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光辉永存
——列宁最后口授文献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①

2017-04-14高继文赵纪梅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俄国列宁

高继文 赵纪梅

( 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潍坊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光辉永存
——列宁最后口授文献的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①

高继文1赵纪梅2

( 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潍坊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列宁在口授文献中阐发的精辟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他多年艰苦探索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理论结晶。这主要包括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俄国社会特殊矛盾的辩证统一上,论证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心;世界革命进入低潮后,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坚持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探索本国的建设道路;在经济上亟需建立大工业基础,发展合作社,逐步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同时相应进行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这些思想在当时关系到苏联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列宁;俄国十月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合作社;政治改革;文化建设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1.007

从1922年12月23日至1923年3月2日,列宁在病重期间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三封书信和《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文章。在这些文献中,列宁总结了十月革命以来,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发展了他以前的思想,从战略上对国家建设和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进一步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部分国内外学者称这是列宁的“政治遗嘱”,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最后规划。这个规划的思想内容全面深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实质是坚持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相应进行政治改革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顶峰,是他多年艰苦探索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理论结晶。这些思想在当时关系到苏联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后来大多得到了实践验证,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是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我们重读这些文献,深刻领会和践行列宁的思想,是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最好纪念。

一、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资本主义创造的条件。而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比较晚,经济文化不发达,到20世纪初还是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比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明显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成了国内外多种尖锐矛盾的焦点,形势危急,处于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从这种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单独一个国家,甚至是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首先发生。他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是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条件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经济条件,关键是有革命形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列宁坚定领导党和人民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率先在俄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俄国国内党内,俄国能否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一个大问题。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和俄国小资产阶级理论家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革命不会成功。俄共党内的少数领导人一度也这样认为。应该说,在经历了十月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成就后,实践已对这个争论作出了回答。但仍有一些人对十月革命和俄国建设持怀疑态度,将实行新经济政策看作是资本主义复辟和社会主义破产。不澄清这方面的错误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列宁在口授文章《论我国革命》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高度,批驳了尼·苏汉诺夫等人的观点,有力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特殊性、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表现形式。

第一,列宁批驳了苏汉诺夫等人的机械革命论,分析了俄国革命的原因和新的特征。苏汉诺夫等人以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资本主义发达、无产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首先发生为理由,宣扬“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反对、攻击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尖锐指出,他们自认为熟知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辨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5页。。他们完全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5页。,可以变更历史发展的顺序,完全不理解马克思曾预想过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农民革命相结合的思想,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只知道要等到生产力发展起来后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只有西方一条道路。列宁说,俄国十月革命是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产物,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也是实现了工人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新的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发了人民的力量,出现了城市工人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情况。无产阶级政党抓住这种罕见的历史时机,利用好革命形势,夺取了政权,开辟了不同于西方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如果以生产力不发达为借口,在革命形势到来后不敢夺取政权,坐等生产力发达,就会失去大好历史时机。针对苏汉诺夫的攻击,列宁进一步从历史观的高度予以批驳,指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6页。他说,俄国革命的这种特殊表现,“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6页。。这一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表现、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第二,列宁指出了俄国利用先进政权发展生产力,实现文明、赶上发达国家的建设道路。列宁并不否认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他也认为这是“无可争辩的论点”*《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7页。,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列宁批判苏汉诺夫,并不是因为他坚持这个观点,而是批判他以此为由,以俄国落后为名,反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死守关于历史发展的一般教条而不敢改变历史顺序。他认为,在具有了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历史发展顺序,先进行政治革命,再利用先进政权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他也强调 :“我们的文明程度也还够不上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虽然我们已经具有这样做的政治前提。”*《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6页。但他并不因此认为俄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指出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7页。列宁正是这样做的。十月革命后,他一再强调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新政权的重要性,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口授文章《论合作社》中,他再次明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向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3页。他引用拿破仑的一句格言“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指出我们在1917年10月投入了真正的战斗,在后来的建设中取得了胜利,“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8页。。

