发展的宝贵资本和财富。中国发展模式是包含了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规范、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每一模式要素都与传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每一模式要素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吸纳、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都可以通过整合创新传统文化来促进和实现自身发展。

中国发展模式的理想追求是超越现代性,开拓新型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发展模式的任务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也是发展模式的功能所在。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否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是判断发展模式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切都要看发展模式的实际成果。要满足和服从发展的需要,把发展的绩效考核作为评价标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不断改进发展模式,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中国的发展模式才能永久保持活力,持续不断发展。

(二)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在“共性—个性”两个空间层次上拓宽价值空间

中国的发展模式反映着国情条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还广泛择优吸纳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适性的优秀成果以及基本准则,中国特色与地方需要,可以说是“共性—个性”的整合统一。创新发展中国模式需要增强其包容性。

中国发展模式的生命活力来源于开放包容性,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广泛吸收借鉴和充分利用外部有益文化,不断拓展其普遍价值。首先,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是一种现代新型文明模式,在继承发扬传统文明的基础上,认同和吸纳人类公认文明成果,包容人类普遍文明价值,这是中国模式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条件。其次,从人类需要的角度看,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合乎人类整体利益需要,融入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世界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从人类认可度方面来看,中国的发展模式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理想愿景,朝着人们可接受的方向发展,促进世人的普遍理解和接受,使其具有持续发展的肯定性认知条件和民意基础。

创新发展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坚持民族主体性立场,凸显出中国模式的优势。当今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过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现实需求,有效预期未来,突出个性又吸纳共性,这是优化重构中国模式的根本立场和总体原则。

从主客体关系的视角看,中国发展模式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用以满足和服务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实质是广大民众对物质利益的一种普遍追求形式与稳定实现方式,其合理性根据就在于服务于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内在需要。中国发展模式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有机统一,它的一般规定性需要由具体个别来奠基、充实和支撑,也需要通过具体个别来抽取、表征和展现。如果脱离了具体时空条件和现实具体需要,中国模式就可能成为虚拟空洞抽象,失去合理性基础。为了创新优化中国发展模式,促进其合理性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落实落细工作作风,注重实绩实效,拓展地方性绩效和充盈个别性价值,努力让每个地区、组织与个体都获得发展和收益,使全体人民全面共创共享发展成果。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94.

[2]王义祥.发展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1-222.

[3]张宏程,王洪波,徐鹰.“中国模式”何以可能——兼谈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4(5).

[4]何建华.发展正义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216-217.

[5]韩保江.中国发展模式是怎样“炼成”的——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史的考察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3(8).

[6]胡鞍钢.中国道路十讲[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34.

[7]邹东涛,潘德斌.中国模式——理想形态及改革路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9-10.

[8]景天魁,邓万春,何健.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4-305.

D61

A

2095-7416(2017)06-0079-07

2017-09-27

梁永贤(1963-),女,山东济南人,大学学历,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友才)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