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归 庄 落 花 诗
2017-04-14姜克滨
姜 克 滨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济南 255130)
归庄(1613—1673年),字玄恭,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学术界对其研究着眼于诗学思想与生平交游。[1][2]而对于归庄所写的十六首落花组诗,多数只是在论文中提到,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落花诗是咏物诗的一个重要题材门类,自唐至清,佳作良多。归庄的落花组诗,继承前人传统又加以创新,不仅使落花意象具有了新的内涵,而且风格流丽深雅,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归庄落花诗作一番深入研究实属必要。
一
归庄亲历明清鼎革之变,以明朝遗民自居。他不仅富有民族气节,而且满腔爱国热忱。复杂的人生经历,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归庄的落花诗具有更深沉的意蕴。归庄诗中之落花,寄寓自己乱世之凄苦,也蕴含亡国之痛,此种情怀是以往落花诗中所没有的,其诗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意象、意境与风貌都不同于前人。归庄的落花组诗,无确切系年,但从诗序以及诗歌反映的内容来看,应该作于顺治初年。关于写作落花诗的缘起,归庄在其落花组诗序中这样说道:
落花之咏,昔称二宋,至成、弘之际,沈石田先生有落花诗三十首,同时吕太常、文待诏、徐迪功、唐解元皆有和作,率以十计;其后申相国、林山人辈唱和动数十篇,亦已穷态极致,竞美争奇,后有作者,殆难措手。然诸公皆生盛时,推激风雅,鼓吹休明,落花虽复衰残之景,题咏多作秾丽之辞,即有感叹,不过风尘之况,憔悴之色而已。我生不辰,遭值多故,客非荆土,常动华实蔽野之思;身在江南,仍有大树飘零之感。以至风木痛绝,华萼悲深,阶下兰芝,亦无遗种。一片初飞,有时溅泪;千林如扫,无限伤怀!是以摹写风情,刻画容态,前人诣极,嗣响为难;至于情感所寄,亦非诸公所有。无心学步,敢曰齐驱;借景抒情,情尽则止。[3]119—120
诗序表明了归庄写作落花组诗的主题与意旨,落花是他情感的寄托,更是他身世的写照。明朝的灭亡代表的是一个王朝的消逝,给归庄带来的是心中的无比沉痛,更是挥之不去的忧伤。归庄落花诗序当中,用了很多典故,来突出自己独特的遗民情结。如“华实蔽野”就出自王粲《登楼赋》中“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大树飘零”一典,出处为庾信《哀江南赋(序)》“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原是庾信引自《后汉书5冯异传》的。庾信以冯异自指,谓自己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在北方。另外,归庄对自己的这一组落花诗很有自信心,“无心学步,敢曰齐驱”,他认为自己的落花诗对前人的创作有所超越,有所创新。归庄落花诗写出了战争动乱的时代风貌,缅怀故国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占了很大比重。
归庄落花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落花与自己的身世、抗清、时事联系起来,使落花意象有了新的内涵。诗中之落花代表的是英勇不屈的抗清志士和保持气节的遗民。在清初的时代背景衬托下,诗中的其他意象也具有了新的内涵。如落花诗其一: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3]120
诗中之落花暗喻抗清志士,也写出了自己英勇不屈的昂扬斗志,语意双关。诗中比兴寄托之意不联系历史背景,则难以理解。归庄写作此诗时,清朝的统治已经逐渐稳固,抗清斗争也处于低潮。一方面抗清志士或被杀,或逃亡,或归隐;另一方面投降的士大夫比比皆是,降清仕清者数不胜数。面对清廷的威逼利诱,归庄这样的遗民处境艰难,往往在气节与现实之间痛苦抉择。“江南”二句写出了暮春落花飞舞的情景,更把乱世飘零、志士仁人失散逃亡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处归庄不仅写出了明朝灭亡给他带来的痛苦,也反映出抗清事业的凋谢,复明希望的渺茫。燕蹴二句表现了归庄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花朵在燕蹴莺衔之下,何其凋零,但花落向何处?国家已经破败不堪,在清朝统治之下,哪有容身之地?要想保持气节,不屈膝投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何其艰难!