第三,列宁还指出,俄国革命所表现的某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 778页。。可见,列宁在认识到俄国革命与西方革命具有不同特点的基础上,还预见到东方一些更落后国家的革命又会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在革命问题上的运用。对于俄国革命的经验,列宁也区分了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早在1920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列宁就全面论述了应如何理解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国际意义,并警告其他共产党组织不要照搬俄国经验。

综上所述,列宁对十月革命必然性和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特殊性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落后国家在特定形势下先夺取政权,然后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已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证实。它深刻启发我们,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在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既不要因为经济文化落后而不敢建设社会主义,也不要因为搞社会主义而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我们更加认识到列宁对落后国家独特发展道路的辩证分析具有深远意义。现在看来,落后国家不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怎样建设。列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典范。

二、国际形势变化与苏维埃政权的工作战略

十月革命后一段时间,世界革命形势处于高潮。列宁坚持认为,俄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取决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离开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俄国革命坚持不下来。1921年春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西方革命进入低潮。列宁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设,但他从未孤立地看待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直到1922年2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年后,他还指出 :“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共同努力。”*《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640页。由此可见,他非常注重把握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把社会主义事业看成是世界性的事业。

在口授文献《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列宁对国际形势作了辩证分析。他指出,西方国家并没有能够用战争消灭苏维埃政权,俄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下来,但它们并不甘愿让社会主义新制度强大起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作了让步,这些国家出现了某种“社会和平”的局面。所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延迟了,眼前不能支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在东方,中国、印度等广大殖民地国家已卷入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成了推动世界革命的动力。列宁说 :“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 :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6页。

那么,在此背景下,苏联国内建设应实行什么战略呢?列宁指出,我们关心的并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这种必然性,而是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我国苏维埃政权为阻止西欧反革命国家扼杀我们所应采取的策略。他强调应该采取“自救”政策,使自己文明起来。*《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6页。

列宁指出 :“我们应当努力建成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工人能够保持他们对农民的领导,保持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并通过大力节约把自己社会关系中任何浪费现象的任何痕迹铲除干净。”*《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页。“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我们就有可能在我国靠大力节约把任何一点积蓄都保存起来,以发展我们的大机器工业,发展电气化,发展泥炭水力开采业,完成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如此等等。”*《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页。他自信地说,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将能够不是在小农国家的水平上,不是在这种普遍的局限性的水平上坚持下去,而是在不断地前进、向着大机器工业前进的水平上坚持下去”*《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7页。。

列宁这一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立足于本国力量,依靠工农联盟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之点,就是把农民看作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依靠商品关系和经济利益建立国家与农民的经济联系,巩固工农联盟,引导农民支持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只要处理好工农两大阶级的关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为社会主义的俄国。

在口述文献《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中,列宁再次强调 :“在我们苏维埃共和国内,社会制度是以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合作为基础的”,“如果在这两个阶级之间发生严重的阶级分歧,那么分裂将是不可避免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3页。。他还说,我们的命运归根到底将取决于工农联盟的结局如何,并告诫全党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工农分裂。他所提出的加强党中央机关建设、防止中央委员会领导分裂、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为了加强工农联盟。

在经济上,列宁认为必须依靠工农经济的结合,发展大工业,实现电气化,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在口授文献中,他没有专门讲工业化的任务,是把这作为长远目标提出来的。他指出,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率低,在这种水平上坚持到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国家胜利是不容易的,所以,必须发展工业。自新经济政策实施以来,列宁虽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却多次强调大工业的重要性,指出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在农民国家里尤其如此。“没有大工业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9页。在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上的报告中,列宁又着重指出,发展经济单靠农业和轻工业是不够的,必须发展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有重工业。”*《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24页。在口授文献中,列宁依然强调发展大工业的重要性。关于重工业的资金来源,列宁认为主要应靠内部积累和节约,包括商业利润、提高劳动生产率、勤俭节约、压缩和精减机关开支。他还想到依靠租让获利、向外国贷款等。他把加强国家机关建设、厉行节约与发展大工业联系起来,为发展工业服务。

