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条件分析及发展对策
——以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土地流转为例
2017-04-14□李鹏
□李 鹏
(山西省农业宣传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2)
土地流转条件分析及发展对策
——以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土地流转为例
□李 鹏
(山西省农业宣传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2)
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作为山西省建设推进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着力推动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的发展,通过大学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笔者以榆次区乌金山镇志村为例,分析在其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土地流转;产权明晰;产业
1 志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分析
志村位于榆次区乌金山镇,紧邻省会太原,距离榆次市市中心7.8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庄南北长,东西窄,呈正边形,地貌规则,土地平整。全村人口为641人,户数为232户。劳动力约353人,男女从业人员比例均等。外出打工总人数较少,其中妇女占比较大,一般从事打扫卫生等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左右,流动性缓慢,外来人口少。集体所有耕地达92.6hm2,农村经济总收入1 582.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 972.18元。全村主要考务农和外出打工为收入主要来源。志村土地资源丰富,村域面积约180hm2。志村村属于半丘陵地带,立地条件较好,多为大块梯田,水资源比较充足,村庄耕地基本为水浇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种植大宗粮食作物。全村村域总面积180hm2,现有耕地125hm2,人均耕地4亩。
乌金山镇志村位于山西省建设的省级高校新校区山西大学城,大学城一期规划占地9900亩地,总建筑面积360万m2,预计有15万师生入住,将成为山西省内最大的高校聚集区。大学城目前已入驻山西中医院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志村的113hm2耕地已被征用,剩余的47hm2耕地主要种植果树和枣树,还种植有少量的核桃树和葡萄。养殖业发展养肉鸡,村内成立有1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文水的大象公司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效益良好,现因大学教育园区占地的原因,合作社已搬迁到西沙沟村。[3]
由于山西大学城工程项目需要占用志村土地,志村村民获得了大量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款,户均存款达18万元,60%的村民有上百万的资产。得到补偿款后,多数村民选择盖房、买车。目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 849.06元。志村人均消费水平6 000元左右,按照该消费水平来看,志村村民属于中上等生活水平。当然,根据调查显示,村民由于获得了大量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款,部分村民用该款项购买超出原有生活需求的物品,例如汽车、名贵首饰等,甚至出现了不理性的炫耀攀比现象。
2 志村建设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志村建设的相关资料分析,志村土地建设中有关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以下问题:
2.1 转让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不明晰
土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属于集体所有权,是一定范围内的农民土地的所有权形式。这种土地所有权形式是独立的集体所有权形式,不属于集体成员中的任何一个人所有也不可行使土地支配权。[1]土地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非排性的准公共物品,产权不明晰造成了志村部分不法分子公为私用。还有志村的农民由于素质的局限性,对法律知识的欠缺,之前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写的流转内容也缺乏法律效力。
2.2 缺乏建设新农村的资金
志村集体经济薄弱,因为大学教育园区所占土地基本上是农田用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应全部补给失地农民,所以村庄集体组织在这次征地补偿中并未得到收入。而接下来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融资困难必将限制全村的整体发展。志村虽然通过土地流转给大学城村民获得了一些补偿款,但是挥霍之风有待遏制。
2.3 高年龄段失地农民就业难解决
部分失地农民年老体弱、受教育时间短、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政府如何帮助这类群体再就业将是一个难题。与以往土地流转后作为农业发展基地与农业发展园区不同,农业园区与发展基地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而且需要的人数也比较多,大学城建立以后需要的人工较少,而且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对失业农民再就业造成困难。与此同时土地流转之后,如何发展新的产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被征地村的支持
国家不但要对被征地农民给予相应补偿款项,在资金上支持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还要支持被征地村的全面发展,通过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科技下乡等专业技术培训,扶持被征地村的经济发展,促进被征地村的集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使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可以更好的服务农民,为有条件的农民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真正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经济收入比过去有所提高,生活更加美好。
3.2 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多元保障机制
政府在做好拆迁、安置,促进集体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快为志村失地农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保障机制。要合理规划和建设社区、养老、活动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让农民体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从物质上提升保障。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的完善安置社区的配套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心理辅导和文化宣传站点,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日常生活,使农民心灵上得到保障。
3.3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部门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方案,帮助失地农业早日实现就业。首先要做好失地农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利用讲座、发传单等形式,为农民讲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和就业形势,让农民能够甩掉包袱敢于就业,逐步转变农民的就业观念。[4]其次是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要与征地同步,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按照年龄、文化程度等不同类别精准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3]做好土地流转后失去土地农民的发展工作,使土地流转顺利完成。
[1]秦晖.切实保障人地二权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J].探索与争鸣,2014(2):11-13.
[2]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38-47.
[3]杨启智,井微.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心理契约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2014(8):31-35.
[4]徐强.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的经济保障研究[J].经济管理,2011(12):164-172.
[5]陈成文,罗忠勇.土地流转:一个农村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5-10.
1004-7026(2017)19-0062-02
F301.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