归庄在《笔耕说》一文中曾感叹:“遭乱家破,先处士见背,余饥窘困踣,濒死者数矣。”[3]490“何太急”典出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向反清志士拿起屠刀的不仅有满族清军,而且有投降的汉族将领。国家沦陷,同族相残,这是一件多么悲惨的图景!“溷多茵少”用了南朝范缜的典故,《南史·范缜传》载范缜用花的“坠于茵席之上”与“落于粪溷之中”,说明“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归庄此处用“茵”与“溷”指代反清与投降的两种处境,一旦投降,大节必亏;坚持气节,生存艰难,诗句反映出了归庄内心的痛苦挣扎。“阑干”二句写出归庄不同流合污,甘于贫苦生活的志向。采用了对比手法,遗民志士“芳条冷”,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投降者则“绿荫肥”,牺牲节操得到高官厚禄。归庄坚持抗清,更有家仇国恨的激发,他的两个嫂子皆死于清军之手。归庄《哭二嫂四首》其二“临诀不能语,中情我独知。存亡三世恨,骨肉万重悲!家破当何济?身孤不易为。多惭呼稚叔,惟有泪长垂。”[3]41“静掩”两句则写出了归庄安于隐居,保持气节的无悔选择。“从他芳草自菲菲”,让那些投降派无耻之徒去炫耀自己的成功吧,但历史会给他们记上千古骂名的。一首落花诗,把亡国之痛、身世飘零、社会巨变、时代风气都融入其中,可谓超诣绝伦。
归庄落花诗抒写的不仅有自己身世飘零的忧愁,而且充满了深沉的亡国之痛,这对落花诗的意象内涵又是一个新的拓展。归庄在落花诗中,以落花作比,把无尽的话语蕴含其中,使诗意沉郁悲壮,意境苍凉,还体现出诗人孤傲不群的抱负。落花诗中弥漫着归庄的孤独感,情感的深厚也是一般落花诗所没有的。例如:
庭中野外乱飞翻,哀怨无穷总不言。(其四)
珮玦临江愁帝子,珊瑚满路泣王孙。骚人羁客关情切,触目凄然有泪痕。(其八)
繁华何暇悲公子,惨淡惟应怆老翁。(其十一)
归庄落花诗中的感情极为真挚、浓烈,真切反映了他对明朝灭亡的悲痛,爱国情感充溢于诗中,作者以情观物,带来了新的意境。归庄爱花成癖,落花在他眼中代表的是美好事物的消亡,繁华生活的逝去。诗中的落花则是他遗民情结的集中体现。充溢于诗人胸中的爱国热情在一次次的反清斗争失败后,慢慢冷却,但恢复之志却总在心头。国家的灭亡犹如日月失去了光辉, 诗人心中无比悲痛。“万古痛心事,崇祯之甲申。天地忽崩陷,日月并湮沦。当时哀愤切,情词难具陈”(《除夕七十韵》)[3]35,诗人的亡国之痛,身世飘零,表现在落花诗中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这种深沉爱国之情的掺入,使归庄的落花诗跳出了感叹于一己之悲欢的个人小圈子,意境更为阔大,情感更加真挚,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归庄落花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继承了《离骚》的香草美人传统,有浪漫主义特色。面对清初环境的险恶,归庄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来展现,例如落花喻高洁,美人、王孙、帝子象征节士等。美人迟暮,繁华不再,落花诗所抒写的是一种无比寂寞的凄凉心境。归庄在落花诗中,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发了深沉的忧时感世之情,意象华美,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如:
临流易逐千层浪,绕树难随百丈丝。色染研池文士惜,影过妆镜美人悲。(其二)
将随薜荔依山鬼,难共蘼芜待美人。(其五)
春山淡冶景全非,无数风花舞翠微。覆屋却如金贝错,满蹊还似锦屏围。(其十五)
归庄落花诗中,“美人”意象一再出现,比兴的方式与《离骚》类似。归庄用美人来比作忠贞的君子、节士,用黄莺、燕子来比作屈节事清的小人。归庄以“美人”自比,衬托自己的志行高洁,保持民族气节,不与降清者同流合污。他的落花诗明显受屈原影响,很多意象是从《九歌》而来。“将随薜荔依山鬼”化用了《九歌·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诗句,“蘼芜”则是一种香草,香草与美人难共一处,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无情与残酷。归庄笔下的落花,高洁美丽,即便飘落枝头,也不减风采。“风花舞”描绘出落花在风中的飘逸之态,“金贝”和“锦屏”两个意象突出了落花的美丽,像金黄色的贝壳,像五彩的屏障,让人留连不已。