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 :“我们面前摆着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3页。他认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建成的两大任务。如果我们再联系其口授文献中关于实现合作化、发展大工业的思想,可以说,列宁在生命最后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规划。这个规划不仅在当时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有长远的指导价值。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社会主义应当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各项建设任务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三、农业合作社构想

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探索如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试图通过共耕制形式解决这一艰难任务。“共耕制农业的组织形式统称集体农庄,其主要特征是土地、农具、牲畜公有,整个集体实行大规模共同耕作,集中经营,统一分配。集体农庄分为农业公社、劳动组合和共耕社三种形式。”*高继文 :《论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理论》,《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利于发展生产,不受农民拥护。1921年转向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总结共耕制的教训,提出以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合作道路。合作社是俄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农业组织形式,以流通领域的合作为主要方式,不改变农民的所有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农民所需要、所欢迎,因此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新的实践中,列宁形成了社会主义合作制理论。

在口授文献《论合作社》中,列宁深刻论述了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性质和特点、政策和措施,坚信合作社是引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一,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找到了通过商业与小农共处和支持小农发展个体经济的正确途径,“合作社在我国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7页。。列宁指出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这与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因为现在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7-768页。列宁还指出 :“在我国,人们还轻视合作社,还不了解 :第一,在原则方面(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国家手中),第二,在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这种合作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8页。

第二,在无产阶级已夺取国家政权、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1页。。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合作社受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支配,依赖于资本主义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合作制的发展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最终将长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高继文 :《论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理论》,《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所以,他说旧的合作社工作者的理想是彻头彻尾的幻想,因为他们没有估计到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这个根本问题;但是,“在我国,既然国家政权操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这个国家政权,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7页。。如此突出合作社的作用,是个新提法。在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有租让制和合作制两种形式。实际上,租让制并没有多大发展,而合作社却发展很快,列宁便把合作社看作是通向社会主义的主要渠道。这是他社会主义构想的重大变化。

第三,合作社的优势是,能够利用市场关系和物质利益引导农民逐步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因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市场关系和物质利益成为处理国家、合作社、农民个人三者关系的合适尺度。“合作社不根本改变农民个体经济的占有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水平,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合作社是做买卖的商业机关,它从流通领域入手,在供销、信贷、采购等方面把农民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而不要求农民开始就从生产上联合,实行‘一大二公’”*高继文 :《论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理论》,《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合作社是农民自愿参加的组织,不搞强迫,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依托,生产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合作社能适应个体农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和贸易自由的要求,同时又有利于国家经由市场对农民进行宏观调节。

第四,列宁还阐明了组织合作社的一些重要原则。其一,国家要在经济、财政等方面支持合作社。“贷给合作社的国家资金,应该比贷给私人企业的多些,即使稍微多一点也好,甚至和给重工业等部门的一样多。”*《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9页。其二,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使他们懂得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会文明经商。其三,全面的合作化“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0页。其四,在合作化过程中,坚持自愿原则,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奖励积极参加合作社流转的农民,等等。

总的说,列宁的合作社构想展示了稳步变革生产关系,使农村经济朝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演变的蓝图,符合农业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前发展的规律,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因此,列宁说 :“幻想出种种工人联合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达到的就是这级台阶。”*《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68页。新经济政策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市场关系与个体农民共处的问题,合作社构想则以新的思路解决了使个体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组织形式问题,使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臻于成熟,这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突破。

从十月革命以来近百年的经验看,落后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组织形式不是苏联式的集体农庄,也不是我国曾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而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合作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各种自愿互利的合作社形式也兴盛起来,发挥了积极作用。列宁关于发展合作社的一些重要思想,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四、实行政治改革和加强国家政权建设

