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个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经验

2017-04-14强,李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

王 强,李 敏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7)

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理性追求,是一场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社会、技术、教育等各方面广泛的社会变迁。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开始,无数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就开始对现代化苦苦探寻、奋斗不止,以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之窘局。清王朝覆灭以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政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先后都曾经作出过一定的积极努力。但是,由于没有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没有强有力的政府,中国早期现代化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由“四个现代化”向“四个全面”转向。“正是因为中国,‘现代化’的概念才在全世界普及开来”,而且“中国让现代化有了最全面、最丰富的形式。”[1]

一、“四个现代化”:建国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是“大难铺平,民生憔悴”,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头三年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1952年,遭到严重破坏的各项事业初步恢复,国家经济状况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这时党中央开始考虑在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中国,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然而这一时期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大约90%是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在剩余10%左右的现代化工业产值中,也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近乎一片空白。对此毛泽东做过十分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329基于此,“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创造的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3]305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7年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下降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4]303—306这说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局面,开始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任何模式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适应的,照搬照抄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苏联模式”之弊端日渐显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人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其中《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可以说,这一阶段(1952—1957年),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探索的成绩是巨大的,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但是随后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中国现代化的畸形发展。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4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几乎中断。1975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5]237但是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四个现代化又一次中断。所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到一九七八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6]237虽然如此,中国现代化在艰难中依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7]744

从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起,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和实践现代化的历程,期间虽有中断,却从未放弃。这一时期,四个现代化既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也是具体化的范畴。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132。这里首次将科学文化纳入现代化建设之中。1959—1960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又提出“国防现代化”的要求。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8]116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四个现代化调整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并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基本上沿用这种说法,直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

二、“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重新吹响现代化建设的号角。邓小平在考察国外现代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既坚定了一心一意搞现代化的决心,又深感中国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认为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肯定达不到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所谓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9]194,并确定20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水平”,而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迟到21世纪中叶。1980年12月,邓小平正式提出“小康社会”的思想,他说:“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序地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9]356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将小康社会定量化:“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6]64而“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6]53

在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1982年9月,邓小平指出:“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一九八一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6]9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后来邓小平又开始考虑中国更长的发展目标,1987年4月,他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经济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的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6]226后来,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近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工业化”向现代化的演变,“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标志,鼓舞和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步提出了完整的现代化建设总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变迁过程来诠释现代化。1979年9月,叶剑英代表中央在建国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指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以这四个方面为限;并提出把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作为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10]13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7]744这里把“四个现代化”与“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相提并论,增强了现代化的内容。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1]15,现代化建设由注重内容转向注重目标,“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三个目标被明确提出。此后,“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取代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时期,作为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由邓小平设计并推动的,因此在一些国外学者看来,邓小平理论也是一种现代化理论,并把邓小平赞誉为“中国现代化之父”,试图用现代化来分析和解释邓小平理论。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形成

20世纪末,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截止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规划,即:“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2]4这个新“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三步走”中第三步的深化和具体化,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13]14。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社会全面发展”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14]490—491这样,“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被正式提了出来,从而使“富强”成为物质文明的目标,“民主”成为政治文明的目标,“文明”成为精神文明的目标,出现以“三个文明”为表征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经济建设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方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样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个目标的“三位一体”,转向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总体目标,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得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十七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强调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要求“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由原来的“四位一体”发展成“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并要求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凸显党的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四个全面”的第一次提出,也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四个全面”正式转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

四、“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个全面”的转向既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15]

第一,由“经济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而“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6]239—240。正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引下,1978年至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正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引下,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坚持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的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着眼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要同步发展,全面发展。[16]

第二,由“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拨乱反正”后,邓小平将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切入口,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著名论断。3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为现代化进程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条件,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17]

第三,由“制度建设”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4年以后,政治制度化才得以实行,这无疑大大推进了新生共和国国家能力和政府能力的提升。然而“文革”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全部瘫痪,这就直接影响到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认为“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9]333,“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9]208在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的住些。”[6]379“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作为治国重器,全面依法治国书写的是法治史的新篇章,开启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四,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全面从严治党”。现代化既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9]173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政治保障。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9]341—342基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6]267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更是将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规范化。全面从严治党,可以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19]

知往鉴来,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回顾和反思是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从而成就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到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必将建成!

[1] 中国模式的特点恰恰在于没有规定形式——专访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亚历山大·萨利茨基[N].参考消息,2009-09-3(3).

[2]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

[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 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5(1).

[16]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6(1).

[17]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7(1).

[18] 人民日报评论员.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8(1).

[19]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3-01(1).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