归庄落花诗中之美人,有着美丽的外表,也有高洁的品格。落花虽然摆脱不了零落成尘的命运,但在归庄看来,“时过不辞就消歇,尚余芳气在乾坤”(其四),芳气在乾坤,化作春泥,也不会堕入污浊之地。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是此意。归庄落花诗意境凄美,语言流丽清新,成为落花诗中少有的佳作。而组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又大大增添了其思想内涵,更有沉郁曲折之致。归庄落花诗隐含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对众多不顾名节、卖身求荣的无耻小人,归庄暗含讽刺,如“枝上黄莺渐露身,飞英历乱堕红尘。……河北名园贪结子,武陵归棹欲迷津。”在此诗中,归庄讽刺了奔走于公卿之门,毫无气节可言的投机之徒,如“黄莺渐露身”“贪结子”,“欲迷津”几句把投降者的嘴脸刻画了出来,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亲媚于清朝统治者,以便能继续保住官位。归庄的志向则是洁身自好,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甘于贫苦生活。诗中比兴寄托之意,含蓄委婉,富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二
归庄落花诗寄托了他的亡国之痛和遗民情怀,使落花意象具有了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归庄落花诗展现了一种英雄之气,诗中有“时过不辞就消歇,尚余芳气在乾坤”等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诗中所呈现出昂扬的格调,不愧为英雄本色。正如清代著名诗人宋琬对归庄落花诗的评价:“前此赋落花者,以唐子畏为最,然佳句虽多,而失之纤缛,数篇以后,大抵略同。玄恭以磊落崎崟之才,为婀娜旖旎之词,兴会所至,犹带英雄本色。此其所以确可传也。”[3]122回顾归庄清前的落花诗,我们很容易看出诗句风格、意境等多方面的变化。
落花,在唐代以前,仅作为诗歌背景而出现,当专咏落花诗出现时,惜春成为早期落花诗的主题。美丽的鲜花让人心情愉悦,但落花往往让人产生惆怅之情。暮春时节,乱红飞舞,落英满地,春天马上就要逝去。诗人所咏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惜春色彩。落花诗在《全唐诗》中有十几首,著名诗人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落花诗流传。诗句中出现“落花”的诗句更达两百多处,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王维《寒食汜上作》“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4]*唐诗诗句皆引自《全唐诗》。页码分别为2562页(7册),1307页(4册);4979页(13册),6165页(16册),6308页(17册),5990页(16册)。这些诗中的落花只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而存在,作用在于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与落花组诗相比,以落花为题目的创作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唐朝以“落花”为题的诗歌,主题以“伤春”作为重点,“感叹身世”的成分位居其次。如白居易《落花》与李商隐《落花》诗:
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既兴风前叹,重命花下酌。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桃飘火焰焰,梨堕雪漠漠。独有病眼花,春风吹不落。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4]
明媚春光远去,缤纷的落花,让作者产生惋惜惆怅之情。两首诗都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落花的情状,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情调优美婉转,富有感伤色彩。在落花诗中加上感叹身世成分,当属严恽。对于人生失意的诗人,落花更有自比的味道。严恽《落花》诗云:“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4]诗人感叹时间流逝,美好春光的消失,把酒问花,忧伤之情不言自现。联系作者身世来看,除了伤春之意,也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感叹身世”也是诗歌表达的感情之一。其中“为谁零落为谁开”则反映了严恽屡试不第的失意,以花自比,成为落花诗写作的一个传统。杜牧《和严恽秀才落花》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4],诗句中表达了对严恽科举不第的同情,时光的飞逝也让诗人惆怅不已。白居易、李商隐、严恽、杜牧等人的落花诗,虽然只以单首形式存在,但描写细腻,辞采华丽,情调忧伤,为落花诗奠定了感伤基调。