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巴黎公社直接民主制的经验,认为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废除官僚制,实行人民自己管理、社会自治,官吏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苏维埃政权废除旧的官僚机构,代之以各级苏维埃及人民委员会,实行普遍选举和监督制,积极吸收劳动者参与国家管理,初步展现了直接民主的理想形态。然而,这与苏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文盲占较大比例的落后国情很不相符。国内战争爆发后,一党制、政党代表制、权力集中制、干部委任制发展起来,导致官僚主义泛滥,引起了列宁的担忧。国内战争结束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弊端显露了出来,迅速滋长蔓延的官僚主义已经成为苏维埃国家机关内部“最大的毛病”和“最可恶的敌人”。*《列宁全集》(第5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0页。列宁为克服政治上的弊端,反对官僚主义,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给代表大会的信》《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等口授文献中,列宁集中阐述了政治改革与建设问题。他提出,要“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43页。,“我们国家机关及其改善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远未解决同时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9页。。这个任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能否巩固工农联盟,避免党的分裂,沿着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建成社会主义。而改革党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反对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一,列宁认为,官僚主义作风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上层建筑,首先来自从旧社会继承下来的旧国家机构。他指出 :“我们的机关实质上是从旧制度继承下来的”,“是从沙皇和资产阶级那里拿过来的旧机关”*《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47页。。从旧机构中留下来的大量的官员虽在新政权下工作,但他们把旧制度的恶习带到了新制度中来,用消极怠工等办法反对新政权。除了旧社会的影响外,由于文化落后、经济管理体制集中等原因,新政权内部也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列宁指出,在革命后建立的一大批人民委员部,比较好的只有外交人民委员部和粮食人民委员部。就连作为新政权监督机关的工农检查院的情况也很糟糕,机构很庞大,但却不能真正发挥监督、检查和改善国家机关的作用。列宁说 :“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现在没有丝毫威信。大家都知道,再没有比我们工农检查院这个机关办得更糟的机关了,在目前情况下,对这个人民委员部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87页。此外,在党的机关里也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尖锐指出 :“官僚不仅在苏维埃机关里有,而且在党的机关里也有。”*《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91页。当时官僚主义的集中表现是,机构庞大,无人负责,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反对官僚主义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二,列宁提出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加强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和专门机构监督的作用。他以改组工农检查院为核心,提出如下措施 :其一,把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使工农检查院获得很高的威信,对党和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中央委员会同中央监察委员会一起走上党的最高代表会议的道路,以便于进行铁面无私、不顾情面的监督。其二,精减工作人员,提高干部素质。列宁设想,把工农检查院的职员缩减到300—400人,这些人员要经过考试,熟悉业务,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其三,加强对检查机关工作队伍的建设。列宁提出,吸收工农检查院职员必须经过各种严格的考试,特别是有关国家机关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和办事制度方面的考试。公职人员必须学习组织劳动的科学,特别是组织行政管理事务的科学。另外,列宁还提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具备高超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使二者结合起来。

第三,列宁从分析最高层领导人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现状出发,提出了避免党的分裂,加强集体领导的重大措施。主要有 :其一,增加中央委员会的人数。列宁建议把中央委员会的人数增加到50—100人,新增加的委员应来自普通工人和农民,没有官僚主义习气。他们参加中央工作,“第一,能使中央委员会本身具有稳定性,第二,能真正致力于革新和改善机关”*《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48页。。列宁的这一措施体现了他关于“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79页。的思想。其二,强化监督。“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名(这当然是大致的数字)新的中央监察委员。”*《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80页。他们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不仅监督检查下级党组织的工作,而且监督检查党中央的工作,出席政治局的会议,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其三,加强集体领导。“把中央全会完全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每两月开会一次,有中央监察委员会参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780页。,一些重大问题由中央全会研究决定。这样便能减少因个别领导人的偶然因素而导致分裂的危险。其四,列宁为防止分裂提出的最后一个措施,是建议党代表大会解除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他担心的是斯大林品行上的“太粗暴”,会在政治上带来严重后果。