宋代二宋(宋庠、宋祁)的落花诗久负盛名。宋庠一联云:“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宋祁一联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5]59,诗句用典贴切,工整细致,写出了落花之神韵。而二宋落花诗归根结底是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虽有清新之笔,却难有英雄豪迈之气,落花终给人以凄凉的感觉。宋祁落花诗末句“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写出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之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说:“今考庠诗所谓‘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祁诗所谓‘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者,特晚唐浓丽之格,实不尽其所长 。(《宋元宪集》)”[6]3933
落花组诗的产生,对落花诗的写作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代沈周、唐寅等人所作的落花组诗。弘治十七年(1504年),沈周赋落花诗十首,和者众多,有文征明、徐祯卿、唐寅等。唐寅更有落花诗三十首,数量之多,诗句之美,让人赞叹。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对以往的落花诗意境和风格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尤其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特别是唐寅早年因科场案被黜,生活落魄,他的落花诗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感慨和忧伤哀怨的情绪,如其《和沈石田落花诗》一:
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六如偈送钱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7]8
在落花身上,寄寓着唐寅复杂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落花正如唐寅一生,功名无望,生计日薄,带给人的感觉是英雄落寞的孤独与痛苦。唐寅以花喻己,写尽自己命运的坎坷与不幸,基调是感伤的,抒发失落、哀怨的感情占了大多数,偶尔的旷达也于诗中得以体现。对于沈周与唐寅的落花组诗,徐楠认为“他们的作品缘情尚趣、不计工拙,真率地抒发自我情感”[8],文中对他们的落花诗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明代中叶申时行(1535—1614年)亦有落花组诗三十首,他重视词采的华美,在思想内容与风格方面并未超越前人。如其《赐闲堂集》卷五中的落花组诗,曾被清代钱谦益选入《列朝诗集》落花诗之七:“香阁缤纷可自由?艳姿狼藉倩谁收?铅华有恨空辞辇,罗绮无情宛坠楼。流出御沟春脉脉,迷来仙洞水悠悠。风光递转寻常事,可奈年年送白头!”[9]5140诗歌只是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叹惜,感伤情绪与唐宋落花诗并无二致。
与前代诗人相比,归庄的落花诗在风格、意境等方面多有创新之处。归庄落花组诗虽然也正面描写落花之凋零,但他从落花身上看到了生机与力量,以乐观旷达的心境面对残酷的现实,虽处逆境却不消沉,这是归庄落花诗中让人感动、令人击节赞赏的地方。归庄已经从“伤春”“感叹身世”的小圈子中跳了出来,不仅仅囿于个人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亡国之痛,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占有主要地位,因此整组落花诗意境更悲壮,更深远。更重要的是,归庄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融入落花诗中,变为一种倜傥不平的英雄之气,使落花诗有了新的风格。如下面一首:
山舍村庄花事阑,元来宫禁早凋残。御沟流出香全散,上苑飘来影更寒。物候定知凭气转,人情且复与时安。明年青帝乘权日,万紫千红返旧观。(其十二)
诗歌首联描绘出一片暮春之景,花事已尽,落英缤纷。颔联则着眼于落花凋零之凄凉景象,香气已散,随水飘流;垂落枝头,随风而下,此景给人以无限伤感。但归庄并非蹈袭前人的旧路,一味模仿,而是以个性之笔,自出新意。颈联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一个“定”字揭示了气候会变化,春天仍然会再来,“人情且复与时安”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达观,面对现实残酷仍然怀有美好期待,乐天知命,没有丝毫消沉之意。尾联表现了一个百花盛开,充满生机的图景,意思是春天一定会再来,青帝掌权之时,正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时节。“青帝”为东方的司春之神,百花之神,唐朝黄巢《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归庄用此典,恐怕也有抗清之志不渝,英雄之气长在之意。此句的意境正与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异曲同工之妙,引人遐想,给人以无限憧憬。联系归庄当时之处境,在国破家亡、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写出如此豪放句子,正是他自身英雄气概的自然流露。归庄常以英雄自比,有侠气,顾炎武在《哭归高士》一诗中曾写道:“发愤吐忠义,下笔驱风云。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3]585,归庄的豪情斗志可见一斑。
归庄以疏狂闻名于乡里,国变后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一度出家避难,其落魄之状、处境之险可以想见。归庄诗中落花虽摆脱不了陨落命运,却无伤感、哀怨之情,更多体现出壮怀激烈,雄心未泯之意。如下面二首:
飞倦群莺树少花,春深今复数谁家?遍题方辍巨山笔,争赏初停杨氏车。看尽长安俱已寂,开残怀悬亦空夸。纷纷狼藉无收拾,化作毫端五色霞。(其十四)
犹存余艳云为盖,不染残姿霓作衣。带露飘飏易粘物,好随高鸟薄天飞。(其十五)
归庄落花诗,以华丽的语言描摹落花之情状,以热情的笔触来写冷清之景。作者兴致所至,“看尽长安花”,落花委地,却已经化作了满天的晚霞。“纷纷狼藉无收拾,化作毫端五色霞”一句意境优美,极富艺术美感。而第二首落花诗,归庄以清新流丽之笔,描绘落花的独特神韵。花落到地上,云为盖,霓作衣,丝毫不输花在枝头的美艳。“带露飘飏易粘物,好随高鸟薄天飞”一句把作者的豪情壮志引到了天外。在其组诗中,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如“化作春泥亦已矣,不堪堕在马蹄涔”等,作者的英雄本色表露无遗。归庄既继承前人写落花的技巧,又加以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与意境,颇显功力,在落花诗中更胜一筹。
归庄落花诗以其深厚的比兴寄托之旨,流丽清雅之风格,写出了落花的飘逸美丽,深厚的意蕴更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诗中的亡国之痛、遗民情怀,加上郁郁不平的英雄之气,都使归庄落花组诗具有了独特的个性风采。归庄的落花组诗在当时就博得了许多著名文人的高度评价,虞山派诗人孙永祚赞道:“古今咏落花者,动盈卷轴,亦既尽态极妍矣。元公别有标置。兴会所寄,憔悴婉笃,虽卫洗马之言愁,江文通之赋恨,殆不是过!予昔亦有作,久尘泥溷,又得名句,赓其二章,神气为之默举,珠玉在侧,益增形秽耳!试于委红霏翠之下,吟咀一过,不啻花魂之大招也。落花有知,当起作回风舞矣!”[3]122清代著名诗人吴伟业曾赞叹道:“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玄恭之诗,超诣无前,骎骎乎度越骅骝矣。”[3]121归庄的落花组诗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落花诗中的杰作,真可谓“落花诗之绝唱”。
[1] 陈洪.归庄文学思想述评[J].南开学报,1994,(5).
[2] 张兵.论归庄诗的主题取向与审美情趣[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3] 归庄.归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赵令畤.侯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 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7] 唐寅.唐伯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5.
[8] 徐楠.试论沈周唐寅落花组诗[J].文艺研究,2007,(8).
[9] 钱谦益.列朝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