列宁关于政治改革和建设的思想,适应了由战争转向和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需要,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原则和方向,且有强烈的针对性,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新经济政策的长期实施。可是,这些思想没有受到高度重视。斯大林执政后,权力越来越集中,党内民主制度遭到破坏,这是新经济政策过早结束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强化,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多年得不到纠正,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剧变埋下了隐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为国家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列宁国家政权改革和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做起,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将为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深入领会列宁关于政治改革和建设的系列思想,倍感他的伟大和亲切。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文化落后。革命胜利后,文化落后的局面难以改变。这是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制约因素。列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1919年3月,他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6页。转入新经济政策后的1921年10月,列宁强调 :“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86页。1922年3月,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中,列宁再次指出 :“我们的力量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政治权力是完全够了。……俄国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的经济力量完全足以保证向共产主义过渡。究竟缺少什么呢?缺什么是很清楚的 :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9-680页。鉴于文化落后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列宁多次强调在伟大的政治变革之后,必须进行文化建设,以消化和巩固政治变革的成果。

在口授文献《论合作社》《日记摘录》中,列宁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文化主义中去,实现文化革命,并专门讲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在《论合作社》中,他说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 :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如果不是因为国际关系,不是因为必须为我们在国际范围内的阵地进行斗争,我真想说,我们的重心转移到文化主义上去了。”*《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3页。“文化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前流行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思潮,它回避阶级斗争,主张以单纯的文化教育活动去救国救民。这在旧制度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是幻想。然而,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发展文化却成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列宁在这里是借用“文化主义”来突出把工作重心由夺取政权转向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列宁讲的“文化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列宁要求社会主义要有高度的文化,他说 :“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4页。关于狭义文化的重要性,列宁指出,实现合作化要求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使农民学会文明经商。“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3页。同时,改善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吸收劳动者参加国家管理,也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列宁说 :“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90页。

除了论证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之外,列宁还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措施。其一,从基础做起,抓好国民教育,认真做好扫除文盲和国民识字工作。其二,增加教育经费,压缩其他部门经费开支,甚至压缩国防费用转作教育经费,使国家预算首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其三,提高教师地位,“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4页。,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其四,鼓励城市工人下农村帮助农民发展文化,传播文明,建立城乡之间的文化联系,在工人中组成许多以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列宁说,这不是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思想,“在我们农村中奠定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这样做对于共产主义可以说是有害的,可以说是致命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5页。。其五,发展文化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要扫除文盲,普及一般文化。列宁极力反对那些把主要精力用在谈论无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上的革命空谈。他在口述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强调 :“对那些过多地、过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抛掉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极的文化,即官僚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错了。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4页。

列宁关于实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他希望通过文化变革和建设,提升人的素质,提高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透、更长远。它不仅直接关系干部群众的文明素养,还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长达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扎下根来,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与俄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更与社会主义时期没有实现文化变革有关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发展列宁的思想,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正确方向、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 :寇金玲

Immortal Glory of Lenin’s Thoughts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e Important Thoughts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nin’s Last Dictated Literature

Gao Jiwen1, Zhao Jimei2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2.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Lenin’s brilliant thoughts in his dictated literature were an organic whole, and also the theoretical crystallization of his long-term and hard exploration of how Russia made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and constructed socialism. These mainly include: 1. Lenin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general law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articular contradictions in the Russian society. 2. After the world revolution was at a low ebb,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had to depend on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peasantry, adhere to and develop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explore its specific construction road. 3. In economy, the basis of a large-scale industry should be established urgently and the cooperative be developed; the peasants should be guided to take the socialist road; at the same time political reform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culture be developed. These thoughts we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of the Soviet Union at that time, and are of vital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time.

Lenin; build socialism; Russia’s the October Revolution; cooperative; political reform; cultural construction

2017-01-09

高继文(1964— ),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赵纪梅(1978— ),女,山东五莲人,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研究”(14AZD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研究”(10BKS018)的阶段性成果。

A821.3

A

1001-5973(2017)01-0076-11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俄国列宁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